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平度萬家鎮宅科村
村莊由來
由於縣誌沒有記載,至今仍無法考證發源地,是否是外遷,但,居住歷史悠久,從當地家譜中可以追尋到唐朝時期,乃附近村落人數居首;闖關東的人數也居多;宅科村含:圈子村及宅科村,文革後,並歸於宅科村。原為宅科鄉鎮駐地,後歸屬於萬家鎮管轄。
政區人口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平度萬家鎮鎮駐地東5公里處,東臨膠平路,西鄰西王莊村,南鄰許丘村,北鄰萬柳周村,603省道穿村而過。2005年耕地面積2150畝,居民207戶,648人。
經濟狀況
老馬家皮包雜貨(經濟危機影響,效益牽強)、青島黃海船用閥門廠、青島同誠紙箱製品有限公司、青島順達麵粉廠、青島祥瑞橡膠廠、青島龍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駐地該村。2005年經濟總收入1581萬元,村民人均所得5399元。
優勢產業
該村以種植業為主,以小麥、花生、大豆、玉米為主。人均耕地3.4畝,2005年種植優質小麥1400餘畝,花生800餘畝,紅富士蘋果30餘畝。其次是發展餐飲服務業等,從業人員120人,年收入12萬。
社會事業
1984年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4年又進行了改造,吃上了鎮供自來水。截止到2005年,有國小1處,幼稚園1處,衛生室1處;固定電話戶戶均有;有線電視用戶500戶,村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為50%以上。
山東省即墨市段泊嵐鎮宅科村
村莊由來
位於段泊嵐鎮東北2.5公里處。據清乾隆《即墨縣誌》記載:宅科屯是大嵩衛所領29屯之一。據傳,當時自槐樹溝以北有七個宅科(當系此屯的七個屯墾點),汪、於二姓最先來此。後七宅科於今址合併為一。宅科是古代對低洼、狹長地帶的通稱,明初的七個宅科適處於這樣的地帶,故名。
政區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積2936畝。2006年,全村共有314戶,總人口為952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537人。
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1351噸,經濟總收入為1392萬元,人均純收入為5717元。
山東省平度市同和街道宅科村
村莊由來
明崇禎十五年(1642)李可忠由河南省宅科村遷此定居立村,取名小李家,後因追思故籍復改稱宅科。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同和街道最南端,東鄰龐家村,西靠斜子村,南和寥蘭鎮硝場村相連,北面是新修的青銀高速公路。2005年耕地面積610畝,78戶,297人。
經濟狀況
宅科村自古以來全靠農業吃飯,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自1991年冬,全村發展蔬菜大棚四十多個,1993年發展桑樹200多畝,1998年又發展草莓大棚10多個,桃樹大棚10多個,村固定資產總額50多萬元。2005年經濟總收入235萬元,人均所得4700多元。
社會事業
2005年全村共發展速生楊80多畝,栽樹一萬餘棵。2005年又投資7萬元對原村民辦公室進行翻建,地面進行硬化,美化,綠化。本村有衛生室1處,老年人活動中心1處。2003年又成立了柳腔劇團,不定期進行排練,演出,曾受到辦事處黨委授予的“文藝演出組織獎”稱號。固定電話65部,有線電視用戶20戶。自2003年開始實行合作醫療保險以來,參保率為100%。
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宅科村
村莊由來
明洪武年間由大城村李姓分支建村,原村名東大城,後有官姓來住,更明官家宅科,後官姓衰敗絕後,李姓遂把官家二字去掉,以宅科為村名
政區人口
位於鎮駐地南部,東鄰周家村,西靠大城村,南連小城村,北接坊子村,耕地面積630畝,全村80戶,254人。
經濟狀況
該村以種植、養植為經濟發展的重點。本村有蘋果園130畝,年產優質紅富士蘋果60萬斤,收入60萬元。固定資產12萬元。2005年,經濟總收入110萬元,人均純收入4300元。
優勢產業
種植、養殖產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種植以小麥、玉米、花生為主,建有鴨棚8個,年出欄肉食鴨40萬隻,收入80萬元。
社會事業
硬化、綠化、美化街道1條,投資1萬元,栽植柿子樹300棵。2005年該村居民吃上自來水。固定電話54部,有線電視用戶30戶。
山東省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宅科村
政區人口
宅科村位於濱海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10公里處,村域東西0.4公里,南北0.8公里,面積0.32平方公里,全村原有耕地1200畝,近年來,退耕還林和沿海防護林工程及引進投資項目占用土地800畝,現有可耕種土地400畝左右。宅科村地理位置優越,坐落於大珠山東南麓,地處山嶺,依山傍海,與美麗的靈山島隔海相望,西靠大珠山;辛漁路在村東側,交通十分方便,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村莊由來
