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861年進入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在埃利奧特(Charles W. Eliot)指導下攻讀化學,後又改學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三年。在這期間,他的老師懷曼(Jeffies Wyman)的進化論思想對他以後的學術觀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又因聽著名動物學家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1807-1873)的課,使他的興趣從化學轉向生物科學。1864年,詹姆斯轉入哈佛醫學院學醫,1865年還未畢業便隨同阿加西斯去巴西進行自然考察。1867 年去德國留學,在赫爾姆霍茨、馮特、微爾和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1869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872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解剖學和生理學,由於研究神經生理以及與心理學有關的其它生理學問題,他逐漸轉向心理學的研究。1875年他在美國第一個開設新心理學課程“生理學與心理學的關係”,並設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心理學實驗室。1876年任哈佛大學生理學副教授。1880年轉任哲學副教授。1885年升任哲學教授。1889年轉任心理學教授。次年出版兩卷本著作《心理學原理》,幾乎概括整個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被翻譯為法文、德文、義大利文以及俄文。該書既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本總結,又是詹姆斯機能主義(或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1892年他把《心理學原理》改寫為《心理學簡編》,在美國被作為大學標準課本。
他是美國心靈學研究會(1885年成立)的主要創立者,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他曾參與類似禪坐的靜坐活動,表示靜坐是一種喚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個人的活力與生命力,也做靈媒的實證研究。此外,詹姆斯橫跨哲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界,對超意識的自動書寫很感興趣,曾大量收集案例,並發現青少年最能藉此表達內心的糾葛與人格之衝突,他還注意到自動書寫有時能解開罪犯的犯罪癥結,但並非人人能自動書寫,必須透過催眠或其它方法。
詹姆斯的著作:《心理學原理》(1890)、《對教師講心理學和對學生講生活理想》、《實用主義》(1907)、《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1912)等。
人物介紹
威廉·詹姆斯,1842年1月11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市一個有科學精神的牧師家庭,1910年8月26日卒於新罕布夏州巢可樂(Chocurua)。詹姆斯的祖父是愛爾蘭人。1798年移居美國,因投資開發伊利運河而成富豪。詹姆斯的母親叫瑪麗-羅伯遜·沃爾什(Mary Robertson Walsh)。父親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r.,1811—1882)童年時因一次事故而失去一條腿,但未因此沮喪消沉。
工作經歷
老亨利·詹姆斯1830年畢業於紐約州協和神學院後,曾在商界和法律界工作。
1835-1837年又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學習,後來成為一名哲學神學家,因反對正統的新教,沒有參加任何教會組織。1844年以後,信奉施維登博格學說(Swedenborgianism),並接受法國社會哲學家C·傅立葉(CharlesFourier,1772-1837)的社會改革理論。
1885年,詹姆斯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他的父親的著作選。書名是《亨利·詹姆斯遺著》(The Literary Remains of Henry James)。詹姆斯在該書的序言中表述了自己的宗教觀,認為生動的宗教經驗比宗教教條更重要。
家庭成員
詹姆斯的祖父是愛爾蘭人。1798年移居美國,因投資開發伊利運河而成富豪。詹姆斯的母親叫瑪麗—羅伯遜·沃爾什(Mary Robertson Walsh)。父親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r.,1811~1882)童年時因一次事故而失去一條腿,但未因此沮喪消沉。1830年畢業於紐約州協和神學院後,曾在商界和法律界工作。1835~1837年又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學習,後來成為一名哲學神學家,因反對正統的新教,沒有參加任何教會組織。1844年以後,信奉施維登博格學說(Swedenborgianism),並接受法國社會哲學家C·傅立葉(Charles Fourier,1772~1837)的社會改革理論。1885年,詹姆斯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他的父親的著作選。書名是《亨利·詹姆斯遺著》(The Literary Remains of Henry James)。詹姆斯在該書的序言中表述了自己的宗教觀,認為生動的宗教經驗比宗教教條更重要。
詹姆斯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二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美國著名小說家。老亨利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獨立求知的精神,鼓勵他們進行批判性的討論,並讓他們在歐洲和美國學校之間交替受教育。因為他認為美國學校在觀點上太狹隘而把他們送到歐洲學習,又因為他深信孩子應在本國人中受教育而讓他們回到美國。
人物生平
早年教育
早年愛好繪畫和科學,1858 年回美國羅得島州新港市隨亨特(William Morris hunt,1824-1879)習畫一年,1859-1860年全家遷往瑞士日內瓦,他在日內瓦科學研究院學習科學,當時他希望成為畫家,因此不久即返回新港市繼續習畫,但後來發現自己缺乏做畫家的天分遂放棄了。
大學教育
1861年進入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在埃利奧特(Charles W. Eliot)指導下攻讀化學,後又改學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三年。在這期間,他的老師懷曼(Jeffies Wyman)的進化論思想對他以後的學術觀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又因聽著名動物學家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1807-1873)的課,使他的興趣從化學轉向生物科學。
1864年,詹姆斯轉入哈佛醫學院學醫,1865 年還未畢業便隨同阿加西斯去巴西進行自然考察。在考察過程中,詹姆斯感染了天花,同時感到自己不宜做準確而有秩序的收集和歸類工作而中斷這項研究。
