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1.專著(5部)
(1)《印度文學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3月,476千字。
(2)《印度近現代文學》(合,上下二卷),崑崙出版社,2014年1月,806千字。
(3)《印度中世紀宗教文學》(合,上下二卷),崑崙出版社,2011年1月,646千字。
(4)《泰戈爾文學作品研究》(合),崑崙出版社,2003年9月,427千字。
(5)《印地語戲劇文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2月,180千字。
2.譯著(2部)
(1)《蘇爾詩海》(合譯,上中下三卷)(【印度】蘇爾達斯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1月,1100千字。 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譯著)一等獎。
(2)《印度與中國:千年文化關係》(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140千字。 獲第四屆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成果獎(譯著)一等獎。
3.辭書(1部)
《漢語印地語大辭典》(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4390千字。
4.譯審(1部)
《中印情緣》,中國出版集團中譯出版社,2017年5月,269千字。
5.編著(20餘部)
(1)《印度文化論輯》(主編,《薛克翹文集·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10月,365千字。
(2)《神魔小說與印度密教》(主編,《薛克翹文集·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年5月,388千字。
(3)《劉安武文集1-6》(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11月,1647千字。
(4)《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上下二卷),中印聯合編審委員會成員、編委、分支主編,負責“中印貿易往來”“中印外交往來”和“中印現代學術交流”三個分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9月,4000千字。
(5)《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二卷),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400千字。
(6)《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一卷),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300千字。
(7)《中國學者論泰戈爾》(上下二卷),主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2011年12月,750千字。
(8)《多維視野中的印度文學文化: 劉安武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第一編者,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2010年6月,300千字。
(9)《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2》,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0月,310千字。
(10)《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301千字。
(11)《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六輯),選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255千字。
(12)《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五輯),選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251千字。
(13)《印度文學文化論》(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220千字。
(14)《東方文學名著故事》(縮寫、翻譯《摩訶婆羅多》),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6月,124千字。
(15)《世界名詩三百首》(編委、譯者),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1086千字。
6.論文(60餘篇)
(1)“‘寶萊塢’影響遍及世界”,載《世界知識》,2017年第5期,2017年3月,第68-70頁。
(2)“中國與印度的人文交流”,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時事出版社,2015年11月,第27-65頁。
(3)“泰戈爾詩歌研究”,載《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第115-123頁。
(4)“印度兩大史詩研究”(合),載《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第34-43頁。
(5)“印度古代巫術咒語文學——《阿達婆吠陀》”,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4卷),軍事誼文出版社,2015年9月,第279-288頁。
(6)“《蘇爾詩海》之竹笛情味”,載《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第279-292頁。
(7)“印度古代祭祀散文文學芻議”,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3卷),軍事誼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209-217頁。
(8)“印度經典漢譯的歷史、現狀和展望”,載《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第78-85頁。又:“試論印度經典的漢譯”,載《東方語言文化論叢》(第32卷),軍事誼文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30-451頁。另載《認識東方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第206-223頁。
(9)“《蘇爾詩海》蘇達瑪功行詩歌譯釋”,載《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叢刊》(第1輯·2013),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3月,223-242頁。
(10)“宗教對印度文化戰略的影響”,載《南亞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1頁。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G0《文化研究》2013年第7期全文轉載,並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7期“國際關係·軍事學”欄目部分摘轉。
(11)“簡論蘇爾達斯”,載《北大南亞東南亞研究》(第一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第173-187頁。
(12)“論中印關係的分期問題”,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第5-10頁。
(13)“中印文化交往的前世今生”,載《中國報導》,2010年第4期。
(14)“外語非通用語教學改革芻議”,載《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95-101頁。
(15)“我國高校外語非通用語種複合型人才培養研究”(合),載《外語非通用語種教學與研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22-42頁。
(16)“吠陀教四大神和早期印度教的信仰基礎”,載《南亞研究》,2005年增刊,第83-87頁。
(17)“印度宗教的分期問題”,載《南亞研究》,2005年第1期,第61-65頁。
(18)“評《佛經的文學性解讀》”,載《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第129頁。
(19)“中國的印地語教學和研究”(印地語),載《印地語在國外》,(印度)尼赫魯博物院出版,新德里,2004年。
(20)“再論中世紀印度教帕克蒂運動”,載《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第57-62頁。
(21)“論泰戈爾”,載《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六緝),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98-234頁。
(22)“評《印度兩大史詩研究》”,載《東方文學:從浪漫主義到神秘主義》,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3年8月,第450-463頁。
(23)“印度印穆衝突的歷史文化因素淺析”,載《當代亞太》,2003年第8期,第15-19頁。
(24)“一論中世紀印度教帕克蒂運動”,載《南亞研究》,2003年第2期,第72-76頁。
(25)“印度教民族主義及其影響”,載《東方研究》,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1月。
(26)“印度語言文字文化”,載《東方語言文字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27)“印度宗教面面觀”,載《世界博覽》,2002年第9期,第52-55頁。
(28)“教派主義:印度的悲哀”(合),載《世界知識》,2002年第8期。
(29)“宗教民族主義與印巴核對抗”,載《東方研究》,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4月。
(30) Indian Studies in China, in Journal South Asian Studies, Sept., 2001,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eoul, South Korea.
(31)“阿謝格的社會現實劇”,載《印度文學文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44-64頁。
(32)“冷板凳上的學問”,載《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33)“伯德的戲劇創作”,載《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8年。
(34)“近代印地語戲劇家及其創作”,載《東方研究·1998》,藍天出版社,1998年4月。
(35)“近代印地語戲劇文學之父帕勒登杜”,載《東方研究·1996-1997》,藍天出版社,1998年4月。
(36)“印度的教派問題”,載《南亞研究》,1998年第2期,第51-57頁。
(37)“印度宗教與當今印度社會”,載《亞非縱橫》,1997年第2期。
(38)“印地語民間戲劇”,載《國外文學》,1997年第2期。
(39)“古代印地語戲劇文學”,載《南亞研究》,1997年第2期。
(40)“近代印地語戲劇文學的特點”,載《南亞研究》,1996年第3·4期,第82-85頁。
(41)“伯勒薩德戲劇的特點”,載《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6年。又載《印度文學集刊》(第四緝),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第289-304頁。
(42)“杜勒西達斯的理想社會”,載《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5年。
(43)“伯勒薩德的短篇小說”,載《東方研究·1994》,天地出版社,1995年9月。
(44)“印度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載《南亞研究》,1994年第4期,第72-77頁。
(45)“再評詩人泰戈爾”,載《東方研究論文集·1993》,藍天出版社,1993年10月。獲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首屆青年優秀論文獎(1995年)。
學術兼職
(1)印度國家文學院阿南德·古馬爾斯瓦米院士(Anand Coomuaraswamy Fellow)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非通用語種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秘書長
(3)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南亞語種分會會長
(4)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5)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
(6)西安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
(7)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8)西藏民族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