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色
圓廬建於抗戰初期20世紀30年代,是民國立法院院長孫科的公館,著名設計師楊廷寶設計。建築體型為圓形,故稱“圓廬”。為磚木結構,地上二層,旁為坡屋頂,風格簡潔流暢,造型獨特優美。圓廬,坐西朝東,中西式大圓頂,最大直徑17.4米,通高10.4米,總建築面積419米。中間原是圓形大舞廳,頂上透氣孔就像是碉堡槍眼,周邊為扇形房間,很有特色,現在依舊較為完整地保存著,居住著人家。
人文背景
許多年代久遠的老房子大都仿佛被時光抽去了精髓,在靜默中沉睡,但嘉陵江邊有這么一幢小樓,經歷了從尊貴到平常的變遷,卻恣意地活在陽光中。它叫圓廬,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楊廷寶戰時為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及其如夫人藍妮所建的跳舞廳兼寓所。民國建築大多脫不掉深灰的底色,坡屋頂、清水磚,低調而內斂,讓人感覺沉靜而莊重。但楊廷寶似乎打破了這個模式。這位清華畢業、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的梁思成、林徽因校友,經歷了歐洲建築考察的洗禮,對各式建築的設計顯然得心應手,遵循傳統又別具創意,他手中的建築在中國式的典雅之中帶著歐洲風格的清新格調,總讓人眼前一亮。
這座位於嘉陵江岸,俯瞰無邊江景的建築,造型簡潔流暢,別具匠心———像極了一枚大勳章。條石、青磚、舊瓦將新奇的制式演繹得極具匠心,大圓屋頂有如傘蓋,同圓心的二層樓其形仿若碉堡,牆上開窗,內設舞池,自然光線穿透頂層小樓直射底樓,形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其精心處理過的管柱連線頂層,用於除濕通風,保持舞池空氣清新。圓形舞池四周分隔為扇形小屋,用於跳舞換衣服專用,十分考究。時值今日我們也很難看到這樣將功能性與審美結合得如此之完美絕妙的建築。須知,圓廬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彼時正值抗戰烽煙四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戰亂年代。
這寓所舞廳簡潔卻不簡單,楊大師別出心裁的設計無意中投合了圓廬女主人的喜好,身為苗王公主與上海灘交際風流人物的孫科二夫人藍妮對於跳舞既是天賦又是愛好。這裡曾是國共談判的一個斡鏇場所,悄然上演過無數不為人知的風雲,也是孫科與藍妮的愛巢,留下了彼此生命中旖旎的片段。
藍妮喜好社交,或許是苗人骨子裡流淌著的熱情與好客的傳統,她和宋美齡美式教育下修煉成的高明的社交手腕全然不同,行為處事全憑個人性情感覺,不懂得計較身份派別。或許正是這種與尋常女子的顯著不同吸引了家學嚴謹的孫科,可惜這段感情最後卻被政治權謀所傷,倔強的藍妮面對被政敵利用無法解釋得清楚的原因決絕地離孫科而去,自此孫郎成路人,留給孫科的是畢生的懊悔與思念。
他們共同在圓廬生活的時間不過二年左右,留下的都是美好的日子。老房子的講究格調至今住在周圍的老人們都還記得,有人來訪總會找出些關於它的陳年舊事磕磕牙。只是年深日久,憲兵站崗的場景和打蠟的木地板一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華麗的舊物在舊寓所里一絲一毫都沒有留存下來。
圓廬變身過渡非常自然,舞廳解放後成為印染廠的職工宿舍,圓形構造對小老百姓居家而言實在是很不合用,大家就因地制宜將舞池索性改作了幾家人公用的廚房,暗黃的油污一直糊到屋頂,經過多年煙燻火燎的使用,幾乎看不出舞池的樣子。六月的陽光從頂層窗戶中灑下,灰塵在光影中飛舞,猶如嘆息。
如今,這裡早已不再是顯赫的立法院院長府,昔日的大門緊閉,不做公共進出口。胡亂鑿成的一道水泥門用於出入,門楣上貼著鮮艷的門牌字號,亂糟糟的電線淆亂著路人的思維與視線。沒有人知道這老房子將來會怎樣。旁邊一棟高樓,生硬露骨地切斷了圓廬原本開闊的地段景觀。
衰草枯楊,當年曾為歌舞場,到如今,僅剩得,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楊廷寶大師遺留下的這枚大勳章就這么孤獨而尷尬地留置著,任世人冷眼看舞榭歌台、風流盡被雨打風吹去。
一場風花雪月的愛情在戰爭與政治,現實與生活的消磨中化為無形。遠遠看去圓廬還是幾十年前的舊觀,走近之後才知道,它已經成為乾枯的標本,比起沉睡的建築更可悲,活著的是石頭瓦塊的肌體。陽光下恣意地活著只是機械的表象,圓廬真正的靈魂,早已死去多年。
建築概要
孫科重慶舊居,又稱圓廬建築定位: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優秀近現代建築
建築時間:抗戰初期20世紀30年代
建築設計者:楊廷寶
建築地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新村190號
建築主人:孫中山長子——孫科
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