1866年繼續學醫,但又因身體不好而中斷。
1867年又去德國留學,在赫爾姆霍茨、馮特、微爾和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因體力不支,不能堅持實驗室的工作,但卻有較多的時間博覽法國和德國、美國的文學名著,還有機會到柏林大學聽課。
治療自己的疾病
1869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之後,卻因受當時流行於德國決定論哲學思想的影響,一度悲觀消極,最後得了抑鬱症。他一度相信,人生一切是注定的,在注定觀念束縛下生命毫無意義。直到後來因讀到一篇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1815-1903)有關自由意志的文章,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並決心通過對意志功效的信仰治好自己的病。
病情好轉
1873年,他的健康狀況果然好轉,開始在哈佛大學教解剖學和生理學。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也是此時孕育出來的。1875-1876年在美國開第一門心理學課,課程的名稱是“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關係”。
19 世紀 70 年代參加“形上學俱樂部”,認識了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並接受其影響,後一起建立了實用主義。1872 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解剖學和生理學,由於研究神經生理以及與心理學有關的其他生理學問題,他逐漸轉向心理學的研究。
1875年,他首建一個供講課演示用的心理實驗室,1877年成立一個比較正式的心理實驗室,比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實驗室還早二年。1876年詹姆斯任哈佛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結婚
1878年,詹姆斯和吉本斯(Alice Howe Gibbens)結婚,生了五個孩子,有一個兒子也叫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因編選出版詹姆斯兩卷本的書信集而出名。同年,威廉·詹姆斯與亨利·霍爾特公司出版社簽定契約,著手編寫《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1880年在哈佛大學任哲學副教授;1885年升為教授;1889年改為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於1894年和1904年兩度當選為該會主席。
開設課程
1875 年他在美國第一個開設新心理學課程“生理學與心理學的關係”,並設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心理學實驗室,供教學演示和心理實驗之用。該實驗室較之馮特 1879 年設立的實驗室早了四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心理實驗室。但是該實驗室只用於配合教學,不曾從事嚴謹的心理學術研究,因而未能引起世人注視。1876 年任哈佛大學生理學副教授。
1880 年轉任哲學副教授。
1885 年升任哲學教授。
出版作品
1889 年轉任心理學教授。次年出版兩卷本著作《心理學原理》,幾乎概括整個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被翻譯為法文、德文、義大利文以及俄文。該書既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本總結,又是詹姆斯機能主義(或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經典語錄
1、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
2、智慧的藝術就是懂得該寬容什麼的藝術。
3、宗教是記載人類的自我主義的歷史中的極重要的一章。
4、一個小人物的救助永遠是一種偉大的救助,最偉大的因素正是由於他的渺小。
5、讓自己感覺勇敢起來,表現的很勇敢,並以意志力來實現這個目標,勇氣便可取代恐懼。
評價
1890年,詹姆斯原計畫在兩年內寫完的《心理學原理》延遲了十二年,終於以兩卷本出版。該書出版後,他聲稱自己已說完了他關於心理學所知道的一切,又轉向了哲學。1892年,他把《心理學原理》改為《心理學簡編》(Psychology:Briefer Course,1892)。這是當時美國大學採用最廣的心理學教本。之後,他只整理過《對教師的講話》(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 and to Students on Some of Life's Ideals,1899)和《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tgious Experience,1902-1902)這兩本與心理學有關的書。前一本對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和廣大教師有影響;後一本書用常識和心理科學的事實討論各種宗教經驗。最後的二十年,詹姆斯致力於哲學著述。先後出版了《信仰的意志和其他通俗哲學論文》(The Will To Believe and Other Essays in Popular Philophy,1897)《實用主義:舊的思維方法之新名稱》(Pragmatism: A New Name for Some Old Ways of thinking,1907),《真理的意義:“實用主義”續編》(The Meaning of Truth:A Sequel to “Pragmatism”,1909)、《多元的宇宙》(A Pluralistic Universe,1909)、《徹底經驗論文文集》(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1912)等。在這期間,他曾於1898年到加利福尼亞大學講授哲學,系統地闡述了實用主義理論;1906年到史丹福大學講學。1898年,詹姆斯登上阿第倫達克山,花了13個鐘頭,心臟嚴重受損,以後身體狀況愈來愈壞,但仍堅持撰寫哲學著作。1910年他最後一次從歐洲旅行回了國後兩天便逝世,與他的弟弟亨利同葬於美國劍橋市的公墓中。
主要貢獻
心理學著作
