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村[萊蕪市大王莊鎮轄村]

孤山村[萊蕪市大王莊鎮轄村]

孤山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於萊城西北25公里處,棗(園)徐(州)公路西側,是鎮政府駐地。東鄰大王莊,南鄰寨里鎮的枯河村,西鄰東上崮村,北接虎口崖村。全村1269畝耕地,417戶,1543口人。

孤山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位於萊城西北25公里處,棗(園)徐(州)公路西側,是鎮政府駐地。東鄰大王莊,南鄰寨里鎮的枯河村,西鄰東上崮村,北接虎口崖村。全村1269畝耕地,417戶,1543口人。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王石保·孤山”。據《魏氏譜》記載:明朝初年,魏姓由口鎮遷此建村,因地址在上崮河、王莊河之間,村北有孤山,曾名“二龍山”。李姓遷入後在村東打水井一眼,並立石碑一座,記述村名的來歷和打井的原因(此碑已下落不明)。為求太平,曾改名“太平莊”,後易名孤山。後來,張姓從前張街,蘇姓從漁池,王姓從澇坡、寨里,孟姓從方下,孫姓從枯河陸續遷此。1965年修華山水庫,張化潔、張化芳等9戶從上造甲村遷來。再後,劉紀新從照咀,楊玉傳從岔峪,馬希祥從華山,蘇漢緒從石屋子村先後遷來。現在村中共有張、王、蘇、高、魏、孟、劉、馬、李、石、朱、楊等13姓,張、王、蘇、高四姓人較多。
孤山村從民國初期至1955年屬香山區、十三區: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隸屬大王莊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撤銷後隸屬大王莊辦事處、大王莊鎮。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孤山人英勇投身革命鬥爭,僅抗日戰爭時期為民族解放事業犧牲的烈士就有3名。解放後參加工作的市、縣級幹部3人。
土改前,張福田、張大田為南北二院大財主,財富雄冠萊蕪西北鄉,是大河北岸笫一家土財主。其他人則生活清貧,艱難度日。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社,1957年進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公社黨政機關遷到這裡,從此便成為全公社(鎮、辦事處)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59年大王莊公社黨政機關由大王莊村遷來後,建成南接大(王莊)宅(宅科)公路的南北大街一條。1982年建起3層辦公樓59間。從1983年開始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搬遷64戶。1987年把大宅公路孤山段擴展為長1000米、寬30米的東西大街,路中心設綠化帶,路邊安裝雙懸臂路燈30盞,路兩邊全部蓋起了二層樓房。家電、維修、百貨、農機、飯店、賓館等一應俱全。截至2001年,有35戶在此經商,交易活躍,秩序井然。路中端北側建有香山影劇院。丁字路口以東建有醫院,以西建有2層供銷社百貨樓。1987年東西大街南側設農貿市場一處,建平房320平方米,修水泥貨台1320平方米。後將大王莊集遷於此街,逢二、七為集日(1991年大王莊集遷於大王莊前張街至今)。
孤山村原先生產條件很差,很多土地高低不平。勤勞樸實的孤山人在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改土整水不放鬆。從1965年開始到2001年,先後整平土地714畝,打深井8眼,石砌灌溉渠400米,不僅使全村土地都變成了平坦的水澆田,而且在1996年成為全鎮第一個吃上自來水的村。1996年被萊城區評為“三辣專業村”,1998年又被萊城區評為“生薑專業村”,2001年被萊蕪市評為“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
富裕了的孤山人大踏步邁向現代文明。1963年村里安上第一部電話;1973年開始用電照明;1977年第一台“牡丹牌”19寸黑白電視機搬進了村;1978年購進第一台拖拉機;1999年安裝了閉路電視;現在,家家都有了彩色或黑白電視機,戶戶安裝了程控電話,50%的戶購買了拖拉機、農用三輪車或四輪農用汽車。

孤山村各項工作齊頭並進,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97年被萊城區評為“安全文明村”;1999年被萊城區評為“檔案管理先進單位”;2001年又被評為萊城區“人口普查先進村”和萊蕪市“交通安全村”。截止2001年,共榮獲市、區兩級各類榮譽稱號10次。在成績面前,孤山人沒有沾沾自喜,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他們正意氣風發、信心百倍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未來大踏步前進。
重視教育、崇尚文化是孤山村的優良傳統。民國初年,孤山村就辦有國小一處。1967年又創辦了聯合中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從孤山走出去了1名研究生、27名本科生、26名中專生。其中張堂緒畢業於桂林學院,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1998年、1999年,孤山村連續兩年被評為萊蕪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