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
三尖寨,位於安徽省太湖縣彌陀鎮田家村嵩尖,是本區內最高峰。三尖寨又名山尖寨),位於花亭湖的上游,東與佛都名山獅子山隔河相望,北與佛都聖地(岳西縣)司空山緊緊相依。三尖寨,海拔846m,以其雄奇山勢,崢嶸怪石,雲山霧海,清清溪流,聲聲鳥語,暮鼓晨鐘,給人一種世外桃園,神仙仙境的感覺。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追求高生活質量的人們越來越多,特別是不斷湧向大城市的人,當他們在喧鬧的城市裡工作、居住時間長了,就特別想到幽靜美麗的深山風景區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靜靜地觀看奇山異石,深深呼吸帶著花草和泥土的芳香,再到山旁的農戶家去住上一晚,靜靜地聆聽松濤聲,不知不覺進入美麗的夢鄉。因此,三尖寨風景區是一最好的住處。
資源概況
三尖寨風景區內有最高峰三尖寨,另有嵩尖寨、石家隴岩等山峰;在山頂能俯瞰司空山風景區和二祖山風景區。三尖寨地區也是佛教和道教集聚地,各種道觀和寺院在這裡修建;其中較大的是三千寺。三千寺始建於隋唐年間,分為上寺庵、中寺庵和下寺庵,每寺皆有佛殿三層,故名三千寺,它的歷史在日本都有記載,據說曾有 “和尚三千道八百” 的香火鼎盛時期,可惜均毀於兵荒馬亂年代。八十年代初期,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高僧友人曾來我縣尋覓三千寺的遺蹤,卻因山高路遙、沒人知曉而無果而歸。原下寺庵現已建成民房,僅在牆頭屋腳還能找到當年的煙火痕跡;中寺庵被開闢成茶園,茶園附近的樹林中散落著數百座僧尼古墓,保存最好的當屬明朝萬曆年間的明月暉庵,明月暉庵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墓前有立有三重雕花欄桿,非常精緻大方,雖掩蓋在林間雜草叢中,但仍能感受到那種莊嚴肅穆。現有的三千寺是在原上寺庵處獅子口下重新建設,是國務院發證的正規道場。寺中巨石獅子口內供奉著神醫華佗的塑像,三尖寨有著許多名貴的藥材,相傳華佗夫婦常常來此採藥、治病。《三國志·華佗傳》稱:華佗“遊學徐土,兼通數經”,當時神醫華佗沒有做“國醫(即太醫)”,而做了一位“走方醫”,遊走各地為民看病,是最典型的“走方醫”之代表,他並和神醫扁鵲一道同屬於中國民間的“走方醫”之先驅。尤為奇特的是,三千寺並沒有像其他寺廟一樣僅供奉華佗的神像,而是將華佗夫婦一同供奉,這裡面就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其妻常助他行醫。中年時的華倫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四方採藥行醫。他的行醫足跡遍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里。華佗之妻曾伴華佗來到三尖寨,她給山寨附近許多的婦女治好了婦科疑難雜症,還使許多的不育婦女懷孕生育,鄉人尊其為“送子觀音”,便將其夫妻一同供奉於寺,三千寺後有一升佛石,相傳有得道高僧西方大力禪宗師在此升天成佛,此石龕鑿於寺後巨石獅子口上面的一塊石坎,如同在獅子鼻孔裡面之中。
三千寺有著神秘的禪宗文化色彩和眾多文人騷客的傳奇故事。趙文楷幼時常來三千寺遊玩,寫下不少詩句,可惜文墨盡失。李燕生(即李振鈞)贈送給李屋的金絲對聯也在文革時被毀,倖存下來的只有趙文楷、李長森和王念祖三人贈送給三尖寨下日形組王鶴齡的三塊匾額,至今保存完好。
三千寺
三千寺位於太湖縣百里鎮松泉村三尖山。三尖山三山聳立,陡峭挺拔,稜角分明,因此又稱“三尖峰”。主峰中部有一巨石,形似吼嘯的獅子。獅口是長15米,高5米,深10米的天然石洞,三千寺就建在石洞旁。“三千”即佛教“三個大千世界”的意思。《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曰: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用“三千”做寺名,表明了三千寺歷代高僧雲集,龍象輩出。
據乾隆26年《太湖縣誌》記載,“三千寺,縣西北百里。三所,曰上、中、下。金、張二祖師建。”金、張二祖師即本淨禪師的嗣發弟子金玉普禪師和張選廣淳禪師。有此可以推斷,建於三千寺唐天寶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我縣一座極具影響的唐代古剎。
三千寺自宋朝以後,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與維修恢復,到目前寺四周仍保留不少重建殿堂的石碑碑文和歷代高僧的墓碑,雖滄海桑田,石碑風華嚴重,字跡難以完全辨識,但證實著三千寺的歷史變遷。