他是美國心理學研究會(1885年成立)的主要創立者,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他曾參與類似禪坐的靜坐活動,表示靜坐是一種喚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個人的活力與生命力,也做靈媒的實證研究。此外,詹姆斯橫跨哲學、心理學與精神醫學界,對超意識的自動書寫很感興趣,曾大量收集案例,並發現青少年最能藉此表達內心的糾葛與人格之衝突,他還注意到自動書寫有時能解開罪犯的犯罪癥結,但並非人人能自動書寫,必須透過催眠或其他方法。1880年以前,美國的心理學論著大都是歐洲有關心理學說的回聲,沒有顯著的特點。美國心理學家開始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把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來研究,主要也是受到了德國馮特所倡導的實驗內省法和內容心理學的影響。他們主張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內容或構造,採用生理學的實驗方法,偏重正常或成年人的一般規律的研究,認為心理學應該是一門純科學,不重視心理學的功能和心理學的實際套用。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不僅總結了實驗心理學在當時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開創了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新方向,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預見了他以後美國主要心理學派的發展。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提出的思想與德國馮特式的心理學形成鮮明的對比。它代表心理學中的生物學傾向,主張心理學應研究適應其環境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去發現意識的要素。它重視心理學的套用,主張擴大心理研究的範圍。詹姆斯認為他這本書是描述性的。但是他所說的描述,不是純粹現象學的;描述運用概念,而概念是分類的工具,本身就具有理論的因素。《原理》也具有反形上學的特點,但是他所反對的形上學指的是先驗的形上學,也就是說他反對“經驗的理性心理學”或“哲學心理學”。他並不反對作為科學的繼續的後驗的形上學(posteriormetaphisis),因為這種後驗的形上學,與科學一樣,包括描述和理論。詹姆斯是最早把心理學看作一門自然科學的心理學家。他在《原理》的序言中指出:“在本書的整個範圍內,我始終密切地保持自然科學的觀點。”(第Ⅴ頁)他進而主張“心理學是關於心理生活的現象及其條件的科學。”(P.1-2)“現象”指直接經驗,“條件”指的是軀體、特別是人腦。在他看來,構成心理生活的物質結構,實際上是心理的組成部分。他把生理條件和心理現象都包括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之中。
詹姆斯的心理學受C·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進化論的影響,並貫穿著實用主義的思想。他反對當時有些人把意識看作一種附帶現象,也即把意識看作與生理現象平行並且不起作用的說法,他明確主張,意識是為了一種用途而演化出來的;意識的功用在於引導有機體達到生存的目的;它的特點受其產生的實際效果所制約。他指出,意識——大概象一切其它機能一樣,總是為了一種用途而發展出來的—不須經驗就可知意識沒有用處是極端不可能的。
思想流的提出
詹姆斯的《原理》第9章題為“思想流”。在這一章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意識流”思想,並把這個思想貫徹在全書之中。他反對當時流行的馮特式心理學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感覺、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張意識是不可分解的整體,預先說出了格式塔心理學的主旨。他說,“意識本身並不表現為一些割裂的片段。象‘鎖鏈’或‘列車’這樣一些字眼並不能恰當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現的狀態。它並不是什麼被連結起來的東西;它是在流動著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後我們在談到它的時候,就把它稱之為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流。”(P.239)他進而指出意識有五個特點:1、意識是屬於私人的。意思是說每一思想都是為某甲或某乙所有,不屬於任何人的思想是不存在的。這是對的。但他又說,“這許多心各自保持自己的思想,不相交易”,認為個人意識對經驗加以選擇,構成自己獨有的世界。這種說法,與後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張相吻合。如果絕對化了,將與意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基本命題相悖。2、意識是常變的。意思是說每個心理狀態都只能出現一回,不能復返,因為每一意識狀態都是整個心物合作的機能;每種感覺都相應於某種皮質活動,如果後來的感覺和原先的感覺是同一的,這種感覺必須發生於一個未經變化的腦中。這是一種不可能存在的條件。3、意識是連續不斷的,其實在這些實體狀態之間,還存在“過渡狀態”,把各個實體狀態連成一片。他用這種“意識緣說”(The doctrine of fringe)來說明意識的自由流動和關於時間的心理經驗;如把過去、現在和將來作為一種“似是而非的現在”(Specious present),共存於我們關於時間的經驗之中,以說明為什麼思想進程有時出人意料地改變了,片刻以前在意識緣①模糊存在的東西可能發展而居於突出地位,並使整個思維進程改變方向。這種關於心理狀態的細微的描述,是當時流行的構造心理學所略而不談的,但對文學藝術中的意識流思想卻產生了直接的影響。4、意識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對象。他所說的對象指的是在當前意識狀態以外的對象,不一定是指存在於主觀世界之外的客觀存在。5、意識有選擇性。這是意識的基本特點。意識的選擇性是有目的的;詹姆斯認為,選擇的標準是刺激物對有機體達到各種行為目標的適當性。選擇適當刺激是為了使意識能以合乎邏輯的形式來操作,並使一系列的觀念可以達到一個合理的結果。這個思想顯然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同時構成了後來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基本信條:它還預示了符茲堡學派提出的定勢和決定趨向的理論。
情緒學說的提出
1884年,詹姆斯提出了一種特殊的情緒學說,這個學說認為,情緒只不過是對於身體所發生的變化的感覺,如果沒有了身體變化,如肌肉緊張、心中加劇等,也就沒有什麼情緒;身體變化在先,情緒體驗在後。他進而認為沒有任何心理變化不是伴隨著或跟隨著某種身體變化。詹姆斯的這個情緒理論。與丹麥生理學卡爾·朗格(Carl Lange,1834-1900)於188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觀點上相似,後人把它稱之為詹姆斯—朗格學就。詹姆斯的情緒學說是以內省觀察為依據,沒有嚴格的解剖生理學和實驗的證明,實際上站不住腳,但它卻推動了許多關於情緒的實驗研究,被認為是現代情緒研究和情緒理論的出發點。他關於“沒有任何心理變化不是伴隨著某種軀體變化”的思想,對行為主義產生了直接影響。詹姆斯關於習慣的理論也很有名。他認為習慣是神經系統的機能,重複的動作會增加神經系統的可塑性。使後來的重複動作變得較易完成。詹姆斯在《原理》中關於自我的分析,與近期不同年齡兒童的自我概念的研究結果,頗有吻合。他認為經驗中的自我有三種:1、物質的自我,源於對軀體的覺知,包括與自己有關的衣著、家庭、財物等;2、社會的自我,反映個體對兩方面的看法,一是個體以為是重要的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是社會的規範和價值觀;3、精神的自我,指自覺到自己的存在和弱點,也即“受格的我”(me)。
心理學體系
建構了科學心理學
建構了科學心理學的完整體系。詹姆斯在 1890 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不僅被視為心理學的經典著作,而且公認是美國機能學派興起的里程碑。數種所列主題包括感覺、知覺、大腦功能、習慣、意識、自我、注意、記憶、思維、情緒等十章,大致確定了以後百餘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範疇。在該書中可以發現詹姆斯心理學思想的五點要義:
