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一書共有十三篇,是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這本書構建了完整嚴密、首尾銜接、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體系,也是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兵書。因此,孫子也被稱為是“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同時,《孫子兵法》也被稱為是“世界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學經典之首”。
作者簡介
孫武,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享譽世界的《孫子兵法》。編者丁一,根據偉大的兵書進行現代化闡釋。
簡評
研讀國學經典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國和知識的海洋里,那么,對於中華文明而言,研讀國學經典就是在保護民族精神血脈,建設精神家園,弘揚文化傳統;對於個人人生而言,研讀國學經典就是在正心修身,提高素養,修鍊氣質,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藉助古代聖賢的智慧去解決生活、工作中的棘手問題,塑造完美人生。
前言
《孫子兵法》是由孫子著述的。孫子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無論是在中國軍事史,還是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擁有崇高的地位。他能夠受到古往今來的世界軍事家的一致崇敬,不僅僅是因為他曾在輔助吳王經國治軍,對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編著了不朽名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一書共有十三篇,是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這本書構建了完整嚴密、首尾銜接、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體系,也是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兵書。因此,孫子也被稱為是“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同時,《孫子兵法》也被稱為是“世界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學經典之首”。
而我們這本書《〈孫子兵法〉智慧全解》也是根據《孫子兵法》的十三篇的結構編著而成的,內含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每篇不僅有《孫子兵法》原著中的內容,還對其進行解析,同時添加經典案例,讓讀者更加清楚地知道孫子兵法所論述的內容。
《〈孫子兵法〉智慧全解》按照原典、注釋、譯文、解析和案例的結構編寫,通過清晰的文章結構,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結合,原典與案例相輔助,讓內容更加通俗易懂。本書生動有趣的經典故事讓讀者輕易掌握兵法精髓,在生活中能夠運用自如,提高生活品質。
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
兵者,國之大事也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
計利以聽 9
因利而制權 13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18
多算勝,少算不勝 22
第二章 作戰篇
軍隊無後勤,則不戰自亡 26
就地取材,以戰養戰 30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 34
勝敵而益強 37
兵貴神速 40
第三章 謀攻篇
不戰而屈人之兵 44
上兵伐謀 48
伐謀 51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54
亂軍引勝 58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62
第四章 軍形篇
勝可知,而不可為 66
可勝者,攻也 69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72
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 76
先勝後戰 80
能為勝敗之政 83
度、量、數、稱、勝 86
第五章 兵勢篇
人事相宜,上下同欲 90
以正合,以奇勝 93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97
勢險節短 100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104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107
第六章 虛實篇
致人而不致於人 112
與我戰者,乖其所之 116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121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125
應形於無窮 130
避實而擊虛 133
兵因敵而制勝 136
第七章 軍爭篇
迂直之計 140
兵以詐立,以利動 144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149
以治待亂 152
勞逸之道 155
用兵之法 158
第八章 九變篇
君命有所不受 162
將通於九變之地利 166
伸縮進退變化,聖人之道 170
智者之慮 173
無恃其不來,無恃其不攻 176
將有五危 178
第九章 行軍篇
處軍相敵 182
軍行有險阻 187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191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 196
第十章 地形篇
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200
地形者,兵之助 205
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209
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212
第十一章 九地篇
先至而得天下 216
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 219
攜手若使一人 222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 227
並敵一向千里殺將 231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235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 238
第十二章 火攻篇
以火佐攻者明 242
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246
不可怒而興師 249
明主慎之,良將警之 252
第十三章 用間篇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 256
因其敵間而用之 260
無所不用間 264
洞悉其間 267
精彩文摘
計利以聽①,乃為之勢②,以佐③其④外⑤。
【注釋】
①計利以聽:有利的計畫被採納。計利,有利的計謀。聽,聽從。 ②勢:這裡指形勢、態勢。③佐:輔佐,引申為有助於。④其,指示代詞,這裡指實現戰略或戰役目標的計畫。⑤外,指外部環境或客觀環境。
【譯文】
有利的戰略決策被採納以後,接下來就要調動部隊,造成一種積極的軍事態勢,以有助於對外作戰。
【智慧全解】
在分析了影響戰爭勝負的客觀條件之後,孫子又進一步論述了“勢”對於戰爭成敗的重要影響。
在《孟子·公孫丑上》裡面有這樣一句話:“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勢”是敵對雙方爭搶的根本,也是任何一方獲勝的關鍵因素。因此,謀勢也就成了一門高深而且還不可不通曉的學問。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勢,讓自己的力量得到協調、平衡,並且得到最有效的發揮;同時也可以通過改變勢,打破對方的協調和平衡,制約對方,限制對方發揮力量。我們無論是做工作還是辦事情,能夠做到正確把握勢就可以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與勢不符,輕則事倍功半,重則貽誤時機,導致一事無成。
【閱讀延伸】
曹劌論戰大勝齊國
春秋時,齊王拜鮑叔牙為大將,率兵進犯魯國。
魯莊公過去曾吃過齊國的敗仗,聽到齊軍又來了,很是驚慌失措,便對大臣施伯說:“齊國簡直太欺侮人了,有什麼辦法可以抵抗呢?”
