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兜蟲

姬兜蟲

姬兜蟲,俗稱吱喳蟲,屬鞘翅目犀金龜科。食性雜,成蟲以吸食樹汁為主,食用果實較少。幼蟲食用腐殖土和朽木,是分解者,並不食用植物根系。國外分布在東南亞及南亞各國,國內分布在南方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

形態特徵

成蟲形態特徵:雌雄異型,雄蟲顯著大於雌蟲,長橢圓形。體紅棕色到黑褐色,鞘翅顏色常略淺,極光亮。頭較小,唇基短小,前緣有2齒形突起。前足脛節上側有側刺3個,中足、後足脛節外側有4個刺突。雄蟲:體長35~44mm,寬18~24mm;雄蟲頭及前胸背板各有一近三棱形強大單分叉角突,頭額角突上翹並向後彎,端部分叉口較深,發育最差個體角突小而短,與頭近垂直,並不向後彎曲;前胸背板角突端部分叉下彎,發育最差的個體僅見角突痕跡;前胸背板光亮光滑,偶有少量散分粗刻點;小盾片近等邊三角形,鞘翅臀板顯著隆突 ,小盾片及鞘翅光滑。雌蟲:體長31~34mm,體寬17~19mm。頭面粗糙無角突,僅額前有丘突1對,隱約可見,前胸背板簡單。前胸背板與鞘翅密布小刻點。其餘特徵同雄蟲。

成長

卵形態特徵

圓形,長約3mm,乳白色至污黃色。卵剛產出來的時候是橢圓形的,隨後漸漸吸收了周圍的水分後變得圓形。並且顏色也從之前剛產出來的乳白色逐漸變為黃色,最後快孵化的前2,3天左右天變得透明,可以看到裡邊的幼蟲蜷縮在卵裡邊,且氣孔較明顯。卵約2周左右就孵化。

幼蟲形態特徵

頭殼黃褐色至棕黑色,初孵或剛蛻皮幼蟲頭殼顏色較淺,黃褐色,隨著生長和齡期增加,顏色變深,3齡幼蟲頭殼為棕黑色。

1齡:頭殼黃褐色,寬約2mm,體長約4 ~7mm,寬約2~4mm。初孵時嫩乳白色,半透明,隨著生長,顏色加深,通體被淡黃褐色長毛;氣門極小,不明顯,邊緣黃褐色;第一腹節上有一淡色褐黃斑,較小而不明顯;足淡黃色,被黃褐色粗毛。

2齡:頭殼棕褐色,寬約3mm,體長約31~55mm,寬約6~14mm。白色,體較不透明,腹部隱可見食物;體側氣門明顯可見,周緣褐色,體被長黃褐色毛。第一腹節氣門上方褐斑大而明顯,淡黃褐色;足淡黃褐色。

3齡:頭殼棕黑色,寬約8mm;體長約80~121mm,寬約15~20mm。初期白色,老熟幼蟲淡黃棕色,體已完全透明;體側氣門十分明顯,周緣褐色加深,第一腹節氣門上方褐斑大而明顯,顏色加深;足黃褐色;體毛粗、硬、短,十分明顯。 蛹形態特徵:長約23~55mm,初期白色,後期通體黃棕色,雄蟲角突較明顯,羽化前顏色變深。黃白色,羽化前色變深,口器前方橫列有4個齒狀突起,雄蛹角狀突明顯。

人工飼養

人工飼養的成蟲在控制環境下可飼養3個月以上,野生個體飼養時間則較短,但一般也都能存活1個月。飼養的基本器材與鍬形蟲相同,但姬兜蟲的傷害能力較低,飼養缸中可同時飼養稍多的個體。建議採用的飼養箱以3尺缸大小,底部鋪設10㎝的腐植土,2~5枝直徑約10㎝的樹枝,部份以直立放置,其餘斜放即可,樹枝頂端離箱蓋約10㎝,以供其攀爬。底土上散置2~3塊扁平的石塊,以供放置食餌。

可餵食各種多汁的水果,但以鳳梨、哈密瓜較佳,如能使用昆蟲食用果凍更好。如飼養較多個體,在餵食時須分別放置於石塊上,以免雄蟲間彼此爭食而相鬥。飼養溫度以23~28℃之間為適當,如採用電熱式加溫片,最好將加溫片以鐵絲網覆蓋或包裹,在覆蓋腐植土以避免蟲體直接接觸,濕度的要求則較低,容忍範圍較大,但仍然以每天用噴霧器噴灑水氣較佳,底土的濕度以觸摸時能感覺濕潤即可。

個性特徵

姬兜蟲受到驚嚇或者觸摸、交配時一般會發出,吱吱的聲音,屬於正常的現象,那是鞘翅摩擦背部發出的聲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