1)反對結構主義意識元素分析的研究。詹姆斯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再發現構成意識的基本元素,而在研究個體意識在適應其環境時所發揮的功能。
2)首倡意識流理論。他認為意識不是靜止的,而是因人因時因地而連續不斷地流動的,他稱此種心理現象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如將流動的意識切斷分析,勢必將扭曲意識的本質。他的意識流理論,旨在反對當時流行的馮特式的心理學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元素的作法,開創了批判心理學中元素主義的先河。
3)首創情緒理論,是最早的情緒理論。該理論在詹姆斯心理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生理變化先於情緒體驗,生理變化所引起的內導衝動傳到大腦皮層時所引起的感覺就是情緒,在這一理論中,情緒的一般成因被假定為內在的生理性的神經過程,而不是精神性或心理性的過程。由於這一理論同時為丹麥生理學家朗格(Carl Lange,1834-1900)發現,因此被命名為詹姆斯 - 朗格情緒理論。
4)主張心理學研究方法多元化。他布反對結構主義的內省法,但他認為內省法不足以真正了解個體適應環境的行為。因此他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配合需要兼行採用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調查法等。同時他主張研究對象不應限於常態成人,而應擴大範圍研究兒童、心理異常者以及動物。
5)關於自我的立論奠定了現代討論自我觀念的基礎。他指出自我區分為“被‘認知的客體’或稱‘經驗的我’”和“認知的主體又稱自我(Life或ego)”,經驗的我包括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為是屬於他的全部東西。他認為自我的客體是由三部份組成:1.物質:包括個人的身體、衣物、房屋、家庭、財產等;2.社會:這是得自他人的認可,例如聲譽等,任何人都有許多的社會我,因為有許多人都認得他;3.精神:包括個人的意識狀態、特質、態度、氣質等。
提倡實用主義
詹姆斯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的中心主張,就是他1907年出版的《實用主義》一書中所宣示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他認為,世間無絕對真理,真理決定於實際效用,而且真理常隨時代環境變遷而改變;適合於時代環境而有效用者,即是真理。詹姆斯實用主義思想,對以後套用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套用於教育的看法
對能否直接套用於教育的看法。詹姆斯反對將心理學的原理原則直接套用於學校教學。在其 1899 年出版的《對教師講心理學》一書中,即明確指稱:心理學是科學,教學是藝術;無論科學如何萬能,科學本身不可能直接創造出藝術作品。詹姆斯此一看法指出了此後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正確方向。
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對後來美國心理學特別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關於意識的功用、意識流等主張為後來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基本信條。其情緒理論由於提出了生理變化是情緒過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從而推動了情緒生理機制的實驗研究,預示了 20 世紀行為主義的誕生。他還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於1894年和1904年兩度當選為學會主席。
實用主義哲學
詹姆斯在《信仰的意志和其他普及哲學論文》中自認為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得益於C·S·皮爾斯(Charles Sander Peirce,1839-1914)。這本論文集的前四篇論文討論所謂“宗教信仰的合理性”。其他論文講決定論、道德生活、偉人、黑格爾和心靈的研究等。皮爾斯用“實用主義”這個詞來指實驗性的、以經驗為依據的思想。他的實用主義是用更為明確的符號來說明某種符號,藉以克服語言概念的混亂。1907年,詹姆斯出版了《實用主義:舊的思維方法之新名稱》,擴展了皮爾斯的實用主義,使之更加體系化。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主要從心理學和倫理學上考察價值、評價和滿意等問題。他認為思維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建立“同我們的環境之間令人滿意的關係”,因而人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來塑造現實的特點。這種看法和他在《原理》一書中表現的非理智主義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他還認為“真理是人們在經驗過程中構成的”,“如果有一概念,我們能用它很順利地從一部分經驗轉移到另一部分經驗,將事物美滿地聯繫起來。很穩妥地工作起來,而且能夠簡化勞動,節省勞動,那么這個概念就是真的。”詹姆斯進而認為“真理就是任何證明自己在實現信仰中有效的東西的名稱。”(James,1907,P. 418,P.64)他不僅把實際結果作為判斷真理的經驗的工具,認為“有用就是真理”,而且把它推廣到說明善的道德領域中,用有利於道德行為的實際結果多元性給善下定義。他甚至用這種實用主義觀點來為宗教信仰辯護。他說,“根據實用主義原則,只要關於上帝的假設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能令人滿意地起作用,那么這個假設便是真的。”(James,1907,P.299)??詹姆斯還把實用主義看作一種方法論,並把它歸結為一句格言:“不講原則,只講效果。”他說,“實用主義的方法不是什麼特別的結果,而不過是一種確定方向的態度。這個態度不是去看最先的東西:原則、‘範疇’和必需的假定,而是去看最後的東西:收穫、效果和事實。”(James,1907,P.55-56)他認為許多“原則”的爭論,都不是“效果”爭論,因而是多餘的和沒有意義的,想以此來取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原則爭論。
1908年,詹姆斯在牛津的曼徹斯特學院講演,翌年,把講演稿編成《多元宇宙》(A Pluralist Universe,1909)出版,進一步發展了他在《宗教經驗之種種》一書中提出的真理的標準。他認為無論是知識、真理或意義,都應解釋為一種自然的過程或一種功能的混合物。在他看來,宇宙是以如此眾多的特殊和具體的方式聯繫在一起的非永恆過程的多元體,不可能只用抽象的思辨加以解釋。1912年,詹姆斯又出版了《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主張宇宙的本原是“純粹經驗”。他說,“我認為世界只有一種本原,一切事物都由它構成,我把它稱為‘純粹經驗’”。他認為具有各種規定性的萬物只是人們對“純粹經驗”或“混沌的意識流”加工改造的結果。在《原理》中,他也說過,“我們的經驗乃是我們所注意的東西”(P.402),“總有無數的事項呈現於我的感官之前,但是只要我們對它們沒有興趣,它們就絲毫不能進入我的經驗之中,我的經驗乃是我所注意的東西。”又說,“實在就是我所注意的東西”,“一切實在的基礎和起源,無論從絕對的或實踐的觀點看來,都是主觀的,也即是我自己的”。(P.297)如果把他的“純粹經驗”和他在《原理》中表現的上述觀點聯繫起來,就不難看出詹姆斯純粹經驗論實際上是把經驗主觀唯心主義化。
