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

用譜系學的方法研究朱熹哲學,可以開闢一個觀察問題的新視角,有助於理解朱熹哲學的時代風貌和民族性格,也有助於說明朱熹哲學中的一些容易被忽略和誤解的問題。 該書不僅考察了朱熹哲學的學術性格及其由以形成的思想譜系,而且也系統地考察了朱熹哲學的歷史影響。 朱熹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現代人對朱熹哲學的研究也是多元的。

基本信息

丁為祥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朱子的視野與20世紀的朱子學”(01BZX025)之結項成果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 2012.06
原書定價:109.00元
參考文獻格式:丁為祥著. 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 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12.06.

內容簡介

《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從發生學的視野出發,依據朱子文本與相關文獻,在充分吸納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扣朱子的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展開對朱子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深入考察。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系統分析朱子的早年經歷——從出身、師承到學術性格及其思想譜系的形成,並通過朱熹與張、陸象山、呂祖謙、陳亮的理論論辯以及朱熹對《四書》的集注與具體探討展現其思想體系;下篇從朱熹學說的歷史境遇出發,依次分析宋、元、明、清朱熹思想的歷史影響,特別是通過20世紀三位大家馮友蘭、錢穆與牟宗三之朱子研究的深入解讀,凸顯了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推陳出新途徑。

圖書目錄

引言
上篇:朱子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的形成
第一章 朱子的早年經歷及其學術性格的形成
一、家世、志趣與早年生活
一、從學三君子:科舉、業儒與習禪
三、問道李延平:佛與儒之抉擇
四、延平答問:儒學新路向的肇端
五、從“中和舊說”到“中和新說”
六、朱子的學術性格及其形成
第二章 對先賢的繼承——朱子與周、張、二程
一、思想譜系概說
二、北宋五子的思想發展及其走向
三、朱子對二程的抉擇
四、朱子對張載、周敦頤的揀擇與詮釋
五、朱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規模
第三章 與同仁的切磋——朱子一生的論戰
一、“仁說”之辨——朱子與張
一、為學方向與人手之爭——朱子與陸象山
三、經史、博約之間——朱子與呂祖謙
四、王霸義利之辨——朱子與陳亮
五、朱子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的激盪與定型
第四章 向原典的回歸——朱子與“四書”
一、朱子與《大學》
二、朱子與《中庸》
三、朱子與《論語》
四、朱子與《孟子》
五、朱子思想譜系的定型及其功能
上卷結語:朱子的理氣世界及其究極歸向
下篇:朱子哲學的歷史影響及其發生學考察
第五章 朱子哲學的後世影響及其演變
一、從學禁、黨禁到官方意識形態
二、獨尊與潛流——元代的朱子學
三、雙向的落實及其裂變——明代的朱子學
四、朝野的雙向修正與尷尬轉型——清代的朱子學
五、朱子思想譜系的流衍及其多元走向
第六章 邏輯理性的引進與詮釋——馮友蘭的朱子研究
一、成學經歷與治學的基本出發點
二、從形式質料、真際實際到共相追求
三、理氣關係與共相、殊相
四、從生存實在論到邏輯實在論
五、文化的通約性與不可通約性
第七章 歷史理性的研究與評價——錢穆的朱子研究
一、從“系年”、“學術史”到“學案”
二、“宇宙本體論”
三、朱子的“心學”
四、辨朱陸、闢佛禪
五、歷史視閾下的文化理想
第八章 超越理性的裁正與批評——牟宗三的朱子研究
一、從“實在論”到“本體宇宙論”
二、“即存有即活動”與“只存有不活動”
三、從“存有之理”到“存在之理”
四、“良知坎陷說”與“一心開二門”
五、良知的孤懸與落寞的人生
下卷結語:認同的選擇與選擇的認同——現代化牽引下的朱子學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字索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後記

社會影響

蒙培元:朱子研究的新視角 ——評《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
對於朱子哲學,丁為祥教授的研究,不是通常所謂理論疏解或命題分析的方法,也不是一般哲學史的敘述方法,而是另闢蹊徑,採用譜系學的方法。這在中國哲學的研究中,尚屬首次,是一次極有意義的嘗試。用譜系學的方法研究朱熹哲學,可以開闢一個觀察問題的新視角,有助於理解朱熹哲學的時代風貌和民族性格,也有助於說明朱熹哲學中的一些容易被忽略和誤解的問題。該書的方法是新穎的,視野是開闊的。
作者使用這種方法時,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創造性的發揮。其中,既有史實的記述,又有理論的辨析;既有縱向的貫通,又有橫向的拓展;特別是將朱熹哲學放在具體的歷史情境與社會背景之下,將朱熹其人與其學統一起來,突出了朱熹個人的資質、稟賦、學術性格及其強烈的現實關懷,同時又遵循從現實人生到精神追求,從社會關懷到理論建構這樣一條思路,系統地探討了朱熹哲學理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徵。因而既凸顯了朱熹哲學的個性特徵,又表現了朱熹哲學的普遍性品格,充分揭示了朱熹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內在聯繫。
在這一譜系中,朱熹對早期儒家經典“四書”的注釋,對前代學者“北宋五子”的檢擇與承接,與同輩學者(南宋的張栻、陸象山、呂祖謙、陳亮)的相互論辯,都被置於具體情境之下,又以其重建儒家“道統”的方式為線索,全面地展開創造性的理論探討。凡是涉及朱熹哲學理論之處,時時能感受到朱熹其人的存在;而在事關朱熹的為人處事與實踐活動時,又處處能體會到他所關注的理論問題。一個活生生的朱熹與其哲學理論,以及其建構理論的思維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展示其哲學思想的獨特性格,揭示其由以生長的文化土壤,並評價其哲學理論的成就與得失,便成為該書的最大特色。
該書不僅考察了朱熹哲學的學術性格及其由以形成的思想譜系,而且也系統地考察了朱熹哲學的歷史影響。這也是其譜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研究意旨說明,一方面,朱熹哲學從元、明、清一直到現當代,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以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主流意識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對象;另一方面,朱熹哲學在其發展演變中,何以又會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命運。作者特別選擇了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三位學者馮友蘭、錢穆、牟宗三為代表,說明朱熹哲學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所遇到的挑戰和發展,亦即現代人的不同解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朱熹哲學及其當代命運的深入理解。朱熹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現代人對朱熹哲學的研究也是多元的。這三位學者的朱熹研究確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別是馮友蘭先生的邏輯理性與牟宗三先生的超越理性,都是通過對朱熹哲學的反思和判定,建立了各自的哲學體系,從不同的方面體現了朱熹哲學的現代價值與現代影響。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體現了作者對朱熹哲學及其現代發展的深刻理解。
在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對話的背景下,朱熹哲學向何處去?這是當代中國哲學必須面對和正視的問題。作者的研究和述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豐富的知識譜系,表現了作者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現代關懷,以及對中國哲學文化發展前景的認真思考。就此而言,該書具有極大的啟發性,並將以其深刻性而引起人們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