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華[重慶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

孫慶華[重慶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

孫慶華,生於1949年,重慶市人。由於機緣巧合,經朋友(師兄)高輝介紹,1984年拜就河南鄭州張志俊先生門下成為陳式太極拳(十二代)傳人練習陳式太極拳。

早年經歷

從1984年到1996年這12年間,在老師每年到重慶來進行一個月左右時間的教學,與其後老師每兩年到渝一次的教學中,使自己對陳氏太極拳真正的技擊意義及內涵都有更深的認識與不斷地提高,真正體會到太極拳在練習過程中的“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

學拳生涯

在84年開始學拳時,由於當時還有幾個師兄弟在重慶北碚上班,路途較遠,且當時交通也不便。他們只能每周六來學習,平時的課就缺了很多。所以後來每次老師來重慶教學就是由我先學,然後每周末再去北碚教給他們。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我對動作和架子的準確度較高,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教學互長,對我自己也是極大的提高。而且也學習到了老師對拳架的教學方法,對我自己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也是莫大的幫助。

教學生涯

1989年老師首次在重慶公開開班教學(一字街國小),這也是老師第一次在重慶的公開教學。在教學的課間休息中老師叫我帶新同學複習,對我的認識與提高也是有相當的促進。

在1989年老師離開重慶時,責成我、王孝華(師弟)與原重慶市印製一廠黨委書記劉光明先生(已去世)組成籌備組籌備成立“重慶市陳氏太極拳社”相關事宜。1990年期間經多方努力,協調。報請重慶市民政局、重慶市武術協會重慶市武術館批准,成為當時第一家獲得批准的重慶市體委二級民間社團組織。由張志俊先生任名譽社長兼總教練,劉光明先生任社長,我任副社長,王孝華任秘書長,並於1990年12月5日召開重慶是陳氏太極拳社成立大會。在重慶轟動一時。並於1994年增補胡智、魏昶為副社長。

主要成就

拳社成立後,先後從1990-1995年參加重慶市首屆太極拳邀請賽、“僑豐杯”重慶市武術錦標賽等比賽,由我任教練兼領隊取得團體賽第四名,團體賽冠軍及多個單項一,二,三名的好成績。

組建社團組織

2002年經重慶市武術歸口管理整頓後,於2003年4月在重慶市南岸區武協暫時掛靠,改名為“重慶市陳氏太極拳研究會”(待恢復正常後,將重新成為重慶市二級社團組織)。由李毅任會長,孫慶華、胡智、魏昶、張貴生任副會長,李朝金任秘書長,陳啟蓮任秘書。

榮譽

1987年參加重慶市武術比賽獲二等獎

1990年任領隊兼教練組隊參加重慶市太極拳邀請賽獲取團體第四名與參賽隊員多名獲得第一、二、三名

1991年任領隊兼教練參加“僑豐杯”獲團體第六名與多個單項一、二、三名

1993年任教練兼領隊組隊參加重慶市武術太極拳比賽獲團體第一名及多個單項一、二、三名

1998年參加老師在河南舉行的國際太極拳研討會及訓練班(信陽雞公山)

1999年被《中國民間武術名家大典》收錄。

2003年任教練,組隊參加重慶市第二屆武術精英賽,本人獲一等獎並考評為六段拳師。所帶學員獲二等,三等獎。

2005年參加老師在河南鄭州舉行的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高級訓練班。

2006年參加老師在河南鄭州舉行的陳式太極拳精選高級訓練班。

2008年參加老師在河南鄭州舉行的陳式太極拳拆拳高級訓練班。

2005年因出差經常到涪陵(原四川省地級市,現為重慶涪陵區),也將老師的拳藝帶到了這個美麗的城市。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時任涪陵區武術協會名譽會長夏龍彬與涪陵區武術協會的支持下,於2009年四月份成立重慶市涪陵區陳式太極拳研究會,並擔任顧問。同時邀請老師參加成立大會並擔任名譽會長及顧問。

認識與體會

在這25年對拳藝的刻苦練習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對陳式太極拳的技擊與養生都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下面就這兩方面簡單談談自己的認識與體會。

“節節分家”和“梢節領勁”的必然關係是在推手與技擊中不可或缺的。

“節節分家”是太極拳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個需要很注意的練習方法,因為沒有“節節分家”就沒有“節節貫穿”。那么其他的也就更談不上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到時候,一身都在晃動,而練習者本身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太極拳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錯矣”。當他在練習的時候所謂的韻味實際上是太極拳的第一大病,謂之“妄動”。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做到”節節分家”呢?一定是要把意識放在兩頭的梢節,手帶動上三節,腳帶動下三節,上三節注意“沉肩墜肘”,下三節注意“曲膝松胯”與膝關節定位,兩腳平行,中三節注意“胸腰運化”,在練拳的過程中,特別注意擰腰,同時身弓一定要做到虛領頂勁與裹住襠;那么上下的對拉勁並同時注意就可以把各個脊柱關節拉開。下三節從腳領勁,由於膝關節定位,襠走下弧,才能把胯關節拉開,這樣就能夠做到“節節分家”。