施伯想了好一會,依然無法,說:“我可以推薦一個人來,也許他有辦法應付!”
“是誰?”
“曹劌!”施伯說,“他是一位隱士,雖然沒有做過官,我看此人卻有將相之才!”
“去請他來談談吧!”
曹劌來見魯莊公。莊公問:“你有什麼辦法可以抵抗齊國的侵略呢?”
曹劌答:“戰爭的情況是變幻莫測的,不可以遽下結論,如果能夠給我一個隨軍參戰的機會,也許可以臨機應變,設計制勝。”
莊公聽他這么說,心裡很是歡喜,便叫他做參謀,隨軍出征,到了長勺和齊軍對壘。
齊將鮑叔牙看見魯軍出迎了,立即展開攻勢。他從前在乾時曾打敗過魯軍,把莊公視為手下敗將,有輕敵之心,下令全面出擊,想一下把莊公捉過去,一時戰鼓齊鳴,喊殺連天,兵士如山崩海倒般衝過去。
莊公著了慌,也連忙下令擂鼓出擊,曹劌立即制止,說:“且慢!敵人的銳氣正旺盛,只可以嚴陣以待,急躁不得!”於是,齊軍傳令偃旗息鼓,堅守陣地,不準驚擾喧譁,輕舉妄動違令者斬。
齊軍一陣衝鋒過來,卻如木板碰鐵桶一樣,沖不進去只得退下;過了一會兒,齊軍再次擂鼓衝鋒,魯軍依然不動搖,“鐵桶”似乎更加堅固,齊軍又退了下來,鮑叔牙很得意地對部屬說:“魯軍吃過了苦頭,一定害怕起來了,兩次挑戰都不敢出,證明他們已心怯膽喪,如果再來一輪衝鋒,哈哈!不埋頭夾尾逃跑才怪呢!”他跟著下達第三次衝鋒命令,戰鼓又像雷一樣響起來,這時齊兵雖然嘴裡叫喊著,心裡也認為敵軍不敢出來,無形中鬥志已鬆懈下去。
曹劌聽到齊軍的第三次鼓響了,便對莊公說:“是出擊的時候了,下令衝出去!”
魯兵一聞戰鼓響,如猛虎撲食一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地衝出去。齊兵防不到這一招,慌忙招架,被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
莊公見打了勝仗,十分歡喜,忙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又加制止:“別忙!等一會兒。”說完跳下車去,看看地上的車轍,又站回車頂,向齊軍望了一陣,然後說:“放心追擊下去,殺它個片甲不留!”魯軍追殺了30里,把齊軍狠狠地趕回齊國去,俘獲的戰利品堆積如山。
在舉行慶功宴的時候,莊公高興地問曹劌:“我很不明白,你當時為什麼要等到敵軍三通鼓後才肯擂鼓出擊,其中奧妙,可以告訴我嗎?”
曹劌說:“凡打仗,全憑一股勇氣,擂鼓就是衝鋒的信號,第一次鼓響,是士氣最旺盛的時候,好比一群下山猛虎,千萬不可攖其鋒;第二次鼓響,敵軍又碰不到對手的時候,士氣就開始鬆懈,鬥志逐漸下降了;到了第三次鼓響,士兵已到了疲憊地步,只能鼓譟,戰鬥力也減少了大半。所以,我乘敵人的三通鼓罷,然後出其不意,一鼓作氣,策新羈之馬,攻疲乏之兵,自然會將他們打垮!”
“可是,當敵人敗退的時候你又阻止我不讓追擊,待望過天看過地之後,才下令窮追,這又是什麼道理呢?”莊公再問。
曹劌又向他解釋:“兵不厭詐,齊軍詭計多端,它敗走,說不定其中有詐,誘我交鋒,一旦不慎,很可能會中埋伏,弄得全軍覆沒。因此,我特別下車去,看看車轍馬跡,如果雜亂,證明這是敵人倉皇而逃。我看到他們的車轍車跡很不規則,但信不過,再登上車頂望望,見他們一窩蜂狼狽而逃,連軍旗也東倒西歪的,就確信了他們是真的敗退,再沒有什麼生力軍和伏兵了。因此,才敢大膽進軍。”
“你真是一個卓越的戰略家!”莊公說完,滿賜一杯勝利酒,下令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