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威州,史為綿虒地,曾日維州,當地羌民用羌語習慣的稱謂叫“Kvoza”,漢語諧音近似“柯雜”。維州最初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時在此建綿虒縣,稱綿虒。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因由京城發往山東濰州文書誤投維州(今理縣薛城),故將維州改為威州,義“威制西羌”。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406年)時,威州治地(自薛城)遷壩州(今龍溪鄉東門口)後又遷至鳳坪坡底(今郭竹鋪鳳坪壩),宣德三年(公元1428)又遷至保子關,七年再遷威州治所至岷江東岸南溝左側古城坪(今姜維城)。自此,這裡以威州為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廢威州,以保縣(今理縣薛城)移住,故又有新保縣之稱,然而威州為地名沿襲至今。
威州原屬理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威州為理番縣新保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九月,改為威州鄉。
1951年2月,威州鄉劃屬漢川。1953年6月,汶川縣人民政府分威州鄉城關村及近郊建立威州鎮。自此,威州鄉、威州鎮分別作為獨立的行政建制並存。1992年9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民政(1992) 110號文下達,擴大威州鎮的行政區域.將原威州鄉所屬行政區全部劃歸威州鎮管轄,從此,威州鄉併入了威州鎮。
經濟
威州鎮經濟以農為主,其次為工商企副,農作物主產玉米、小麥、土豆,其次是蕎麥、油菜及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