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劇

孔劇

孔劇是泰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融合舞蹈、音樂、詩歌、繪畫、武術和皮影等各種藝術形式於一身,被看作泰國最美麗的舞劇藝術。孔劇中的猴王形象,就像中國的孫悟空一樣家喻戶曉,是泰國人民機智、靈活的象徵。孔劇只有一個劇本,是根據印度史詩改編的:十面魔王搶走了古代國王拉瑪美麗的妻子悉達,國王在猴王的幫助下,擊斃十面魔王,救出悉達,得勝回朝。孔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是木琴,泰國人相信這是唯一源自本土的傳統樂器。孔劇面具分四類: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與夜叉和猴子面具、各種動物面具。

特點

孔劇面具孔劇面具

孔劇起源於400多年前泰國的大城王朝時期。主要有四個特點:一、劇本不變、情節單一。孔劇只有一個劇本,是根據印度史詩改編的:十面魔王搶走了古代國王拉瑪美麗的妻子悉達,國王在猴王的幫助下,擊斃十面魔王,救出悉達,得勝回朝。二、以舞傳意,沒有台詞。孔劇全場只有舞蹈動作,沒有台詞。其動作源於印度,經改編後更加緩慢,每一個舞步都有特定步法,加上手勢表情達意,所以又稱啞劇。三、頭戴面具,造型獨特。孔劇分男主角、女主角、羅剎(魔王)和猴王四種角色。除了男女主角,其他都戴面具,所以也叫假面舞劇。四、服裝華麗,價格昂貴。這與其源自宮廷有直接關係。演員頭戴寶塔帽,身穿紗籠衣,披金掛銀。演員的服裝都是手工繡制,飾以金銀線,一件往往要幾個月乃至半年才能完成,價格高達5萬泰銖(約合人民幣1.1萬元)。

孔劇動作複雜、要求嚴格,演員需要從六七歲就開始學習。演員要在國家藝術學院學習10年,才能登台表演。孔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是木琴,泰國人相信這是唯一源自本土的傳統樂器。傳統的木琴技藝訓練要經過很長時間,學生住在老師家裡,通過口傳心授,手把手教習,從不用樂譜。

保護

孔劇面具孔劇面具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孔劇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受到了挑戰,特別是在年輕人中,欣賞者越來越少。為此,泰國官方和民間齊心協力,共同呵護這一傳統文化遺產。泰國王室,特別是王后大力支持孔劇。去年底國王80大壽時,國王和王后就在國家大劇院主持了盛況空前的孔劇演出。其他國家的王室或元首來訪時,在大劇院二樓大包廂觀看孔劇,也是一種禮遇。

已故泰國前總理克立·巴莫親王是作家和歷史學家,也是一位著名“票友”。他把自己在曼谷市內的家改造成了孔劇場。去世5年後,他的故居於2000年被改造成為孔劇博物館,現已成為遊客最喜愛的特色文化景點之一。

泰國民間也有一批堅定的孔劇愛好者。由曼谷一位導演發起的孔劇俱樂部里,每天下午6點鐘都吸引30多名青少年排練3個小時的孔劇,這是泰國第一家公司化的孔劇團。去年開始,他們在國內巡迴演出,每個月換一個城市。

旅居海外的泰國人也把發揚孔劇作為保持文化之根的重要手段。一群在英國土生土長的青少年在倫敦組織了一個孔劇團,2001年在倫敦布魯斯伯里劇院演出,大獲成功。

發展

孔劇劇照孔劇劇照

與現代藝術形式結合,是發揚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泰國王室和國家旅遊局合作,運用了現代燈光和舞台設計重新排演孔劇,演員也以新人為主,加了英語解說。這齣45分鐘的新式孔劇在不降低傳統藝術水準的同時,加快了劇情節奏,從去年上演以來,廣受好評。

影視也是推廣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泰國拍攝了電影《最後的木琴師》,講述南方鄉村木琴樂師索恩的故事。這部作品於2004年獲奧斯卡獎提名,使年輕一代加深了對孔劇音樂的認識。泰國電視五台近來開播了每周一次的專題節目“孔劇人”。發起人帛琉說:“電視是最重要的媒體,可以讓全國的觀眾都看到。播出的反響很好,它把真實的演出和藝術遺產聯繫起來了。”

面具

孔劇面具分四類: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與夜叉和猴子面具、各種動物面具。每一類又有若干種面譜。各種面具五官、臉龐的形狀和色彩互不相同,冠飾也不一樣。其造型怪異,猙獰恐怖,充滿了浪漫的藝術情趣。製作面具的工匠須有廣博的知識和精良的技藝,才能製作出與角色吻合的面具。工匠一般都經過專門訓練,而且世代相傳。孔劇面具色彩鮮艷,工藝精緻,已成為深受泰國民族喜愛的工藝品。禮品屬於神仙面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