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樂論

孔子的樂論

本書探討的是中國古代的“樂”,併兼論孔子的音樂觀。全書分總論和本論兩篇,其中總論部分介紹了“樂”文化的特殊性和非天子,不議禮,不作樂;本論部分又分為前後兩遍,前編主要包括古史傳說的批判,黃土與文化,暴君與音樂,夷樂的存在等內容;後編則包括孔子與音樂家,熱衷於音樂之孔子,意外的音樂發現,孔子與琴的故事,孔子批判的發展精神等內容。本書根據孔子思想中對音樂的研究、發展及批評,強調孔子“仁”與“樂”的接觸點。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本叢書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

——黃駿傑

本書目錄

譯者序

序言

凡例

總說

一、“樂”文化的特殊性

二、非天子,不議禮,不作樂

本論

前編 試論孔子以前的“樂”

一、古史傳說的批判

二、音樂之始

三、黃河

四、黃河(續)

五、黃土與文化

六、由古代樂器聯想到出土古物

七、龜甲、獸骨與祭祀

八、笛與太鼓

九、暴君與音樂

十、插話

十一、插話(續)

十二、鐵一秩序

十三、樂之確立

十四、壯觀的樂制

十五、舞樂

十六、夷樂的存在

後編 孔子之“樂”

一、孔子與音樂家

二、其音樂之出發點

三、孔子要人一歌再歌

四、熱衷於音樂之孔子

省察(一)

省察(二)

五、意外的音樂發現

六、精密與感性

省察(一)

省察(二)

省察(三)

省察(四)

七、再論精密與感性

八、關於琴

九、孔子與琴的故事

省察

十、孔子作琴曲

十一、孔子的音樂批評

十二、孔子擊磬

十三、困苦中的孔子與音樂

十四、成於樂

十五、樂與音樂

十六、樂與仁的接觸點

十七、學而不倦者

十八、孔子的音樂業跡

十九、其時代

二十、樂的治國價值

二十一、《詩經》與其他

二十二、孔子批判的發展精神

二十三、尾聲

附錄一:孔子與音樂資料選輯

附錄二:江文也研究書目選輯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文章節選

十五、舞樂

前面引文有說:“見舞韶濩,見舞大夏。"看到此文,讀者也許留意到了吧,歷朝制定的朝廷樂與其說是為了演奏,還不如說是為了獻舞!事實確是如此,一點都沒有錯。

在古代,樂、舞、詩三者都沒有獨立,它們相互環繞,密切結合在一起。只有到了後代,三者才各自依照自己的特徵,獨立發展,形成不同的藝術形態。剛開始時,沒有“三者"這一回事,它們只是同一種的原始形態而已。依據《周禮·春官篇》的記載,樂師主掌國學之政,教導國子學舞。舞的名稱如下:

有帔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乾舞、有人舞。

就是這樣的六種舞。帔舞是社稷百物之神為民祓除不祥之舞,舞者全部持羽。羽舞主要用於宗廟之祭,舞者舞時持鑰與羽。皇舞是舞者頭上覆羽,身上舞著翡翠之羽,以祀四方。旄舞則指舞者手持牛尾,用以象徵邊疆地區。乾舞是舞者持斧與盾,象徵兵事與武功。最後的人舞恐怕是最原始的了,舞者手上空空,什麼都不拿,它僅是利用人的手足舞蹈。《詩序》言:

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這句話相當有名,我認為這句話可以用來說明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舞蹈發生原理。

然而,古代雖有六代之樂與六代之舞之說,後代實際使用的,卻僅有韶與武而已。這也是說後來歷代制定的舞蹈雖然個個不同,但大體而言,仍不出文舞與武舞兩種。現代的孔廟祭典,所行者也就是這兩種舞。孔子自己曾說: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他舉韶與武為例,並加以評騭。其言與經書所見的記載並無多大的不同。舞樂如果可以用來表象一國的政治,那么,由於一國的政治隨時會有不同,所以它如果不是用以表徵文治的話,就是用以表征武功了。那么,這種舞到底怎么回事呢?它與我們今日所說的舞蹈概念大異其趣。雖然它也是以人體的動作為素材,然而,它的目的不在用線的變化引起美的效果,這樣的意圖是完全看不到的。這種舞並不結合音樂與詩,它的目的不在因運動而引發形式及線條之美。它與我們今日所說的啞劇反而較為接近。亦即它模擬真實,讓人聯想起某物。茲以大武為例,說明如次: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蚤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