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5年11月5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Richard M. West報告發現了一顆彗星(臨時編號1975n),這是在9月24日1米施密特望遠鏡曝光60分鐘的底片上發現的,亮度14-15等,有10角秒彗尾。反查以前的底片,又在8月10-13日的四張底片上發現了它的蹤影。這是繼1965年池谷-關大彗星後又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達到了-2或-3等,它那伸展的大扇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它在1976年3月黎明的東方展現時,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國內一些不了解內情的人還寫信或打電報向紫金山天文台諮詢(後期計算表明:它的軌道接近拋物線,周期長達55萬8千年)
1976年2月25日通過近日點,同樣是20世紀首屈一指的彗星。2月中旬亮度已經有3等,但是只有南半球可見。過近日點後,北半球可以在太陽落山時看見,亮度-2等。25-28日日落前10分鐘可以看到,亮度-3等,離太陽只有7度!尾巴呈紅色,長度30-35度,彗核裂成了4塊。3月中旬,亮度2等,彗尾長10度。月底亮度4等,彗尾長5度。4月中旬肉眼看不到。
威斯特彗星於1976年2月25日通過近日點,最大亮度達到了-3等,甚至在白天也能以肉眼觀測到,彗尾呈現扇形,其中帶著淡紅色的塵埃尾長度達到30~35度。經過觀測發現,1975年3月5日時威斯特彗星的彗核分裂成2塊,經過幾天后,於1975年3月10日至11日彗核又進一步分裂為4塊。1976年4月中旬後,人們無法再以肉眼觀測到威斯特彗星。
現在的計算顯示威斯特彗星的周期約為558000年。
發現
發現者理查·威斯特
發現日期1975年8月10日
其他名稱1976年大彗星;
1976VI
軌道根數A
曆元2442840,5,1976年3月3日
離心率(e)0.999971
半主軸(a)6.780,20AU
近日點(q)0.196626AU
遠日點(Q)13560.2171671AU
軌道周期(P)558000years
軌道傾角(i)43,0664°
上次通過近日點1976年2月25日
下次通過近日點560282
周期
威斯特彗星的公轉周期接近拋物線,這顆彗星的公轉周期估計介於254,000至558,000年之間,甚至也有6,500,000年的數字。天文學家計算這顆長期周期彗星公轉軌道並不容易,因為它的彗核曾經分裂過,可能引起公轉的軌道產生非引力造成的攝動。根據2008年史密松天體物理台的彗星軌道目錄對威斯特彗星和威斯特彗星-A分別進行195次觀測紀錄與135次觀測紀錄,總和為330次(218次觀測紀錄較佳)。C/1999F1彗星也有類似的公轉軌道。
解體
威斯特彗星於通過近日點之前,天文學家使用28個地區獲得的觀測數據(從1975年8月10日至1976年1月27日為止),該彗星的軌道周期估計約為254,000年[3]。由於彗星在距離太陽30萬公里的地方通過,所以天文學家觀察到彗核分裂成四個部分。
第一份彗核分裂的報告出現於1976年3月7日12:30UT,當時該彗星已分裂成兩個部分。天文學家史蒂芬·歐米拉(StevenO'Meara)使用9英寸的哈佛折射望遠鏡觀測彗星後,報告說另外兩個彗核3月18日上午形成了。
這些彗核的碎片在當時是極少數被觀察到彗星發生分裂的案例,之前最顯著的例子則是1882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是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之一。最近,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C/1999S4和杜托伊特-諾伊明-德爾波特彗星(57/PduToit-Neujmin-Delporte)都已經被觀察到彗核於通過太陽的過程中分裂。
自2003年之後,威斯特彗星距離太陽已經超過50個天文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