位置
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素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美譽,是安徽改革開放的視窗和前沿。蕪湖是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她有著秀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這裡有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類活動遺址——蕪湖“人字洞”古人類遺址,有長江上技術含量最高的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有最漂亮的步行街,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湖畔垂柳、使人心曠神怡的山色水韻。
在蕪湖市風景秀麗的赭山腳下,有著“國賓路”美譽的更興路北側,坐落著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國小。
師資力量
到2004年8月,學校投入大量資金,為全校所有教師配備高檔手提電腦,為每一個教室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校園網接入INTERHET覆蓋全校,全面實現國小教育信息化。辦學硬體水平在蕪湖市乃至安徽省名列前茅。
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2000多名學生,是蕪湖市辦學規模最大的一所國小。在校教職工78人,其中專任教師73人。學校學科教師齊全,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高,結構合理。專任教師中已有68人達到本專科學歷,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3%;學校有省級特級教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2人,國小高級教師36人,國小一級教師30人。
成就
多年來,安師大附小在安徽師範大學、蕪湖市教委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同心同德,團結協作,奮力拚搏,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力推進素質教育,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在教育、教學 、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出的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讚譽。
作為新課程實驗教材國家級首輪實驗區試點學校,安師大附小圍繞創新教育進行教育教學實驗,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申請了“學會學習、自主發展、國小語文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研究”、“國小語文、數學形成性評價研究課題”以及“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等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課題,獲準立項後,圍繞課題和學科教材中的一些問題,我校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我校也作為蕪湖市國家級課改實驗培訓基地,多次組織和承辦蕪湖市教學科研對外交流和展示活動,搭建交流平台,推廣課改經驗。學校也在課程改革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多次代表蕪湖市和安徽省參加全國各類教學比賽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擴大了辦學聲譽。近兩年,我校各學科老師有3人次參加國家級教學比賽獲一等獎,有4人次教學錄像課分別作為人教社、安徽省中國小教材典型課例光碟在全國、全省公開發行,另外,我校教師撰寫的教科研論文有28篇在省級、國家級教育報刊上公開發表,有50餘篇獲得國家、省、市級論文評選一、二、三等獎。
教學與課餘
根據學校管理工作的特點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學校鄭重提出“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口號。在致力於建立健全多項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規範有序高效運作的同時,立足於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通過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對教師隊伍的情感管理以及對學生的“三行”(我能行、你能行、他能行)教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氛圍。通過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學校已形成了學生“樂學、好學、禮貌、創新”的學風,教師“樂教、愛生、規範、創新”的教風和全體教職工“樂群、向上、文明、創新”的校風。
安師大附小一直能自覺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教育工作。學生工作的整體思路是“做中學”,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專長。學校充分發揮自身英語師資的優勢,從2002年開始,連續兩年舉辦了英語節。英語節期間,“每日一句”口語訓練,唱英語兒歌,講英語故事,辦英語手抄報,布置英語環境,並開展雙語教學等,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形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學校每年舉行“科技節”,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展,採集製作標本,辦科技書畫展,舉行航模比賽,電腦科幻畫製作比賽等。另外,學校還每年舉行運動會,利用一些重大的節日和重要的事件,舉辦一些諸如“學生小商品交易會”、“快樂遊園”、“我愛軍營夏令營”、“藝術節”、等活動,還專門成立了鼓號隊、合唱隊、舞蹈隊、民族器樂隊、英語之角、自然科技小組、書畫興趣小組、校園小記者等學生社團並定期開展活動;此外,附小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蕪湖市、安徽省和和國家等各級各類比賽或競賽活動,並屢獲殊榮。
“走創新之路,鑄名校風範”是安師大附小執著的工作追求;以科學的態度,求實的精神,創造性的教育,讓附小每一位學生獲得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是安師大附小全體教職工堅定的工作信念。願安師大附小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9年2月),蕪湖市私立萃文中學吸收了當時街道辦的鳳凰山國小四個班,設附屬國小。此時有6個班,學生263人,教師9人。校址在鳳凰山山上。
1949年4月,蕪湖解放,萃文中學附小第一屆畢業生60人,順利畢業。1950年3月成立教育工會。同年10月建立校少先隊組織。1952年9月,萃文中學改名為蕪湖市第四中學。53年1月16日長街區區長周殿榮批示稱:萃文附小,改市第四中學附小。1958年7月,市人民政府又改附小為“鳳凰山國小”。1959年上半年,附小更名為安師大附小,有教師15人,學生345人。
1959年10月,安徽師範學院改名為皖南大學,1960年5月4日師院附小正式改名為皖南大學附小。到1962年發展有9個班,433名學生,教師14人。1965年,附小脫離皖南大學領導,改名為工農學校(設有國中班)。
1972年,原皖南大學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安徽大學。1974年1月,工農學校又歸還師大,隨這改名為安徽師範大學附小。1978年在校生達1084人之多,1979年,已有20個教學班。到1986年有18個班,學生803人,教職工53人。校舍總面積約1975平方米,其中二層小樓原為幼稚園用房,屬危房,面積約340平方米。條件是艱苦的。
90年代是附小發展的春天。90—94年間新綜合教學樓落成,“愛心樓”也在全校師生,社會各界的資助下全面整修,使附小的面貌煥然一新。電腦室、多媒體室、網路教室相繼建成並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經過1999年、2001年兩次整修,校園的布局更加合理、美觀,為同學創造了更加美好的學習,活動環境。
師大附小已成為擁有近50個教學班,近3000名學生,76名教職工,各方面取得顯著發展的知名國小,學校正努力朝著一流國小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