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0年首次在此發現白頭鶴越冬種群,次年中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簽定“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1983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鶴類學術討論會上,中國濕地鳥類學家王岐山教授第一次向國際介紹了升金湖。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區,事業單位、區級建制、定編10人。湖面13000 公頃為核心區,沿岸2.5千米作為緩衝區。
1986年3月,原安慶行署正式組建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
1997年國務院批准建立“安徽省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安徽省批覆”同意成立安徽省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副處級事業單位,隸屬池州地區行署領導。1997年,池州地區機構編制委員會以“關於成立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通知”,決定成立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同時撤銷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其人員和編制建制劃入管理局,局人員編制40人,確定了內設機構。同時將原東至縣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林業派出所更名為池州行署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派出所。
2000年安徽省池州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決定成立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其成員包括縣區政府、行署林業局等多個部門,以加強對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同年,安徽省池州地區行政公署確定了管理委員會及保護區對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水域的管理權屬。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經喜馬拉雅運動後,長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匯聚發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東南岸屬九華山山脈的一部分,為低山丘陵,西北屬沿江沖積平原,為平原圩畈。其東南湖岸為中生代三疊紀與古生代二疊紀地質構造,以灰岩、頁岩為主;西北湖岸為第四紀地層構造,以亞粘土、砂礫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漸傾斜,形成現代沖積層,泥沙淤積,土壤為黃色亞粘土和粉砂、砂礫。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樣,湖岸曲折,湖汊較多,湖岸周長165k米,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個相連的水面。小路嘴以南為上湖,又稱小白湖,面積5800 公頃,八百丈以北為下湖,又名黃湓湖,面積2300 公頃,上下湖之間為中湖,即升金湖,面積5200公頃。上、下兩湖湖床略高於中湖,平均海拔11米,湖周崗地平均海拔25米。
氣候
升金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平均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均蒸發量757.5毫米,最高年降雨量2022毫米(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毫米(1978年)。平均氣溫16.14℃,最高氣溫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氣溫-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氣溫3.97℃。
水文水質
升金湖水源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東南方的張溪河、東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達1548.1k米。歷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時,湖面面積14000 公頃,蓄水量8.3億米。隨水位降低,湖面面積減小,通常水面面積10000公頃,年平均水位10.88米。湖水經黃湓閘與長江相通,閘門的開閉,能影響到濕地生態環境和水禽的生存、棲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區雨量充沛,地表徑流豐富,湖區四周植被良好,無工業污染源,該濕地屬過水性湖泊,水質優良。水化學分析表明,湖水含鈣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總氮量、矽鹽及磷、鐵含量正常水質範圍,適宜多種水生動植物生長。
土壤
保護區境內土壤種類較單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類的黃紅壤亞類,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東、南面低山丘陵分布為黃紅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灘地分布為潮土和水稻土。
黃紅壤 廣泛分布於低山丘陵地區,全剖面成酸性反應,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鈣含量均較低,土壤質地偏粘,物理性差;
潮土 分布於沿湖四周、洲地、河漫灘等,多具夜潮性,養分含量較高,全剖面多具有弱石灰性;
水稻土 廣泛分布於保護區境內的圩畈區,適宜農作物和水生植物生長。
(參考資料來源於升金湖官方網站-自然條件 )
區域範圍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南部池州市東至縣境內,瀕臨長江。地處東 經116°55′至117°15′,北緯30°15′至30°30′。座落於東至縣與貴池區交界處,全境以升金湖為中心,沿岸分別向外延伸2.5k米左右。其四鄰界線為,東自高橋湖東岸經唐田、坦埠、劉村、白笏、楊家咀連線為界,南至丁村、長嶺,西至206國道,北自將軍廟經新河口至牛頭山一線。總面積33340 公頃,其中升金湖13300 公頃。現升金湖至長江出口建有黃湓閘,湖內水位由其控制。海拔平均11米 。
保護目標
植物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有水生維管束植物38科84種、浮游植物22種。
動物
據2010年調查,本區共有鳥類142種,其中越冬候鳥66種。浮遊動物13種、底棲動物23種、爬行類21種、魚類62種。保護區成為中國東部大型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也是白頭鶴和東方白鸛等珍禽在中國的主要越冬地之。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白頭鶴、白鶴、黑鸛等5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枕鶴、小天鵝等16種。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已被原林業部卉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列為中國40個有國際意義的保護區之一。
管理措施
主要保護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將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任務。池州市政府於2000年成立了“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負責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縣區政府的協調與管理。保護區管理局配備了必須的相關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在濕地生態保護和水鳥資源保護等相關專業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重視法規宣傳和環境教育工作,將保護管理納入法制軌道。保護區經常向周邊社區散發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規,宣傳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提高周邊社區民眾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意識。保護區周邊牽涉到4萬人口、8個鄉鎮、43個行政自然村。
開發利用
根據總體規劃,保護區於2003年開始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2004年,已建立保護區科教綜合樓一座,面積為2300平方米。建立長嶺保護管理站、唐田保護管理站和5個保護點,保護站點建築面積1000 平方米。保護區內設定各種宣傳牌、標誌牌200塊,埋設界樁500根。配備巡護管理車1輛,巡護快艇1艘、機動船1艘。架設供電、通訊線路24K米。保護區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2006年,保護區已成為安徽大學的教學科研基地,並與國際鶴類基金會、東北亞鶴類網路、東亞-澳大利亞涉禽網路組織保持溝通與接觸,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工作人員來到升金湖進行科研和考察活動。
生態價值
升金湖優良的水質中生長的蝦蟹、鱅魚、鱖魚、烏鱧、螺等水產品,味道鮮美,各種野生植物菜蔬如藜蒿、芡實、菱角、香椿等十分豐富。保護區實驗區已實施生態養殖魚蝦、生態種植野生植物菜蔬,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和生態品牌,發揮生態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