詹姆斯的人格是複雜的。他雖然深信經驗是思想的出發點和最後的證明,但他並不反對理論思辨。在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論問題上,他傾向於自由意識論,十分重視意志和注意的作用,但他也承認決定論是簡化各種紛繁複雜的宇宙現象的便利手段;理智是對付環境的許多方法之一,雖然有一定的限度。他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豐富的想像力,卻十分重視吸收前人和外國人的研究成果,如實地闡述別人的理論,而且善於聆聽各種不同的觀點。E·海德布雷德(Edna Heidbreder)在她的《七種心理學》(Seven Psychologies)一書中指出,“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詹姆斯往往能夠把他的論敵的立場闡述得比論敵本人所講的更加清楚,然後再加以反駁。”(P.159)他主修自然科學和醫學,但他同時博覽法國、德國和美國的文學名著,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的文章風格十分引人入勝。當時美國許多不是必修心理學的學生也喜歡他的書。據說有人到圖書館借來他寫的書,管理人員略帶風趣地問:“你是想借寫小說的心理學詹姆斯的書,還是想借寫心理的小說家詹姆斯的書?”詹姆斯是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先驅,但他既不是學派的創建者,也不想組織學派;他在美國自創心理實驗室,卻聲稱,“我生來就不喜歡實驗工作。”(Boring,1950,P.553-554)他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卻不要求他們照他的意思去思想。在他致力於心理學著述和教學時,他是哲學教授;在他轉而從事哲學著作時,卻當心理學教授。他的《心理學原理》出版後,多次重印,被譯成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和俄文。當舉世為他這本書喝彩時,他卻在給他的出版商的一封信中說,他的這部書是“令人作嘔的、膨脹的、臃腫的、浮泛的一堆資料,它不過是證明兩件事情;第一,沒有什麼科學心理學這樣一種東西,第二,威廉·詹姆斯是一個無能的人”(Allen,1967,P.314-315)。
詹姆士的徹底經驗主義的“實在”解釋:“實在”有三個要素。第一要素是一個極端混亂的純經驗,它是給我們提出問題的;第二要素是一套久已印入我們的意識結構的,幾乎不可能改變的基本範疇,它是為一切答案圈定了大致範圍的;第三要素是以最符合我們當前需要的形式給我們具體答案的。
主要著作
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兩卷本,1890
心理學簡編:1892
對教師講心理學:1899
實用主義:Pragmatism,1907
多元的宇宙:A Pluralistic Universe,1909
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1909
宗教經驗種種: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1902
專家評價
一位在心理學這門新科學裡成了出類拔萃的教授,可又不承認它是一門科學的人,應該歸入哪一類呢?他讚揚實驗心理學家們的發現成果,可又不情願進行實驗,儘量少做實驗;他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19世紀晚期)美國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可他從沒有上過心理學課,甚至有時候還否認自己是一位心理學家。 聽聽這位怪傑威廉·詹姆斯的話。對一位寫詩的朋友,他以對德國機械論者的新心理學不無嘲諷的口吻寫道:“科學現在可以確認的惟一靈魂,就是一隻砍掉了頭的青蛙,這隻青蛙的抽搐和扭動表達出比你們這些怯懦的詩人所能夢想到的更深刻的真理。”在給他兄弟,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信中,他說心理學是一種“討厭的小課題”,只要是人們想知道的,它都不去研究。在他完成他自己卷帙浩繁和權威性的《心理學原理》後不到兩年時間內,他寫道:
“聽到人們驕傲地談論‘新心理學’,看到人們在編寫‘心理學史’,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因為這個詞所涵蓋的真實元素和力量在這裡根本就不存在,一點清晰的影子都找不著。只有一串純粹的事實;一些閒言碎語和不同意見的爭執;僅只在描述水平上的小小分類和綜合;一種強烈的偏見,說我們有不同的思想狀態,說我們的大腦控制著這些狀態;可是,根本就沒有任何規律可言,不像物理學能夠給我們列出一些定律那樣找出規律來,沒有一條命題可以拿出來用以從因到果地推斷一個結果出來。這不是科學,它只是一門科學的希望。”
可是,這位直言不諱的不服從者並非對心理學抱嘲笑態度,反而對它有極大的期望。他看出,它的目標是要發現每一種生理的“大腦狀態”與相應的意識狀態之間的聯繫;對這種聯繫真正的理解將是“科學的成就,在這樣的成就面前,以前所有的成就就相形見絀”。可是,他說心理學還沒有準備好實現這個目標;它的狀態就像伽利略宣布運動定律以前的物理學,拉瓦錫宣布質量守恆律以前的化學。在這門科學的伽利略和拉瓦錫出現以前,它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是解釋有意識的,心理生活的定律,可是,“這一天最終必將來臨”。
詹姆斯的話雖不是正式的評論,也沒有自命不凡的意思在裡面,不過,這些話告訴我們,我們馬上就會看到一位與馮特完全不一樣的人,難怪他們對彼此的工作都沒有什麼好話可說。詹姆斯個子矮小,身體瘦弱,藍色的眼睛,臉上有少許鬍鬚,他長得眉清目秀,還有一個有貴族氣的前額。他喜歡穿一些不那么正規的衣服,比如諾福克夾克、淺色的襯衣和寬鬆的領帶,這跟他的教授身份不怎么相符。他為人友善,風度迷人而且還喜歡外出,經常跟學生一起走過哈佛園,與他們談話非常投機,這景象讓嚴肅的教授感到害怕。作為一位講課人,他又活潑,又幽默,以至於一天上課時,一位學生打斷他的講課,請他嚴肅一些。儘管他總掛著一臉微笑,看上去有孩子氣甚至很頑皮.可是,這是一位複雜的人物:他很堅強,可有時候又很脆弱,工作勤奮,也喜交際,心情開朗,但有時也受一陣陣子憂鬱的困擾,對學生很友善,對家庭也充滿愛心,可他很容易感到厭倦,而且喜歡誇大其事,乾一些像校對之類的瑣事時喜歡挑挑剔剔的。(對此他曾寫道:“別再讓我校對了!我會原封不動地退回去,再也不跟你說話。”)儘管他有紳士風範,行為也極有教養,可他有時候也會十分惡毒,比如前面引用的他評說馮特的那些話,可是,通常他只在私人信件里說這些,而在他的公開著作里卻是謙遜有禮,客客氣氣的,哪怕是在批評別人的時候。
他行文極為流暢,很輕鬆寫意,有關私人的話也說得很多,這是他同時代其他的心理學家,特別是德國人,做夢也絕不會做到的。在一些制約著一個人的好多功能社會性自我的不同規則中,他說:“總體來說你不能撒謊,但是,當問及你與某位女士的關係時,你完全可以隨自己的意思來;面對一個同行,你必須接受挑戰,可如果是比你差的人,大可一笑了之,聊表輕蔑即可。”為了示意一個人對不喜歡的課題很難集中注意力,他舉出下面這個例子(可能就是他本人):
“人們會抓住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逃避手頭上不想幹的事情,不管這無意到手的藉口是何等的瑣屑和與己無關。比如,我認識一個人,他寧願去撥火,剔地上的污漬,清理桌面,翻報紙,翻一翻眼睛能看到的任何書,修理指甲,簡短地說就是磨磨增蹭地浪費掉一整個上午的時間,而且這一切都不是事先計畫好的—為的只是他所不喜歡的形式邏輯學,而中午時分他應該做的惟一事情就是為這門課備課。對此,您有何高見?!”
