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政

子貢問政

《子貢問政》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論語》顏淵 第十二之第七,子貢問政。

原文

子貢問⑥政。③子曰:“足食,足①兵,⑨民信之矣。”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④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⑤食。自古⑦皆有死,民無②信不立。”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 論語·顏淵》

譯文

子貢向 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備足糧食,充足軍備,百姓就對政府信任了。”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來誰都會死,但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百姓富足了,您也就富足了。百姓不富足,您跟誰富足呢?”

評析

孔子認為,為政要講經濟建設,要講國防,還要讓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即使犧牲國防、經濟,也要讓百姓信任。可見取信於民,在孔子眼裡是很重要的。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裡,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徵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鑑的價值。

字詞翻譯

1) 子貢:孔子的弟子

2) 問:請教。

3) 政: 治理國家的方法

4) 足:使……充足

5) 食:糧食

6) 兵: 軍隊,戰備,兵力

7) 信: 信任;信仰

8) 子: 孔子,字仲尼

9) 斯: 這

10)皆: 都

11)民無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對朝廷缺乏信任,國家政權就立不住。

12)民信之:民之信, 取信於民。

13)有若:孔子弟子

14)用:國家的財用

15)盍徹乎:為什麼不用十分抽一的稅率呢?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16)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強調觀點

對一個國家來說,軍備是重要的,財富也誠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只要有了這一條,兵器、糧食都可以創造出來;沒有這一條,即使兵器充足,糧食充盈,國家也是危險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