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巴甫洛娃

安娜·巴甫洛娃,是20世紀初芭蕾舞壇的一顆巨星,她為芭蕾作出了無法估價的貢獻。安娜.巴甫洛娃 1881年1月31日生於聖彼得堡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農民出身的士兵,母親給別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貧苦。巴甫洛娃10歲時考進聖彼得堡舞蹈學校,經過九年的艱苦訓練進入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並迅速升為該團首席女演員。

基本信息

簡介

俄國芭蕾一方面繼承了19世紀帕彼季、伊萬諾夫所奠定的偉大傳統,另一方面以福金創作活動為標誌,進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羅斯演出季”達到光輝巔峰的新的變革時期。這些因素使安娜·巴甫洛娃既牢牢紮根於古典芭蕾舞的沃土,又積極支持和參與了新芭蕾改革運動。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藝術特色和表演風格。安娜·巴甫洛娃也素有“芭蕾女皇”之稱。

演出劇目

《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之死》、《舞姬》、《吉賽爾》、《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藝術作風嚴謹認真,一絲不苟。一位評論家曾這樣分析她的成功秘訣:“她無時不在訓練,無時不在彩排。她從不因獲得榮譽而停步不前。”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羅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轟動了巴黎,轟動了世界。1910年她組織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團開始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在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過中國、埃及、南非、烏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等44個國家,行程50萬英里,演出數千場,觀眾不計其數,她一年要穿壞2000雙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這也是難以想像的。
安娜·巴甫洛娃為在全球傳播、普及芭蕾藝術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她不僅推動了芭蕾在許多國家的誕生和發展,使一些國家瀕於死亡的芭蕾煥發出生機,同時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影響了許多人的命運。如英國著名舞蹈編導阿什頓就是14歲時在厄瓜多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從此她便立志要獻身於這門崇高的藝術並成為聞名於世的芭蕾大師的。

去世

1931年1月安娜·巴甫洛娃在荷蘭海牙準備演出時溘然逝去。當時英國皇家芭蕾舞正在進行演出,得知這一不幸的訊息後,樂隊指揮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鵝之死》—— 帷幕徐徐拉開,樂隊奏起聖·桑的樂曲,台上空無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緩緩移動。巴甫洛娃雖然去了,但她像一隻不朽的天鵝永遠為人們所懷念。

臨終前

只留下了一句催人淚下的遺言:“把我的天鵝裙準備好!”天鵝在包括巴甫洛娃在內的許多人的心目中,都是最好的芭蕾象徵,而巴甫洛娃離開人世前的唯一遺願不是別的,而是將芭蕾這不朽的伴侶帶到冥冥的彼界去。芭蕾成為與她生生死死永不分離的寶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