有時候,詹姆斯會用一些幽默的故事和笑話沖淡他作品裡面的嚴肅性。在描寫亥姆霍茲和馮持對一位剛剛錯誤地套用了他們的無意識參考原則的教授作何感想時,詹姆斯寫道:“很自然,(他們)對他的感覺就像故事裡那位水手對那匹馬的感覺,因為這匹馬把他的腳伸進馬鐙里了,水手說──‘如果你要穿上(往前走),我就只得脫下(下馬)了。’” 詹姆斯有時也相當敏感,富有同情心。當海倫·凱勒還是個小女孩子時,他就買了一個估計她會喜歡的小禮物送給她,而事實上她永遠沒有忘記這個禮物──一根駝鳥羽毛。
難怪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總吉他時說:“威廉·詹姆斯,那是位可敬的天才。”
威廉·詹姆斯1842年出生於紐約市,他家境富裕,可萬沒有想到他竟會成了紈褲子弟,不算花花公子也只能算個淺嘗輒止的玩家。
他祖父是蘇格蘭──愛爾蘭血統,是從愛爾蘭來到美國的,他是位精明強幹的商人,還是伊利湖運河的發起人,賺了好幾百萬美元。結果,他的兒子亨利(威廉的父親)根本就不需要去工作。亨利上了兩年的教會學校,但因為覺得這裡古板的長老會教條令人難受而輟學,可是,他還是持續對宗教及哲學問題感興趣.一輩子都是如此。33歲的時候,他遭遇到嚴重的情感危機。晚餐後,當他閒看著火堆時,突然被一陣莫名的恐懼感籠罩住了──“一種完全失去理智和可憐的恐懼,沒有任何顯然的理由”,他後來說──雖說只持續了10秒鐘,但卻讓他受到極大的打擊,在以後的兩年內持續受到反覆發作的焦慮影響。看醫生,旅行和其他一些分神的辦法都不起太大作用,可最終,他在瑞典神秘主義者依曼紐·斯維登堡的哲學裡找到了救助的辦法,因為斯維登堡本人也曾受到達種焦慮感的打擊。
恢復健康後,亨利把一部分時間用於寫作神學和社會改革方面的作品(他認為自己是“一位哲學家和真理的追求者”),一方面用於對孩子們的教育上。他對美國學校不太滿意,時不時帶家人去歐洲──威廉?詹姆斯是5個孩子中的長子──以增長見識,補充教育,再把孩子們帶回他們在紐約華盛頓廣場的家,以保持與自己文化的接觸。
結果,詹姆斯在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和德國都上過學,還接受過私人教育;他對隨家人去過的那些城市的大博物館和畫廊都很熟悉;五種語言都說得不錯;與梭羅、愛默生、格里利、霍桑、卡萊爾、丁尼生和J·S·密爾等經常造訪他家的名人見過,交談過,並聽過他們的高論;在他父親的影響下,他閱讀廣泛,有了哲學的基礎。這並不是說老亨利·詹姆斯就是位工頭和嚴守紀律的人,對於他那個時代來說,他是位極不平常的隨意者,是位可親可愛的父親,因為他允許孩子們在餐桌上隨便談論任何話題,而且,使他的朋友們萬分吃驚的是,他竟允許孩子們去劇院。可是,一位可親可愛的和藹父親可能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17歲的時候,威廉?詹姆斯希望當畫家,可是,老亨利?詹姆斯卻不同意這件事,並帶全家去歐洲呆了一年,以沖淡此事,因為他希望孩子在科學或者哲學裡面謀一份事業。只是因為威廉堅持要這樣,他才勉強讓他跟紐波特的一位畫家學畫。半年之後,威廉覺得自己缺乏這方面的天才,也許更多的是因為一種歉疚感而不是才氣的缺乏,他遵照父親的希望進入了哈佛大學,開始學習化學。
可是,繁文縟節的實驗室工作考驗了他的耐心,他很快轉向當時的熱點生理學,主要是因為穆勒、亥姆霍茲和杜布瓦·雷蒙在歐洲做出的開拓性工作使然。可不久,因為家庭經濟狀況開始轉壞,威廉意識到遲早得自己謀生,因此,他轉向了哈佛醫學院。醫學也沒有能夠喚起他的熱情,因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跟著名的哈佛博物學家路易?阿加西茲一起去了亞馬遜河,希望自然史會成為他真正喜歡的學科。結果沒有,他不喜歡收集標本。他回到了醫學院,可又受到各種疾病的折磨──腰疼、視力欠佳、消化不良,還有一陣陣的自殺衝動──所有這些或大部分都因為他對未來的擔心而加劇。為了尋找解脫辦法,他去了法國和德國,約有兩年的時間,在那裡沐浴,在亥姆霍茲和其他著名的生理學家手下學習,結果對新心理學相當熟悉。
最後,他回來了,並於27歲完成了醫學院的課程。他沒有想辦法去行醫,因為他身體不太好,可是,他花時間研究了心理學,因為對前途的擔憂而心情暗淡,再加上他有關意識的科學觀點與這個世界及其父親的神秘主義和精神追求相差甚遠,因而鬱鬱寡歡。 1870年28歲時,在經歷了一年多的鬱悶後,他突然產生了與父親極為相似的情感危機。許多年以後,他在《宗教經驗種種》,通過由一位匿名的法國人為他寫回憶錄的形式,描述了這種體驗:
“有天晚上,我在夜色中去一家成衣店買一件衣服,突然間,一陣可怕的恐懼感沒有預先的警告就襲擊了我,就像從黑暗中冒出來的一樣。這恐懼感就是對自己的存在的害怕。同時,在我腦海里出現了一個癲癇病人的形象,我以前在瘋人院裡曾看見過他,一位長著一頭黑髮的青年人,皮膚發綠、完全是個傻子,整天坐在凳子上,或者坐在牆上的架板上,雙腿抱膝坐在那裡。這形象就是我本人,我心裡在想。我害怕得發起抖來。這之後,宇宙對我的意義完全改變了。我每天早晨醒來時,胃底會有非常可怕的恐懼感,一種我以前從不知道的人生朝露感。自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體驗過。”
威廉成人後曾解釋他父親的危機,說那是對他那暴君般的父親長期壓抑住的敵對情緒總的爆發,可威廉從沒有暗示過他自己的危機應作何解釋。雅克?巴贊曾提出過一種假設:“人們完全可以合理地猜想,這是因為無法忍受的壓力所致,因為他無法反叛一位從沒有對他施過暴而只有愛的父親。”
這次攻擊使詹姆斯有好幾個月神情頹喪。在這個期間,他特別受到德國生理學家對世界的機械論看法的困擾,這就是他自己的父親一向反對的加爾文教的決定論觀點在科學上的等同物。如果機械主義論真實地反映了意識,那么,他所有的思想、欲望和意願都僅僅不過是一些自然粒子間相互的影響,都是事先決定好了的;他對判定自己的行動毫無辦法,就像精神病院裡的那個癲癇病人一樣。
最後,跟他父親一樣,他通過閱讀從這降壓抑中解脫出來──不過,他讀的不是斯維登堡的書,而是法國哲學家查爾斯?赫努葉論自由意志的一篇文章。詹姆斯在日記里這么寫道: “(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要把他的自由意志定義──‘在我興許會有別的思想時,偏偏保持住我選擇的這個思想’──改為錯覺的定義。不管怎樣,我會暫時──直到明年──認為為這不是個錯覺。我的第一個自由意志行動將會是相信自由意志。我要隨我的意志再進一步,不僅以這個意志來行動,而且還要相信它,相信我自己的真實性和創造力。”
他相信自由意志的意願果真起了作用,他開始慢慢恢復了,雖然他的身體狀況一輩子都是脆弱的,而且他還時不時地有短暫的壓抑情緒出現。他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進行了生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的廣泛閱讀.使心理健康也得到恢復。1872年,他快30歲的時候經濟上還依靠父親的支持,而且對未來也沒有什麼計畫,這時,哈佛大學的校長,也是他的鄰居──詹姆斯一家曾在劍橋生活了一段時間──查爾斯·埃利奧邀請他去哈佛教授生理學。他接受了,在以後的35年中,他一直呆在那裡。