那么在練習過程中就能把全身各個關節及關節腔周圍的韌帶拉長,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一步的時候,理論上來說,可以視為“節節分家”,但還沒有做到“節節貫穿”。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做到“節節貫穿”呢?必須要有一個“領袖”來帶領,那么這個“領袖”就是我們的梢節,運勁時從指尖領勁,經過腕關節,肘關節(此時一定要墜肘),肩關節(此時一定要沉肩)。就象穿針引線一樣穿珠子,由梢節領住勁穿行於各個關節;有如火車的車頭拉著一節一節的車廂運動,先後次序可不能錯亂,決不能車廂推著車頭走,那是遲早要出問題的。也不可能做到在梢節的引領下拉長放鬆各個關節;這裡要強調的是做不到“梢節領勁”就無從做到“節節分家”,也就更談不上再後面的“節節貫穿”。充分證實張老師提綱挈領的“梢節領勁”對習拳者少走彎路的重要性。

回想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一書中(P109),講到單鞭一式時,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左手指肚用力”。(p80)“況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論體則身領乎手,論耍手,則以手領身。”實際上這句話,陳鑫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梢節領勁;第二,對拉拔長。這時前輩們已經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在練拳時應該注意的地方。我們在平時練習時,就應該更加注意,這樣才能去掉我們與生俱來的拙力,產生一種新有彈性的勁,我們謂之是太極拳的“棚勁”,而不是使用我們本身的拙力。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在正確的指導下,刻苦訓練(也可單式輔助訓練),長期積累才能達到。之所謂“拳練萬遍,神理自現”,從而進入太極拳推手與技擊的殿堂,窺探妙景。

鍛鍊與養生

從太極拳的鍛鍊與養生方面看,作為現代人,亞健康的狀態非常普遍。很多人都是由於沒有時間鍛鍊和飲食上的不規律,在加上長期的抽菸,喝酒和熬夜,使身體未老先衰。

我把“人”的生命分為兩種:一是人的“實際生命”;二是人的“運動生命”。

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的衰老是從下肢開始,準確的說就是的“胯關節”(而不是常規一般所說的人老先老腿)。它是我們人類身體上最大的一個關節,也是平時活動鍛鍊得最少也是最笨的一個關節(大而笨)。所以我們看到不注意鍛鍊的中老年人,走路的時候都是不靈活的,由於胯關節的不靈活進而引起膝關節的不靈活。在這種情況下,同時也就限制了我們的上肢活動範圍。使整個身體的活動量與靈活性都受限制,同時對人體的內部器官的活動功能也大幅減小,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使身體狀況越來越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很多人“未老先衰”的現象。二者相去甚遠,“人”未老,“命”先老矣!

怎樣才能使這兩者儘量接近,不讓“命”先老?就只有加強鍛鍊,“生命在於運動”。這話人人皆知,但怎樣運動鍛鍊,更符合人的需要,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明白的了。首先我們要好好認識“鍛鍊”二字。古人在創字時是很考校的,這兩字一從金旁,一從火旁。說明“鍛鍊”是一長期艱苦的事。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每天早上有很多人都在進行的各種形式的運動,想達到“鍛鍊”的目的,這是值得很好推敲的了。

很多人都簡單的認為只要每天都能堅持運動就能達到“鍛鍊”的目的,其實不然。事實上很多人每天也就是堅持了活動而已。

“鍛鍊”——在這裡我給它下個定義:首先要有運動強度,其次要有一定的時間,再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量。無論你以哪種方式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鍛鍊” 這三點缺一不可。

通過我自己對太極拳的練習,和其他運動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在練習過程中首先對跨關節的活動範圍的加大與對跨關節的活動量增強。使這個部位在長期的活動中,得到很好的鍛鍊;進而在對“梢節領勁”與“兩頭捲曲”的練習中能使我們的末梢神經與毛細血管的到很好的“鍛鍊”,可以使神經系統與血液系統得到長期保持健康狀況,也就能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得到提高。從而使我們的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能最大限度的重合以得到生命的延長,讓我們精神面貌更加健康和年輕化。

練拳呼吸要點

前輩們總結的“氣宜直養”,是指在練拳的時候對呼吸來說就是採取自然的腹式呼吸,而決不能鱉氣,隨著練拳的時間增長與熟練,呼吸與動作會自動的協調好的,再加以注意“起吸落呼”,“開吸合呼”,“蓄吸發呼”相關拳式的單式練習,對我們的身體在推手與技擊中都是有莫大好處的。

以上是我在張志俊先生的多年指導教學中對太極拳的一點膚淺的認識與體會,有不當之處,請老師與同門兄弟好友批評指正。

在重慶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成立後,作為主教練之一。參與多次辦班教學傳授陳式太極拳,學員甚眾。並於2005年,在老師的同意下,開門收徒。並傳到涪陵,在涪陵生根開花結果。至今有張老師再傳入門弟子14人。將老師“稍節領勁,兩頭捲曲”的理論和拳藝更好的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