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能弘道

孔子:人能弘道

《孔子:人能弘道》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大量的歷史事例及比較研究的方法,意在為讀者全面地介紹通俗易懂且鮮活有趣的孔子,並提供閱讀《論語》的參考指南。作者力圖以通俗和深刻的筆觸讓讀者了解不同角色的孔子: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作為精神領袖的孔子、作為哲學家的孔子、作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及作為凡人的孔子,展現了不一樣的孔子、不一樣的《論語》以及不同於當今流行的現代西方觀念的人生指南。

媒體推薦

此書是對儒家這一人類歷史上也許影響最廣、流傳歷史最為悠久的倫理和精神傳統的深思和啟發式的闡述。它具有高度的可讀性,並包含了許多有洞察的觀點。
——杜維明 Tu Weiming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前社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
通過這本簡短的著作,身兼學者和藝術家的倪培民復活了孔子這一使中國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靈魂。
——安樂哲 Roger T.Ames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東西方哲學》主編
倪培民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比通常所描繪的更為複雜和更具人性的孔子。
——庫普曼 Joel Kupperman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哲學教授
此書是有關孔子的最佳論著之一。無論是對學者還是普通讀者,此書都應當作為介紹這位聖人的一本最佳書籍來推薦。
——弗萊德·德爾梅亞 Fred Dallmayr
美國諾特丹大學哲學與政治學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倪培民 譯者:李子華

圖書目錄

譯者的話/1
中譯本補記/1
英文版前言/1
第一章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1
很久很久以前……/2
一個出身貧寒的人/4
故事的延續/11
宋明儒學的盛行/17
新挑戰和“儒學第三期”/21
第二章作為開宗立教者的孔子24
“木鐸”/24
人與天/27
天命與命/31
不朽與人生的意義/37
對待其他宗教和學說的態度/44
第三章作為哲學家的孔子50
孤立的個人無法成為完整的人/51
成人是個過程/56
禮器的神聖性從何而來?/61
名者明也/69
中庸之道/74
第四章作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77
理想社會——“和”的思想與整體主義/78
內聖外王/83
作為政治手段的名和禮/90
無需選擇的自由/95
正直和公正/99
第五章作為教育家的孔子105
孔子的人文教育/106
六藝/113
學、思和身體/120
教育方法/125
第六章作為凡人的孔子131
曾點氣象/132
精英主義者?/136
男性至上主義者?/140
直與誠/144
歸根結底,孔子是個人/148
附錄一從“合法性”到“立法者”
——當代中國哲學地位之轉變154
附錄二將“功夫”引入哲學174
大事年表/197
參考文獻/202
《論語》引文索引/205
人名與主題索引/209