據傳,唐末宋初,夏姓遷此立村,因地處山嶺,建室於坑坎之處,故名夏家宅科,明末,高姓九世,從現今膠州三里河遷來,人口興旺,改村為宅科,居民除高姓、張姓外,尚有胡姓、程姓、王姓等少數居民。
經濟狀況
宅科村歷史上以農、漁為主,是一個典型的沿海漁業村,全村村民除種植外,大部分都從事漁業捕撈。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對漁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出現了海珍品養殖、灘涂養殖、特種養殖及苗木種植、海洋捕撈等多種產業。現有養殖池300畝,養殖育苗工廠6處,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引進投資項目3個,占地400畝,2004年人均收入5315元。
社會事業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全面發展。全村的街道排水溝進行了疏通、漿砌,集體投資為學生購買大客車一輛,為幼稚園購置了電視機、VCD等教學設施。宅科村先後有近20名學生進入大中專院校,並出現縣級、軍隊師級、高級工程師、集團董事長等人才。全村的獨生子女保險金及合作醫療,全部有村集體統一交納。該村積極開展爭創文明活動,湧現出一批科技文明戶,村民的素質和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村兩委多次獲得“精神文明”單位和“五個好”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洛河鎮
在網際網路的搜尋引擎上輸入“洛河鎮宅科村”,就會搜尋到“菸葉生產示範村”、“全市優質菸葉主產區”、“種煙明星村”等字眼。這些傳達了一個共同的信息----日照莒縣洛河鎮宅科村是一個依靠菸葉生產走上致富路的村子。這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現在成了全縣的“明星村”,吸引了眾人關注的目光。對於這樣一個種煙村,今年的菸葉生產政策會給它帶來什麼影響呢?帶著這樣的疑問,3月5日,踩著尚且濕寒的泥土,記者來到了這個位於日照西北部的小村莊。
走在進村的平整水泥路上,記者看到村頭是正在施工的二層“小別墅”。“去年的收成不錯,很多菸農都對自己老房子進行了改造,村里已經蓋滿了小洋樓,現在只能往村口挪了。”洛河煙站站長朱建新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村裡的情況。
田間的風車、寬闊的道路、嶄新的二層小樓、整潔的文化大院……這裡儼然成了一個充滿田園風光的“高檔生活區”。過年時的春聯、年畫依然隨處可見,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記者同志,正好村裡的幾個菸農都在這裡,你想了解哪些情況問他們就行。”在宅科村的文化大院裡,記者見到了該村黨支部書記何茂山。
“俺們村有20多年的種煙歷史了,特別是最近幾年,菸葉生產發展得比較順利。很多人都通過種煙走上了致富路,可以說村民們都是種煙積極分子。積極性高就說明老百姓支持種煙,所以今年年初剛聽說要縮減種煙面積,好多人都感到不理解。”說著,何茂山掐滅了手中的煙。據何茂山介紹,宅科村地處丘陵地帶,土壤肥沃,加上靠近沿海地區,光照、濕度等都非常適合菸葉生長,該村的種煙面積一直穩定在700畝左右。按照今年的種煙計畫,日照市的種煙面積要從8.8萬畝縮減到5.6萬畝,作為全市優質菸葉主產區之一的宅科村,種煙面積要縮減到500畝。
“為了解開菸農們心裡的‘疙瘩’,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咱們菸草公司做了不少工作,不然我這個村支書的工作也不好開展啊。”談及如何做通菸農的思想工作,何茂山這樣說。
原來,在得知今年要縮減種煙面積的訊息後,莒縣縣局(分公司)領導班子成員立即召開研討會,研究制訂菸葉生產工作方案。“我們的原則是,既要確保完成今年控面積的任務,還不能挫傷菸農們的種煙積極性。”在研討會上,莒縣縣局(分公司)局長尹學田這樣強調。此外,莒縣縣局(分公司)提出,在種植規模方面,要對土地肥力下降的地塊進行間作換茬;在菸葉質量方面,要合理制訂施肥方案,特別是加大有機肥的施用量,並進一步細化成熟採收、烘烤等環節的工作,切實提高菸葉質量。
方案制訂後,莒縣縣局(分公司)立即著手舉辦專題座談會,向各植煙村黨支部書記傳達相關政策。與此同時,莒縣縣局(分公司)還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種煙村,通過發放“明白紙”、入戶宣傳等方式,向菸農詳細宣傳講解今年的菸葉生產政策。
“參加了座談會,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菸草公司對菸農的關心。方案我看了好多遍,全面詳細,咱還能說啥。就一句話:保證完成任務!”在去年12月初莒縣縣局(分公司)舉辦的專題座談會上,何茂山明確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