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鄉村文化

婺源鄉村文化

婺源鄉村文化是江西省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進入農曆十二月,農婦們洗洗涮涮,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掃塵’。除夕中午吃‘糊’,用米粉在鍋里調成稀糊,加入豆芽、蝦米、豆腐、雞雜等佐料,調和煮熟而成。

民俗文化

到婺源去旅遊的人,都知道婺源文化有“四寶”,即徽劇、儺舞、三雕、歙硯製作技藝。如今,民俗文化已成為婺源響噹噹的一張名片。

鄉間民俗文化何以保存如此完好,併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民族的“瑰寶”呢?婺源古屬徽州,歷代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豆腐架、抬閣、地戲、茶道、板龍燈、婚俗等眾多有鄉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為讓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該縣多管齊下加大文化保力度,

縣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作為文化保護開發專項資金,成立縣鄉村三級文化保護管理體制,並出台相關文化保護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茶文化、硯文化等9個民間文化保護協會和18個古村落保護協會,鼓勵民眾自發保護挖掘鄉間文化,讓文化“源遠流長”。

民俗文化重新綻放光彩、熠熠生輝。江灣民間藝術豆腐架歷經多年,幾近失傳。該縣及時組織民間藝人重新整理挖掘。如今,用“五穀”果蔬裝扮成的豆腐架原汁原味,展示古老鄉風、重現活力農耕。2007年,有著“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婺源儺舞50年來首次進京,亮相北京民族年俗文化展演會。

2008年,婺源抬閣“水漫金山”以獨特的造型和原生態文化特點在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榮獲金獎。

風景特點

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這是婺源百姓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民間諺語。

走進婺源,就像行進在久違了的歷史風塵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經意中,一處年久的殘壁斷碣,一段彎曲的青石驛道,一棵蒼翠的名木古樹,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個傳說、一個典故。

至今保存有“吳楚分源”界碑、春秋吳太子鴻墓、漢長沙王吳芮墓、南宋岳飛吟詩的花橋,還有李白、黃庭堅等名人留下的遺蹟。

移步皆景,處處文化。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築、古樹群、古洞群為主的“四古風韻”著稱。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的婺源博物館,珍藏商至清各類文物一萬餘件。

獨具徽派風格的祠堂、官邸、廊橋、亭閣等遍布鄉野,掩映在山麓水畔,點綴於古木幽篁之間,為我國明清古建築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西北的大鄣山,《山海經》稱之為三天子鄣,秦時,始皇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其中“鄣郡”就是以大鄣山命名。古樹群以“江南第一樟”虹關古樟和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江南杉王”著稱。

篁嶺的秋季,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稻穀出現在每家每戶的屋頂木架上,形成婺源獨有的篁嶺“曬秋”農俗景觀,篁嶺“曬秋”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

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景致奇絕,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滿目、千姿百態。壁間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歷代名人題墨、詩句2000多處。

開發旅遊資源

婺源鄉村文化 婺源鄉村文化

有人說,生態是婺源之基,那么,文化則是婺源之魂。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婺源後曾這樣評價:“有文化的婺源人深愛著婺源的文化。”

擁有如此絢爛的文化資源的婺源人,深知文化的巨大力量和無窮魅力,在全國率先扛起鄉村文化大旗。並把以“文化和生態”為主題旅遊業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優先發展,突出休閒度假會展旅遊,大膽提出了建設“中國最美鄉村、世界生態文化公園”的目標。

以旅遊業帶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已經成為婺源人的共識。推出東、西、北三條旅遊精品線路、建設了十幾個精品景點,全縣有國家4A級景區5個。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六要素的旅遊產業體系逐步完善。景婺黃(常)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所有縣通鄉鎮、景區公路都為油路,正設計建設腳踏車旅遊綠色通道。

近幾年隨著“婺源篁嶺花海”的聲名鵲起,又著手對旅遊公路沿線路肩進行花草美化,同時打造一處新的千畝花海"篁嶺“。旅遊產業鏈進一步拉長,全縣旅遊賓館160多家,農家旅館達近千家,旅遊從業人員6萬人。僅2009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26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5%、179.6%。

“茶文化節”、“鄉村文化旅遊節”等一道道鄉村文化大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婺源,體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