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姥山張氏支名
對於姥山張氏來說,遷桐之前雖知源於忠文公(諱叔夜)但具體屬於何地何堂號(註:一說為百忍堂)張氏已無從考證,而遷桐之後卻是非常清晰的,以宗譜為證。據1915年《張氏宗譜》記載,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公因志圖林泉自瓦屑壩由皖江遷桐城南鄉姥[mǔ]山。遷桐十餘世百餘年(江西老譜毀於兵災)後,我九世祖澗飲公(諱乘鰲)艱難創輯新譜獨立門戶,另立植根堂,舉明公為一世祖,稱桐城南鄉姥[mǔ]山保植根堂張氏。至四修、五修時,先人已正式稱桐城南鄉姥[mǔ]山張氏,或簡稱姥[mǔ]山張氏。由此可見,我族的正式支名應稱姥[mǔ]山張氏,或植根堂姥[mǔ]山張氏。
二、姥山張氏源流
姥山張氏源於北宋名將樞密忠文公張叔夜。叔夜者,字嵇仲,永豐人,侍中張耆曾孫也。曾祖耆公,字元弼,開封人,任樞密使、檢校太師,加尚書左僕射、侍中,封徐國公,卒贈太師兼侍中,謚榮僖,子孫初徙居江南婺源,再遷信州永豐。宋治平二年 (1065年),生於永豐塔下,配呂妣,子二:伯奮、仲熊,少嗜學,喜言兵。出仕之初,以門蔭調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二縣,通判潁州,知舒、海、泰三州。宋大觀(1107 —1110)中,除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賜進士出身,遷右司員外郎。宋靖康初(1126 年),金人南下,除總管,舉兵勤王,累遷樞密院。宋靖康二年(1127年),卒於白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文,葬於鄱陽湖畔,衣冠歸葬靈鷲寺。明宏治年間(1488年—1505年),子孫由鄱陽逹於江,散居於馬當龍虎之間,而蔓延於大江之西南。
三、姥山張氏一世祖
姥山張氏一世祖即遷桐始祖曰明公。明公者,號慕白,豫章人,修職郎,忠文公張叔夜之苗裔也。生卒不詳,元配劉妣,續配趙妣,子一:升。明宏治年間(1488年—1505年),厯任二尹,流寓皖江,澤及生民,廉讓寡慾,清慎自持。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兵騷,公因志圖林泉徙居桐邑姥山之南。其地嘯傲煙霞,公推為高人故地,以人傳群,呼之曰張家沖。不十年間,掉臂長游,偕劉妣、趙妣相繼卒於懷邑,厝於市牌李家園後,歸葬浩蔭山張墩園,乾巽向有碑。子孫世居張家沖,散居於桐邑南鄉,而蔓延於大江之南北。
四、姥山張氏祠堂
姥山張氏堂號為植根堂。據五修宗譜載,吾族祠堂門閭高大,堂棟輝煌,始建於乾隆癸丑(1793年),至嘉慶(1796—1820年)初告竣;重修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迎曦公、必祥公、兆六公總理,碑載七百千有奇合之神主費將及千串,告竣後尚多錢百餘千添置祀田;三修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奐若公、森公、昞公總理,畧取捐輸共錢六百千零,並議立禁條敬之。今吾祠不幸被毀,神主無奉,何以尊祖敬宗,吾等族眾當切盼宗祠復建也。
五、姥山張氏祖墳
自遷桐以來,吾族有祖墳山數處,一名張墩園,一名茶園凸,一名葫蘆墩,一名老林,俱坐落於姥山保墓下,子孫數百餘人身居墓下以督戶事照料墳山。吾族自一世祖明公遷桐卜居一地,三代同葬一山,遂因姓得名張墩園也。昔護此山最為有功者,乃我五世祖萬鉞公(又名諱元)也,後世子孫當永不能忘也。今歷代祖墳何在,吾等當悉數查訪修繕,再時往頓首拜祭,是為尊祖敬宗也。
六、姥山張氏宗譜
姥山張氏宗譜共五次修訂,載譜序十一篇。吾族遷桐十有餘世,老譜毀於兵燹,數百年未有譜牒,其事創始於康熙中年九世祖澗飮公,再修於乾隆壬午年(1762年)九世祖曉齊公,三修於嘉慶戊寅年(1818年)十一世祖璞岩公,四修於同治丙寅年(1866年)十二世祖植卿公、十三世祖寶卿公,五修於民國四年乙卯(1915年)十三世祖鐸丞公、十五世祖春髯公。自五修迄今九十八載,其中生者死者葬者轉徙而別遷者不知凡幾,吾等當力推六修事宜也。自始修以來,存譜序十一篇,源流齊方起作序,續修溫必聯(安慶知府)、九世祖曉齊公作序,三修那清安(內閣學士)、十一世祖璞岩公作序,四修江本培、十二世祖植卿公、十三世祖寶卿公作序,五修呂調元(湖北巡按使,後任安徽省長)、十四世祖澤辛公、十五世祖春髯公作序。
七、姥山張氏派行
姥山張氏派行為萬字下編次二十字:萬志之雲永,啟世自榮昌,大德應時選,興朝必以良。自五世以來,始用萬字命名,自茲以往世系相承,今已傳至二十世(興)。目前,姥山張氏派行主要有德、應、時、選、興,各房各支分布有所差別。
八、姥山張氏房派
自明公以來,人丁益盛,植根堂下再分十房:四世通公長子萬鎰公支派為老大房,萬錦公(四世通公四子)長子志國公支派為小大房,萬錦公次子志邦公支派為小二房,萬錦公三子志隆公支派為小三房,萬錦公四子志貴公支派為小四房,萬錦公五子志祥公支派為小五房,萬錦公六子志真公支派、七子志魁公支派為小六房,四世通公五子萬*公(金+言)支派、六子萬錠公支派 、八子萬鎮公支派為老八房,四世通公九子萬鈔公支派為老九房,二世升公次子濟公支派為濟公房,具體分布於以桐樅為中心的皖江南北及浙江安吉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