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院

安徽學院

【省立安徽學院(1940.8-1949.12)】省立安大停辦期間,已遷至立煌縣的安徽省府為解決高中畢業生的求學問題,1940年春,動議籌辦安徽建設學院。1941年2月,為適應抗日形勢的需要,根據《游擊區及接近前線各省市設臨時政治學院辦法》,教育部同意籌建安徽臨時政治學院。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7月,省政府通過學院組織大綱,決定年撥經費38萬元。8月,臨時政治學院正式成立。10月,學院開學,內設文史、政經、法律、教育四系,學制一年,在校生240餘人,教職員61人,主要培養抗戰所需的幹部。校址設在距縣城25華里的古碑沖黃家集。此集為立煌的一個小鎮,三面環山,風景尚佳,但比較偏僻。省府聘劉真如為院長。臨時政治學院的建立,標誌著省立安大因日寇入侵西遷中輟後安徽戰時高等教育的復甦和繼續。

歷史沿革

1942年9月改名為安徽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內設國文、英文、數學、教育、史地五科,學制三年,學生300餘人。1943年9月擴充為安徽省立安徽學院,聘朱拂定為院長,內設中文、外語、數學、史地、政經、法律六系,銀行、藝術、師範三個專修科,共有學生550餘人。1944年1月,考慮到皖南地區沒有高校,遂在休寧萬安鎮徽州中學舊址,創設安徽學院皖南分院,設土木工程、機械工程、農林三系,銀行、會計兩個專修科,共招收學生138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省立安徽學院隨省府遷至合肥郊區臨河集辦學,有500餘名學生經轉學考試入國立安徽大學,成為國立安大復校後最大的學生來源。學院因校舍破舊,交通不便,於1946年10月遷至蕪湖赭山定點建校,並將皖南分院同時併入。學院仍有八系三科,教職員175人,學生844人。

1949年4月24日,蕪湖解放。6月間,蕪湖市軍管會派軍代表朱遂等同志接管了安徽學院,並主持院務。12月5日,安徽學院與國立安徽大學合併為新的安徽大學。安徽學院歷時九年,三易校名,三遷校址,共培養學生七屆964名畢業生。張宗元、陶夢安、葉仲襄、湯藻真、劉乃敬、程謫凡、趙景琛等教授曾在此執教。安徽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我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學校,是在戰爭的環境下建立和成長的。學院遷蕪後,購地建校,規劃校園,為新安大提供了良好的辦學條件和物質基礎。安徽學院在安徽教育史及我校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