序言

從1966年至1976年,中國一場“文革”浩劫,裹挾著“批林批孔”之狂飆,橫掃一切秩序、誠信、信仰等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刮斷了作者和我這整整一代人受系統教育的正常鏈條。所幸,“文革”終於結束,第二年,我們也都擠上了高等教育的“班車”,更加慶幸的是,我與作者這樣一批“文革”十年“積攢箱底”的各路精英成了同學,而作者倪培民先生又是同學中的佼佼者。
“文革”期間,生活在上海的作者,能深刻感受到上海那座大工業城市所遭受的全方位的重創,特別是在經歷了身為領導幹部的父母蒙冤挨整、自己工傷九死一生等苦痛之後,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1978年,倪培民先生以上鋼一廠電工的身份參加高考,他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哲學,第二志願也是哲學,第三志願還是哲學。在復旦7年連獲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5年被推薦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深造並獲哲學博士學位,爾後在美國大學裡擔任教授,長期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著作甚豐,並先後擔任諸研究機構和相關學會的負責人。復旦哲學系50周年系慶時獲“傑出系友”殊榮。
我生活在湖南那個農業大省,在上大學前,雖有兩年下鄉知青的身份,但實則在農場只待了一年,第二年便被家人召回複習趕考。農場的一年,還來不及給我展開知青文學中常見的、事關前途的招工招乾等現實一面,倒是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一種脫離父母管束、在廣闊天地里沐浴大自然本來意義上的風花雪月的自由喜悅,以及知青和鄉親們友好溫暖的一面。因此在大學期間,作為一個相對低齡的同學,我的人生閱歷使我對哲學的思考遠沒有我的同學迫切,同時深受“文革”遺風的影響,我甚至也膚淺地認為,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就是一種禁錮思想和言行自由的枷鎖,是一種迂腐過時的學問。處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追趕當時的潮流,嚮往西方的先進和自由,對西方哲學特別是薩特的存在主義更感興趣。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世界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能源爭奪、貿易摩擦、債權危機、環境污染、種族歧視和信仰衝突、意識形態對立等不斷發生的全球性問題,各種主義和思潮泛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近代以來的西方價值觀進行批判性的反思。然而在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進行解構的同時,更為棘手的是如何找到建構一種新的價值系統的資源。正是出於這樣的需要,世界各地關注孔子和儒學的人越來越多。含有中庸之道、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等元素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影響了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也為中國重新踏上強國之路、為世界紛繁困擾的解惑提供了極具價值和實際意義的啟示。在這種背景下,倪培民先生應上海譯文出版社之邀著英文版Comfucius—Making the Way Great,即《孔子——人能弘道》(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簡稱《孔子》)。
坦率地說,當我第一時間拿到英文版《孔子》一書時,我擔心自己是否能讀完它。因為首先我的英文水平還不足以讓我以讀英文原著為樂;其次我早已淪為非哲學專業人士,從事著朝九晚六的行政機關工作,對哲學發展的當前趨勢特別是國外的哲學現狀不是十分了解;再者在深圳這樣一座年輕、生活節奏很快的城市,人們確實很難有大塊時間靜坐下來閱讀一本有關古人的書籍。但是,《孔子》一書的標題、目錄很快就吸引了我,其引人人勝的內容更是將我相當長的一段業餘時間全部擄去。此書不僅彌補了我對孔子和儒學方面知識的欠缺,而且書中這個既聖又凡的全新鮮活孔子及《論語》里的豁達睿智令我愉悅和深思:
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並非生來就帶著偉人的光環。他一生坎坷,甚至有被追殺的窘迫、有周遊列國時在陳絕糧的尷尬、有晚年喪子和喪失愛徒的撕心裂肺的悲慟。而在他身後被捧上聖壇的時代,卻又是他的學說開始變味、開始蛻變為打開權貴之門的“敲門磚”的開始。在經歷了最嚴厲的批判,被廣泛認作為“影子”、“遊魂”和成為歷史以後的今天,他又奇蹟般地開始“復活”,在全世界受到廣泛的關注。像是一個未完待續的精彩故事,給人留下無限遐想。
作為開宗立教者的孔子面對混亂黑暗的世道,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平凡的人生中開拓出神聖性,在最普通日常的人際關係中將有限的人生拓展出永恆,顯示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氣魄和擔當。他多次被打下神壇,但恰恰是他“即凡而聖”的途徑,為當今世界提供了一種既不依賴於對超驗世界的盲目信仰,又超越個人、胸懷天下的宗教精神。
作為哲學家的孔子從未構想過建立一套哲學理論體系,但他建立了以人際的關愛(仁),而不是以個人理性選擇和抽象思維為基礎的主體性。在這種主體性里,立人與立己最終合而為一。他的“無適無莫,義之與比”和“中庸之道”將冷冰凍的道德責任變成了人生的藝術。他的個人觀、尊嚴觀、語言觀等等,處處顯示出卓越的智慧和洞見,而且微妙地結合為一個具有強烈實踐傾向的整體。
作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雖然沒有顯赫的政績,卻奠定了後來被孟子稱為“王道”的德政理論基礎。其理想社會的顯著特點是和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差異是和諧的必要前提。此外,通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表明了君臣、父子之間不僅有權利,更重要的是有責任。要以道德、能力獲得或維繫權利,反之則不配擁有相應的權利。這些思想蘊涵著對世襲制的革命性的否定。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有教無類”,就像良醫門前多病人一樣,吸引了大批來自各階層的學生。這種“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的理念在今天都是難能可貴的。他所教授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科目,也是今天素質教育的良好典範。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坦然承認自己的無知、虛心接受批評指正的態度,本身就是對後人心目中迂腐固執的腐儒形象的顛覆。
作為凡人的孔子,他絕不只是一個天天想著社稷江山、功名利祿的人。他認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游於藝”的生活狀態。他欣賞弟子曾點的志向:暮春時節,穿上春服,攜好友弟子,到沂河裡戲戲水,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兒回家。他享受錦衣美食、喜歡音樂和歌唱、有著古怪的衣食習慣、也會犯錯誤並且遭遇尷尬的局面。當然,孔子受時代的限制,還有觀念的局限,甚至也似乎鬧過緋聞——“子見南子”,但對他的所謂精英主義、男性至上等的指責,卻常夾雜著批評者的偏見。
以上點點滴滴僅僅是一串雪泥鴻爪,要想更多地了解孔子,還得繼續沿著這串爪印前去看個究竟。
好在書中對孔子及《論語》的解讀嚴謹而不晦澀,通俗而不膚淺,內容豐富而不長篇大論。這吸引著我不畏艱難、嘗試把它譯成中文,以提升我中英文的雙重理解力。也就是這樣一部讀書筆記式的“譯作”,被作者看到後,認為基本意思都在,文字尚可,遂復加以修改潤色,並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睞,故有《孔子》中文版的問世。
在今天這個多元矛盾、急劇變革的時代,每個人都面臨這樣那樣的困惑,或許我們可以暫時放下躁動的慾念,在某個從容的時分,捧一杯清茶,臨窗而坐,慢慢地翻閱此書,靜下心來感悟先哲的思想,溫故知新,借古人的智慧找到我們繼續前行的方向和力量。願《孔子》能帶來一份精神滋養!
在這裡,要感謝所有對本書出版予以支持的朋友們,尤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郭志坤老師的慧眼識珠及大力推薦!還要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編輯為此書所付出的努力!
李子華 2012年10月於深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