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弗拉基米羅維奇·科濟列夫

安德烈·弗拉基米羅維奇·科濟列夫點,1951年3月27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前蘇聯外交官。1968年在莫斯科一工廠擔任機械工工作。197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74年考入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學習。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安德烈·弗拉基米羅維奇·科濟列夫(Andrey Vladimirovich Kozyrev、Андр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озырев),1951年3月27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前蘇聯外交官。1968年在莫斯科一工廠擔任機械工工作。197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74年考入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學習。1978年畢業後進入蘇聯外交部國際組織局工作。1989~1990年任蘇聯外交部國際組織局局長。1990年10月~1996年1月任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部長。1993年12月當選俄羅斯聯邦下院國家杜馬議員。2000年退出政壇,轉入商界。

科濟列夫的外交政策以爭取西方援助、融入西方為目標,以防止國內共產主義捲土重來為政治目的。這使對外政策成為階級鬥爭、壓制反對派的工具。而外交問題同時成為朝野激烈鬥爭的焦點之一。由於親西方政策一再遭到失敗,反對派以此為由攻擊政府,指責其出賣國家利益。對外政策成了葉爾欽政權一道飽受攻擊的軟肋。 為了推行和捍衛自己的親西方路線,科濟列夫始終在權力鬥爭的第一線衝鋒陷陣,並成為反對派的死對頭。像科濟列夫這樣把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以致深深捲入國內政治鬥爭的外交部長,在世界上實不多見。 相對於對內政策而言,對外政策如果從民族利益出發、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本來是較容易得到民眾支持的,因此對外政策往往是弘揚愛國主義、團結人民、彌合國內分歧的手段。而科濟列夫的親 西方政策剛好相反,不僅未對內部發展起促進作用,反倒加劇了國內的分裂。 從中可以得出的教訓是: (1)對外政策應當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愛國主義不等於狹隘民族主義,更非閉關鎖國。任何脫離愛國主義軌道的政策都是十分危險的; (2)引進外部世界的壓力來解決內部的根本利益紛爭,是很難成功的。把對外政策作為權力鬥爭的工具,靠對外讓步以引進外部資源來獲得對反對派的優勢,不僅很難壓服反對派,而且會使國家利益受到損害。

俄羅斯國家利益出賣者,俗稱“俄奸”,西方反俄羅斯陣營安插在俄國內的代理人,積極反共與反華投機主義分子,受其美國宗主指示,積極反對和阻擾中俄su-27交易為代表的中俄技術合作,獨攬俄外交大權,全力阻擾中俄友好關係建立和關係正常化,並與蓋達爾一起加劇俄國內經濟情況惡化,致使俄羅斯國家地位90年代極度衰落。1996年黯然去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