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傑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稱“亞聖”。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書中。在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諸子,地位並不顯貴。有唐之初,依然如此。直到中唐由於韓愈的大力宣傳和表彰,孟子之書初綻華采,社會地位迅速提升,被列為儒家經典。有宋之際,王安石推行變法,十分尊崇《孟子》一書中的民本、民生和制民之產的思想,並將其作為推行改革的理論依據,孟子及其著作的社會地位再次得以提升。直到宋朱熹將《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以為學校的基本讀本,再到宋人編刻《十三經》,《孟子》被列為其一,至此,孟子及著作的顯貴地位,才得以保持和鞏固。但也有一點波瀾和插曲。明代朱元璋讀《孟子》一書,對於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等言論,大為惱火,認為孟子不當配享孔廟,將孟子像驅出孔廟,但大臣力諫,不得已又將孟子像請回孔廟,但他對孟子所持之論,仍心存疑懼,命人刪節了《孟子》,不過朱元璋死後,《孟子》一書又恢復了它的原來面目。這是一個小小的歷史鬧劇,集聰明與愚蠢於一身的朱元璋,終究不能阻擋人民的意志。它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孟子》一書價值所在,因為它反映那個時代人民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講了人民想講而未敢講的話,這便是《孟子》的精華,是《孟子》一書被人民所推崇而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本書目錄
序言
做人篇第一
為士篇第二
君子篇第三
修養篇第四
中庸篇第五
處世篇第六
交道篇第七
品鑑篇第八
人才篇第九
民本篇第十
經濟篇第十一
務政篇第十二
治國篇第十三
論兵篇第十四
史論篇第十五
學習篇第十六
教育篇第十七
人性篇第十八
爭鳴篇第十九
聖跡篇第二十
附錄:《孟子》與《孟子類解》雙向對照查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