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詳解
平安與危險。
《管子·參患》:“君主之所以尊卑,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
《莊子·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晉 乾寶 《晉紀總論》:“蓋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
唐 楊巨源 《重送胡大夫赴振武》:人間文武能雙捷,天下安危待一論。布惠宣威大夫事,不妨詩思許琴尊。
宋 蘇軾 《次韻李修孺留別》之一:“豈意青天掃雲霧,盡呼黃髮寄安危。”
宋 蘇軾 《賜正議大夫樞密院事安燾乞退不允批答》:“宥密之司,安危所寄。”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李牧曰:‘兩軍對壘,國家安危,懸於一將,雖有君命,吾不敢從!’”
孫繼先 《強渡大渡河》:“他肩上擔著關係全軍安危的擔子哪。”
例句
國家安危、民心得失、得民心國家必安、失民心國家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