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群言出版社出版圖書]

孔子的智慧[群言出版社出版圖書]
孔子的智慧[群言出版社出版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孔子的智慧》為林語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 本書完整地表達了林語堂的孔子觀,也系統地向西方介紹了儒家學說。不僅從《論語》,更從《禮記》《孟子》《中庸》和《大學》等古籍中精緻而妥當地擷取儒學經典的智慧哲思,以詩意雅致的文字,於風趣睿智中,為我們解讀經典,對孔子思想進行了完整而系統的論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孔子的智慧》為林語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傳》首次把孔子的傳記譯成英文,這是孔子最早的傳記,也是孔子惟一的傳記,依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英譯;《中庸》給儒學系統一個完整適當的基礎;《大學》雖然在倫理與政治之間,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國家世界之間的立論未必允當,文字則是前後一貫的論辯;經過重新排列重新選錄的《論語》文本,大體而論,是《孔子的智慧》最為雋永有味的一章。

內容梗概

孔子以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國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用一生坎坷的命運,創造出古今中外最溫柔、最詩意、最無可替代的哲學。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以詩意雅致的文字,於風趣睿智中,為我們解讀儒家經典,對孔子思想進行了完整而系統的論述。在這繁盛、浮躁、充滿變數的時代,讀這本書使人有一種樸素的幸福感。

作品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導言

孔子思想的特性

孔子的品格述略

本書的取材及計畫

第二章 孔子傳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世系,童年,青年

三十歲至五十歲

掌大權時期

五年漂泊

厄於陳蔡

再度漂泊

孔子之治學與生活習慣

孔子逝世

附:《孔子世家》白話翻譯

第三章 《中庸》

孔子逝世

附:《孔子世家》白話翻譯

第三章 《中庸》

(原為《禮記》第三十一章)

第四章 《大學》

第五章 《論語》

第六章 論以六藝施教

(《禮記》——《經解》第二十六)

第七章 《哀公問》

第八章 理想社會

(《禮記》第九——《禮運》)

第九章 論教育

(《禮記·學記》)

第十章 論音樂

(《禮記·樂記》)

第十一章 《孟子》

(《告子》篇)(原為《禮記》第三十一章)

第四章 《大學》

第五章 《論語》

第六章 論以六藝施教

(《禮記》——《經解》第二十六)

第七章 《哀公問》

第八章 理想社會

(《禮記》第九——《禮運》)

第九章 論教育

(《禮記·學記》)

第十章 論音樂

(《禮記·樂記》)

第十一章 《孟子》

(《告子》篇)

點評鑑賞

林語堂用美妙的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人和中國歷史文化,但是,囿於所處時代、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他的思想認識不免帶有歷史的局限。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正是中國國內動盪變遷、破舊立新的時期,特定的創作背景無疑也給他的作品留下印痕。顯而易見地,比如當時對朝代稱謂與歷史紀元的劃定不統一(如稱清朝為ManchuDynasty);且時無漢語拼音方案,專有名詞均使用威妥瑪拼音音譯等。此外,也能發現作者在解讀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現象時的不足,如反映在民族關係的表述上,稱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為foreign blood、foreign race,乃至以Chinese特指Han Chinese等。諸如此類,為不妨礙我們對文學和語言的鑑賞,在我們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原貌的同時,敬期讀者明辨。

西方的讀者,一般以為孔子是滿口格言的智者,這當然不足以解釋儒家學說的深遠影響。如果不是基於深奧的思想系統,一套格言絕對不能像儒家在中國這樣主導一個國家的歷史,西方讀者的印象可能主要是由於閱讀《論語》一書得來的。其實,《論語》固然記載了許多孔子的卓越的意見,可是時常沒有同時登入上文下理,讀者必須在《孟子》、《禮記》等著述去尋覓,才能充分明了孔子的影響與聲望,必須認識孔子的各項觀念是一套完備的思想系統。

在林語堂先生看來,孔子的思想不只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傳,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魂”。

名人評價

雖然他講的是數十年前中國的精彩,但他的話,即使在今天,對我們每一個美國人都很受用。

——美國總統布希

讀林先生的書使人得到很大啟發。我非常感激他,因為他的書使我大開眼界。只有一位優秀的中國人才能這樣坦誠、信實而又毫不偏頗地論述他的同胞。

——《紐約時報》星期日書評

孔子走出他在歷史上的時空框架,與我們現代人以白話文直接對話,親切可喜不在話下。孔子的思想又以英文這種國際語言展示在我們眼前,好像由此彰顯了普世化的絢麗色彩,使人在驚艷之餘又多了幾分自豪之感。林語堂先生在評價中西文化時站在一個較為平衡的位置上。他在《孔子的智慧》短短二十多頁的導言中,就多次以摩西及耶穌來與孔子作為對照比較,藉此凸顯東西方的聖人“心同理同”的深刻涵義。這對西方世界的讀者來說,自然深具啟發性;對我們中文讀者而言,也不難由此體會人類所共有的心靈勝境。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它選材精緻而妥當,使人讀來有一種幸福之感。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其實就是,很難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藝復興人物”之長的人。前者比後者多一份優遊園林的隱逸雅致,後者比前者多幾分新時代男兒的慧黠矯健。……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又一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張曉風(台灣著名散文作家)

成就影響

《孔子的智慧》是林語堂應藍登書屋約請而寫的。本書完整地表達了林語堂的孔子觀,也系統地向西方介紹了儒家學說。1938年出版後,受到了美國廣大讀者的歡迎,而且在長時期內,一直是西方讀者了解孔子及其學說的入門之作,為促進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林語堂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福建龍溪人,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貧窮的牧師家庭。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林語堂既有紮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