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克村

子克村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魯掌鎮,是瀘水縣第一個榮獲全國文明村的單位。地處怒江大峽谷西面,高黎貢山1500—2100米海拔區域,居住著以傈僳族為主體的34戶134人,“邊疆、少數民族、山區、民族直過”的地域特點和社會特徵,使子克村長期處在封閉、貧窮、落後的發展狀態,村民住在冬不擋風夏不遮雨的茅草房、“叉叉”房 里,一日三餐以“包穀稀飯”為主,一家人一年也宰不了一頭肥豬,買點油鹽醬醋都十分困難,許多孩子因貧困上不了學。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子克村隸屬於魯掌鎮魯掌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 魯掌鎮邊,距離魯掌村委會3公里,距離魯掌鎮3公里。國土面積3.18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982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有耕地118畝,其中人均耕地0.96畝;有林地132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9戶,有鄉村人口139人,其中農業人口139人,勞動力8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9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8畝(其中:田68畝,地50畝),人均耕地0.9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3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84畝,主要種植6種經濟林果;草地面積15畝;荒山荒地580畝,其他面積263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3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9.74%)。有35戶通電,有1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9.74%、 43.59%和89.7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戶(分別占總數的82.05%和51.28%)。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1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2 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3.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26.02%;畜牧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46.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0頭,肉牛5頭,肉羊80頭);林業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11.15%;第二、三產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13.01%;工資性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2.79%。農民人均純收入1798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人(占勞動力的20.69%),在省內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4.3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3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種植產業。

新農村建設

2006年,州、縣兩級將“子克經驗”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點之一,將子克村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007年,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將子克村確定為“和諧文化村”建設示範點。在省、州、縣各級各部門支持和指導下,“軟硬體”同部署、同設施、共推進,掀起了文明示範建設的新高潮。硬體建設方面,在瀘水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財政無力投入建設經費的情況下,整合國家扶貧項目資金、結對幫扶資金、精神文明建設資金、黨建經費、示範建設項目資金,民眾積極集資及投工獻料,累計投入資金近100萬元,實施“七建七改”建設,即:建設了一幢集圖書室、電教室、展覽室、衛生室、警務室、活動室等設備齊全、功能齊備的綜合樓;一個可容納150人的農民培訓室;一塊400多平方米的民眾文化小廣場;一塊標準籃球場;一套地面覆蓋全村的衛星電視收轉小網路;一塊室外宣傳欄;一所占地1.2畝,2層教學樓的村國小;一個日常生活用品齊備的便民農家小超市。對3.5公里的進村道路進行路面硬化、村內道路水泥硬化,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難問題;架設了自來水管道,喝上了純淨的自來水;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用上了穩定安全的電;改建改造了茅草房、“杈杈”房,住進了舒適的磚瓦房;建起了公共廁所、衛生豬圈,改變了以前“人畜共居”,疾病易於傳染的落後生活條件。軟體建設方面,與各項硬體建設同步,子克村作為瀘水縣“文明新風進農家”活動試點村,開展了告別“八亂四不好”創建評比活動,從細節入手、從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抓起,逐步改變了“衣物亂掛、鞋襪亂丟、污水亂潑、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農具亂放、禽畜亂跑;早婚超生、計畫生育執行不好;頭亂衣髒,個人衛生不好;酗酒賭博,個人愛好不好;罵人打架,鄰里關係不好”等落後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深入開展農村“十星級文明戶”評比創建活動,全村34戶達到“十星級”28戶,“九星級”以上6戶,呈現出了家家創優,戶戶爭星,人人自覺踐行村規民約的生動局面。在實施工程建設和開展活動中,成立了村民理事會,黨員幹部帶頭,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相互監督、共同發展。貼近生活、便於操作、民眾易於接受的評比創建活動發揮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作用,一些成文的規定、公約成為了村民的自覺行為,人們徹底改變了以往的不良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形成了“文明守法、明理誠信、勤勞好學、助人為樂、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團結友愛”的村風民風,自覺抵制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自覺執行計畫生育政策。2000年以來,子克村未發生過賭博、打架鬥毆等違法行為,無早婚、超生等違反計畫生育現象,甚至極少出現村民間相互爭吵的情況。在生產中,針對平地少坡地多、糧食產量低的實際情況,大力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科技種養殖。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短期產出與長期效益相結合,種植了油桃、泡核桃、柿子等經濟林木;實行科學餵養,減少了生產成本,縮短了生產周期,增加了經濟收入。村民約定成俗形成“只栽花不砍樹”的規定,自發在房前屋後種上果木,既綠化環境又增加收入。

文化歷史

突出特色,打造傈僳族文化的“名片”。傈僳族是一個能夠善舞的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傈僳族“三大調”(擺時、優葉、木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峽谷天籟之音“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享譽世界,各種原生態舞蹈令人眼花繚亂,更有“上刀桿”、“下火海”、“咬火犁”、“舞火鏈”等民間絕技令人瞠目結舌。遠古以來,藝人們的表演僅僅只是為了博得“掌聲”,在文明村的創建中,村民們打開了眼界,更看到了文化是一種獨有的資源。在成立文藝隊的基礎上,組建了“瀘峰藝術團”,以表演“上刀桿”、“下火海”、“咬火犁”、“舞火鏈”和演唱“三大調”為主打節目,逐步走上了商演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農閒時,村民們集中在一起排練節目,自娛自樂;逢省、州、縣有重要演出任務時,他們積極參演,宣傳自己;有商演時,有償演出。近年來,“瀘峰藝術團”先後在北京中華民族大觀園開業典禮、雲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第二屆中國昆明國際旅遊節怒江分會場開幕式、怒江州傈僳“闊時”旅遊文化節等重大活動演出,年均進行商業演出20多場,逐步成為怒江傈僳族文化的一張“名片”。
芝麻開花節節高,文明花開別樣紅。在堅持不懈的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的過程中,村里開展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文化活動室里彩色電視機播放的科普片、電視劇,熱熱鬧鬧的歌舞活動,一圈圈科學餵養的大肥豬,一家接著一家建起的新房,衝擊著村民的內心。從2000年評為縣級文明村開始,原來信教的民眾一個接一個走出了教堂,走進了文化活動室,陳小平、李學華、李新華、李新武、阿軍媽、亞計妹等村民還先後加入了村文藝隊,成為演出骨幹,在組織培養下,陳小平、李新華等四人還加入了黨組織,成為了村裡的帶頭人。2007年,全村沒有一個人再到教堂做“禮拜”活動,原來信教的民眾提出原來教堂的房子和院場供集體使用,在“七建七改”中改建為現在村民活動小廣場和農民活動室。
多年的文明村創建活動,一批批有文化、懂技術、能經營的新型農民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村民改變了落後的生產方式,告別了落後的生活方式,走上了文化活村、科教興村、生態富村的發展之路。2007年,子克村人均有5.5頭(只)大小牲畜,人均有2.5畝經濟林木,人均經濟純收入達3000元,各項經濟指標居全州前列。子克村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愚昧走向文明、從貧困走向富裕,初步實現了“生態子克、文化子克、和諧子克”的新目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子克村的工作經驗在全州、全縣廣泛推廣,子克村3.5公里的進村公路即將從石路改造為油路,子克村將列為瀘水經典旅遊線路的一個風景點。子克村抓住了鄉風文明建設這個“靈魂工程”,是落實“兩手抓、兩手硬”的具體實踐和成果,將在“兩手抓、兩手硬”的實踐中大步向小康村的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