但不是作為一位生理學教授呆在那裡的。3年後,他開始教授生理心理學課程,並開始在他與勞倫斯?黑爾的小實驗室里為學生們進行演示。他繼續雜亂地讀書,形成他自己玄妙的心理學概念,並在下個3年時間裡寫了大量文章和書評,極力鼓吹他的思想。出版人亨利·霍爾特提供給他一份契約,讓他寫一本有關這門新的科學心理學的教科書。詹姆斯簽了契約,但說了聲對不起,因為他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該書。結果他花了12年時間,於1890年完成了該書,但是,他寫作的這本書非常成功,遠遠超出了出版人原來的希望。
詹姆斯開始寫作這本書的那年,即1878年,在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里程碑。36歲時,他結了婚。儘管他相信自由意志,可是,他好像已經是某種在配偶的選擇上不是位自由的代理人。兩年之前,他父親從波士頓激進者俱樂部開會回來時宣布,他已經遇到了威廉的未婚妻,即艾麗絲·吉本斯,波士頓的一位國小教師和小有成就的鋼琴家。威廉儘管是拖著兩條腿去見她的,可是,一旦見到,樹已成船,生米搞成了熟飯。追了很長一段時間後,艾麗絲成了他忠實、堅強的妻子和好幫手,她成了5個孩子的母親,妙寫員和終身的智力伴侶。她欣賞他的天才,理解他的情感需要和氣質上的反覆無常,而且,儘管有很多時候是劍拔弩張,關係不輕鬆得很,特別是在威廉每次要進行長時間旅行之前──他有時需要分開一陣子──但是,他們是一對忠實和互敬互愛的夫妻。
一旦結婚後,詹姆斯還殘留著的一些神經和生理上的症狀就開始減輕了,儘管他的身體總不是盡善盡美的,不過,他對生活的態度卻是大為轉變了,那種熱情和能量是以前都沒有體驗過的。他最後終於成了一位經濟獨立、有自己的身份的男人,有家,有收入,有追求自己的目標的自由。兩年後,哈佛承認了他的特別興趣和才幹,讓他當上了哲學系副教授(他對心理學持有的大觀點在這個系裡更合適一些,而不是生理學系),並於1889年最終把他的稱號改變了,變成心理學教授。
詹姆斯於1875年開始教授心理學之前,美國大學裡不存在心理學教授。當時,美國大學裡教的課程中,惟一的心理學形式是顱相學和蘇格蘭心理生理學,這是聯想主義的一個分枝,主要用作天啟教的辯護。詹姆斯本人從沒有上過新心理學課程,因為沒有這樣的課程可以上,如他所嘲笑的:“我聽過的第一次心理學講座是我自己講的。”但在20年內,至少有20多所美國大學開設了心理學課程,出版了3本心理學雜誌,還成立了一個專業性的心理學學會。心理學到達花期有三個原因:許多大學的校長希望效法德國心理學機構的成功,馮特訓練出來的心理學家來到美國,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詹姆斯的影響,他通過教學,通過他的十幾篇極受歡迎的文章和他的傑作《心理學原理》,把這些影響擴散出去了。
詹姆斯把實驗心理學引進了美國。他至少是與馮持同時向學生進行實驗演示的,如果不能算更早些的話,詹姆斯和學生開始進行心理學實驗的時候,與馮特與學生一起做實驗是同時的。可笑的是,詹姆斯一方面極強調實驗的價值,一方面卻覺得它十分無聊,而且在學術上也太過局限了。他通常只花兩個小時進行實驗,他告訴一位朋友說:“我天生不喜歡實驗工作,”而且,談到萊比錫大學實驗室的工作風格時說,“一想到心理──物理學實驗和完全的銅製儀器及代數公式,我就對這種心理學恐懼已極。”
然而,他相信實驗心理學,而且讓學生進行廣泛的實驗。他們讓青蛙飛速旋轉,以探索內耳的功能;他對聾啞人也做同樣的實驗,以檢測詹姆斯的假設,即由於他們的半圓形通道已經損壞,他們對暈眩的敏感度比正常人就應該少一些(他是對的);他們在青蛙腿上進行反射實驗,在人類受試者身上進行反應—時間和神經傳遞速度的實驗;而且,他們遠遠超出馮特生理心理學的範疇,還進行了催眠和自動寫作的試驗。
儘管詹姆斯不喜歡做實驗,但當證明或者駁斥一個理論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實驗時,他還是迫使自己做一些。在他寫作《心理學原理》一書有關記憶力的一章時,他希望檢測“功能”心理學家們仍然相信的一個古代人的信仰,即記憶跟肌肉一樣,它是可以通過練習來加強的,而且,記憶任何事情因此就會不僅改善對被記憶材料的記憶力,而且會增強記憶所有材料的能力。詹姆斯懷疑這一點,便讓自己當了受試者。在8天時間內,他背誦了維克多·雨果《諷刺》一詩的158行,每行平均約花50秒的時間。然後,他開始背誦彌爾頓的《失樂園》。在38天的時間內,他每天花90分鐘時間進行背誦,直到背誦完全詩(798行)。如果練習的理論是正確的,這個長時期的努力應該能夠極大地加強他的記憶力。他又回到《諷刺》一詩,並背誦了 158行──發現每行背誦的時間比第一次多花7秒時間。練習並沒有增強他的記憶力,反而減緩了,至少是暫時的。(他讓幾位助手重複這個實驗,結果大致相同。)一項在兩千多年的時間內被廣泛接受的的心理學理論,而且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外行人相信的東西被徹底駁倒。可是,詹姆斯自己的實驗對他的心理學思想來說只是一個來源,而且是一個很不起眼的來源。他把在哲學和生理心理學領域讀到的書全部利用起來;1882—1883年在歐洲呆了半年多時間訪問各大學,參加實驗室活動,聽各種講座,與幾十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其它科學家們會談;與他們定期通信,並收集了對不正常思維和正常思維在催眠、藥物或者壓抑情形下進行的臨床研究材料和報告。
他通過內省得到了許多主要的見解和推想,這個極為不同的來源與馮特和學生所說的內省法有很大的差異。在詹姆斯看來,通過馮特內省法捕捉和分離思維過程中的一些單個元素是一定會失敗的:“正如一片雪花落在熱手上就不再是一片雪花,而只是一滴落物一樣,在我們想抓住某個正在結束的關係的感覺時,會發現我們抓到的是某種實在的、固體的東西,通常是我們發出來的最後一個單詞,如果從靜態的角度來看,而且以其功能、趨向,特別是在句子中的意義來看,經常就消失得沒有了。在這些情形之下,內名分析的辦法事實上就像是抓住某個旋轉著的東西束感受它的運動,或者試圖飛快地打開煤氣燈,以看看黑暗是個什麼樣子。” 可是,他覺得,博物學家的內省法──按照我們自己的思想和感覺實際上的樣子來觀察它們──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有關精神生活的東西。在詹姆斯來說,這是最為重要的調查方法,他把這些方法定義為“搜尋我們自己的腦海並報告在那裡的發現”。(他是在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內省。當時,他自己和其他心理學家都不知道,我們的心理活動有多大的一部分是在意識之外發生的。)
這樣的內省法需要精神集中和實踐,因為內在的狀態一個接一個挨得很近,經常還混合在一起,因而很難把被此區分開來。然而,詹姆斯說,這是可行的,他把這個比作感官司感覺。正如人們可以看到的實踐一樣,人們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命名然後給外在的物體分類而達到與探索內在現象一樣的目的。確切一些說,當時,關於這一點是否可能是有一個古典問題的。有意識的思維可以觀察外部的物體,可是,它如何觀察它自己的?是否有第二個意識來觀察第一個意識?我們如何知道這樣的第二個意識是存在著的──我們也能觀察到它嗎?如何觀察到它?詹姆斯對這些複雜問題有一個答案:內省實際上就是立即回憶;有意識的思維會向回看,並報告它剛剛體驗的事物。
他承認內省是很困難,也容易出錯。當感覺飛速地發生時,誰能保證它的精確順序呢?當感覺大同小異時,誰能保證它們之間的比較強度?如果兩者都只是在瞬間發生的,誰能說哪一個占的時間長一些?誰能把像憤怒這樣一種複雜感情中所有的成分都列舉出來?