三尖峰位於獅子山與司空山之間,相傳二祖慧可曾在三尖峰獅子口面壁坐禪。民間現在仍流傳著二祖慧可在三尖峰獅子口留下的詩篇:涉過荊陽碧湖中,仰天摘月在絕峰。神光喜若盤聖地,斷臂緣分此山行。六祖慧能的弟子本淨禪師在司空山建無相寺期間,也多次到三尖峰獅子口尋根問祖。唐天保三年,本淨禪師離開司空山無相寺後,其嗣法弟子金、張二祖師來此開設禪宗道場,創建三千寺。
唐宋期間, 有真三、如雲、海玄、湛風、寂雲 禪師在此開設禪宗道場。在四方大眾及當地紳士的資助下,三千寺得到了較快發展。先後建有獅子口旁的三千寺、山下的下三千寺以及上下兩寺之間的三千寺,中三千寺旁建有法堂,即當地區人傳頌的“三千一堂”。有千佛殿、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大小寮房1300餘間,僧眾3000餘人。其中上、下兩寺之間距離約2公里,依山而建,層次分明,氣勢宏偉。
宋末※元初,受朝代更替,社會動亂影響,三千寺遭受到首次破壞,據碑文記載,宋祥興2年(1278年),宏偉的三千寺在戰火中被毀。
明代,延一、真玉、月輝等禪師,依仗當地紳士,對三千寺進行了回復,分別在原址重建了上寺庵、中寺庵和下寺庵。特別是明弘治戊申年(1488年),月輝禪師主持三千寺期間,帶領僧眾農禪一體,壘石壩、填深壑、開農田30餘畝,禪宗道場日趨興旺,每逢法會,有“僧徒三千、道八百”。但到明末,三千寺又遭戰火破壞,損失慘重。
清代,先後有素山、明月、可聖、蘿庵等禪師在此開設禪宗道場,艱難地修復著被戰火破壞的佛殿和寮房,從此三千寺禪宗道場得到有所發展。道光20年(1840年),當地紳士捐修的中寺庵和下寺庵在鹹豐9年(1869年)再次遭到徹底破壞。下寺庵35餘間寮房及佛殿改為民舍。
1933年,地方紳士募捐,對上寺庵進行了修復;1948年,三千寺唯一一位釋法印法師圓寂後,三千寺延續1200餘年的香火已暫時中斷。因無人管理,三千寺已殘破不堪,佛像損壞,僅存獅子口上幾間寮房。1962年,一比丘尼(俗姓李)來到殘破不堪的三千寺,在得到湖北李姓木匠的捐工資助下,維修了僅存的寮房,三千寺的香火才得以延續。1966年,三千寺遭受到了徹底破壞,寮房全拆,佛像全毀,僧尼遣散,三千寺成為一片廢墟。七十年代初,原同盟大隊(現松泉村)利用中寺庵地基平整改造成茶園。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鼓舞下,當地村民強烈要求恢復三千寺。在信教民眾的支持下,1984年,當地居士王敦彩在獅子口上庵寺原址用石條在艱難的環境中恢復了上佛殿。1986年沙彌尼釋常寶(俗姓柴)遷入三千寺,千年古寺的各項佛事活動從此又再次走向正軌。1995年,比丘尼釋惟善(俗姓王)主持三千寺後,在四方大眾的支持下,加快了三千寺的恢復進度。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有上、中、下三個大佛殿及觀音殿,恢復寮房22間。上、中、下三殿依山勢而建,前虛後實,每殿之間用方形石條砌成廊沿和台階,初步恢復到鹹豐9年上寺庵被毀時的舊觀。2006年,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修通了通往三千寺的村級公路,極大地改善了三千寺的交通條件。目前,三千寺有常住比丘尼1人,沙彌尼1人,香火日趨旺盛,成為當地信教民眾重要的佛事活動場所。
三千峰自然和人文景觀豐富。特別是以奇石構成的一處處自然景觀尤為壯觀。寺的西側有群瞻戀母、仙人弈盤、金香爐、牛肚瀑布、羅漢巨松、古樟煥彩、魚躍跳清泉、石破天驚、白蓮花、水雲洞等十二大景觀散落在群峰翠木中。寺旁有日月洞,上面是一條小溪,溪流到山石上,浪花飛濺,響徹雲霄,蔚為壯觀。寺東有一奇石,形似木升,人們稱為“升佛石”,在其左側30米處,有一高10米,寬7米的巨石,平面如削,相傳是三千寺歷代高僧坐禪面壁之處。在獅子口處,有一巨石斜立,形似一把巨傘,為升佛石遮雨。巨石上斑斑白跡,遠看似條條白痕,近觀似朵朵蓮花。
寺的上側是海拔846米的三千寨。據當地王氏家譜記載,元末,花果園(今花園村)有一王玉二勇士,體格雄偉,有萬夫莫當之勇,他好義勇為,對元朝當權統治者的無能深惡痛絕,為推翻統治者的統治,他倡聚當地數萬人建守三峰寨,抗元御冦。有一次元軍進犯,旌旗蔽日,大有踏平山寨之勢,他按兵不動,自己飛身下山,耳掛耕犁,右挾耕牛,左手三指頂起石磨,石磨上放三碗開茶,請冦首喝茶,元冦見狀,嚇得魂不附體,棄甲而逃。後王玉二歸順朱元璋,被封為御林前衛千戶職。至今山頂的古寨址,石城牆,石城門,石柱,瓦礫等到處可見。
嵩尖寨
嵩尖寨位於彌陀鎮田家村余家宕組,海拔766m。是嵩尖第二峰。分大寨和小寨。嵩尖寨因嵩尖村而得名,是嵩尖村的一個象徵性山峰,在嵩尖人心中,它的地位高於三尖寨。嵩尖寨東南面是陡峭懸崖,崖山各種中草藥積聚,如魚鱉草等之類。森林茂密,野生物眾多。
景區介紹
請觀看鄉村紀錄片
《走進嵩尖》
《再說嵩尖》之三尖寨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