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漢思

孔漢思

孔漢思(瑞士文原名:Hans Küng,1928年3月19日—),瑞士學者,德國杜賓根大學榮休教授,基督教研究所所長。曾長期擔任宗教顧問,近年來積極推進全球倫理思想,倡導宗教對話,是全球倫理基金會創建者,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會議《走向全球倫理宣言》起草人。

個人經歷

孔漢思 孔漢思

中文名:孔漢思

其他名:漢思·昆

國籍:瑞士

出生日期 :1928年3月19日

畢業院校 :德國杜賓根大學

研究領域 :哲學、神學、倫理、中國文化

著作:《基督教和世界宗教》、《中國宗教與基督教》、《當基督徒》等

著名論斷:“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沒有宗教間的理解就沒有宗教間的和平”。

貢獻:創立了“世界倫理基金會”,提出了自己“世界倫理”的理論。

綜述

孔漢思 孔漢思

孔漢思的學術事業更多的展開於對世界宗教文化的研究中,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匯集世界宗教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自己“世界倫理”的理論。他認為:“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沒有宗教間的對話,就沒有宗教間的和平;沒有對各種宗教基礎的研究,就沒有宗教間的對話;沒有基於全球倫理標準的國際關係新範式,就沒有全球的和平與正義。”中國文化被孔漢思稱為“最為古老的高級文化”,他認為:“中國倫理是世界倫理的基石”,尤其是2500多年前孔子創立的儒家倫理中所提出的“仁”和“恕”。其中,“恕”更是成為了世界倫理的黃金法則。

孔漢思和中國文化的神交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的大學時光。他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國元素所吸引,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及他的同仁們所翻譯的漢籍經典也讓他印象深刻,他覺得最為有意味的就是利瑪竇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能夠用熟練的漢語表達思想的中國人。”從那之後,孔漢思開始了對儒家學說、道教、佛教等中國宗教及倫理文化的研究歷程。

1963年,孔漢思選擇了到香港旅遊,第一次親身體驗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1971年,他結識了在澳洲國立大學教授宗教科學的秦家懿女士,那是他認識的第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這位來自舊中國卻對基督教頗有見地的女士的一舉一動都讓孔漢思覺得新奇。秦家懿家族跨越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以及美國的大家庭模式也讓孔漢思驚奇於中國血親關係的神奇力量。

1979年,在秦家懿以及他們共同的朋友薩爾金特·施萊弗(SargentShriver)——美國總統、和平隊創始人甘迺迪的妹夫——的帶領下,孔漢思加入一個由二十位美國教授組成的代表團,踏上了他夢寐已久的中國的土地,成為了第一批被允許訪問孔子出生地曲阜並有機會住在孔府的外國人。

然而最令孔漢思趕到遺憾的是,剛剛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學者們,對於孔子的歷史地位和當代意義依然有些含混其辭。

孔漢思參加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 孔漢思參加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

20年之後的1999年,孔漢思為了拍攝他介紹世界宗教的七集紀錄片《世界宗教尋蹤》的中國部分而到孔廟故地重遊,非常高興地感覺到孔子又獲得了應有的敬仰和尊重。如今,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很多地區,孔子所倡導的和諧、仁愛、寬恕等等的倫理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全球化所帶來的物質主義的洪流也正席捲著整個世界。

在本屆漢學大會上的演講中,孔漢思說道:“只有回首反思自己令人欽佩的倫理傳統,中國才能在未來國內外事務面臨的種種艱巨任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995年,孔漢思發起創立了“世界倫理基金會”,並通過一系列教育宣傳項目向全世界推廣世界倫理的理念。“倫理在一開始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因為它沒有向法律一般的約束力,但是其長遠的意義難以估量。孔漢思認為,由於華爾街的不合乎道德的行為所引發的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以及美國前總統布希在伊拉克戰爭上的不誠實行為,會帶來長時間的負面影響。“倫理不會像法律那樣有可觸及的制裁效果,但是它能夠通過感化人的性靈而達到潛移默化的長遠的效果。”

世界倫理基金會已經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啟動了合作項目,明年9月起,香港將會在中學生們宗教倫理課程中將基金會撰寫的《世界主要宗教介紹》作為輔助材料,教導學生從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看待宗教對於世界政治經濟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響。

基金會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中國大陸高校中開展類似的教育項目。

“世界倫理項目的順利推廣能夠給未來的全球和平提供希望,”孔漢思說:“而中國的偉大人文傳統的精髓——人道、互信、和諧,給世界倫理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