然而他又說,某種內省式報告的有效性可以通過至少56種已經驗證的實驗方法來測試和檢驗。比如,簡單心理活動的時間長度可以通過內省法進行估計,再通過反應—時間實驗來驗證;又如,一個人可以同時記憶下來多少數字或者字母的內省報告,是可以通過通覺實驗來加以驗證的。
而且,雖然有關更為複雜和微妙的心理狀態的內省報告也許不可能通過實驗方法加以驗證,但是,詹姆斯相信,由於這些動作都是可以通過內省來觀察的,因此,任何對此直截了當的敘述都可以被認為是文字上的。在任何情況下,“內省觀察就是我們首先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依靠的辦法”。詹姆斯心理學思想的另一個來源──也可能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個人和非科學的來源:他對人類行為博物學的、感覺的和聰明的解釋,以他自己的經驗和理解為基礎。他許多的主要見解都來自“心理學分析”,這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歐內斯特·希爾加德在他權威性的《美國心理學》中所說的:
“進行‘心理學分析’就是回憶日常觀察,然後提供一個對相關經驗和行為的可行的解釋。一旦表達出來,這樣的一些解釋經常就是十分可行的,甚至於讓詳細的證明顯得毫不相關,或至少煩瑣得不值一試。莎士比亞就是這樣一位“心理學分析者”,他沒有作出任何當一個心理學家的打算。在心理學家中,詹姆斯是一位超群的心理分析者。其結果是,他鼓勵了一種全副武裝、熱心快腸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無意於一些枝節瑣事──一種堅強和重要的心理學勇敢地面對著心理學上最為令人困惑的難題。”經過12年的研究、內省、心理分析和寫作之後,詹姆斯完成了《心理學原理》,這本書對他來說一直就是一個不可忍受的負擔。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兩卷本加起來近1400頁──而且完全不適合用作教科書。可是,在兩年時間內,他又從中改編出一本簡寫的教科書來。(非簡寫版以“詹姆斯”著名,簡寫本以“吉米”著名。)《心理學原理》立即獲得了轟動效果,而且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乎60年後,哈佛大學的哲學教授拉爾夫?巴頓?佩里還經常說到它:“心理學中沒有哪一本著作曾獲得過如此熱烈的歡迎……其它的任何著作也沒有贏得過如此經久不衰的名聲。”
到1892年,當詹姆斯完成吉米時,他已經在心理學上教授和寫作了17年了,對它已經有些厭倦了。從那時起,他把創造才能轉到其它一些事情上去了:教育(他講授心理學在課堂里的套用,並於1899年出版了《與教師一席談》);不同種類的宗教體驗的實踐結果(《宗教經驗種種》於1902年出版)和哲學(《實用主義》出版於1907年,這使他成為美國著名的思想家)。 可是,他的確繼續寫作一些大眾文章,把他在《心理學原則》中提出來的思想再宣傳一番,並保持與心理學發展的步伐。1894年,他是喚起人們注意當時還不太引人注目的維也納醫生西格蒙·弗洛伊德的第一個美國人,而且在1909年,他儘管還在生病,但還是去克拉克大學看望了惟一一次到美國來的弗洛伊德,並聽到說話。
作為一位一向反抗傳統的人,詹姆斯情願探索在可接受的科學範疇之外的心理學的形式。他對唯靈論和“靈魂”現象產生了深刻的興趣,認為這些東西是非正常心理學的延伸;他還緊跟心靈研究者們的步伐;參加一些降神會;1884年還成立了美國靈魂研究協會。他曾經與一位垂死的朋友訂下契約,約好在他死後坐在他的屋外等待與它界的朋友對話;沒有什麼對話發生。詹姆斯把對這類主題所抱的開放的態度與嚴格的科學證據聯合在一起;後來,在他的生活中,他曾經總結說:“我發現自己相信在這些接連不斷的靈魂現象報告中的‘某種東西’,儘管我從未曾掌握到任何確切的證據……理論上講,我跟開始的時候相比沒有什麼進步。”自1898年起,詹姆斯因為一項個人的原因而產生了對死後世界的興趣。那年,他56歲,在阿迪龍戴克斯山區爬山時心臟勞累過度,從那以後就有了慢性心臟病。他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1907年他從哈佛退休了,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內寫了哲學方面最為重要的兩本書,1910年就去世了,享年68歲。約翰·杜威當時評論他時說:“大家一致公認,他一直是美國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如果不是因為人們對德國人和事不合情理的讚揚,我認為,他也就是他這個時代和任何國家裡最為偉大的心理學家──也許是一切時代里最為偉大的心理學家。”
著名的心理學家(二)
著名的心理學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