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鄞地得名古遠,鄞地置“縣”始於從秦始皇時代。
夏商朝時期,整個鄞地屬於“東夷之地”,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鄞地尚屬於未開發之地。
鄞地,春秋時期屬於越國,戰國中期屬於楚國。
秦滅楚國後,鄞地歸秦國所有,秦始皇25年,即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統一全國的前一年,秦政府下令在今鄞地設定了三個縣,即鄞縣、鄮縣和句章縣,屬會稽郡。鄞縣的縣境約為今鄞州區南部一帶,餘姚南部一部分,以及今奉化、寧海、象山的的全部面積,縣治設在今奉化境內的白杜。
隋朝時,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平陳,並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隋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後,句章屬吳州轄,縣治小溪鎮(今鄞江鎮)。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改吳州為越州,句章屬越州。大業三年(607)改越州為會稽郡,句章隸會稽郡。此時句章縣境極為廣闊,相當於如今寧波、舟山兩大市總和。本地屬句章縣轄下。
唐朝時,武德四年(621),句章縣升格為州,名鄞州。據《新唐書· 地理志》載:“武德八年,鄞州廢,更置鄮縣,隸越州。”即唐武德八年(625)廢句章縣改鄮縣,縣境略小於隋時的句章。開元二十六年(738),分鄮縣為慈谿、奉化、翁山(今舟山)、鄮四縣,隸屬明州,本地為鄮縣轄下。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改鄮縣為鄞縣,屬吳越國明州望海軍。
宋朝,據《宋史·寧宗紀》記載,自北宋至南宋中葉鄞縣屬明州,南宋後期屬慶元府。
元朝時改府為路,鄞縣歸屬慶元路,本地屬慶元路鄞縣轄下。
明朝時朱元璋厭惡“慶元”兩字有慶賀元朝之意,改慶元路為明州府,鄞縣隸屬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鄞縣文人單仲友向朝廷上書,說明州的“明”字與國號“明”字衝突,為避國號諱,建議改明州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朝廷準奏,改明州為寧波府,鄞縣為附郭縣。
從明初沿襲至清未變,該地屬寧波府鄞縣轄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地仍屬鄞縣轄下。
1949年5月寧波解放後,建立姜山鄉。
1949年9月,中共鄞縣縣委、鄞縣政府從福明松下漕村遷至姜山, 1951年3月遷至寧波江東。
1959年1月~1982年4月,姜山人民公社治設在現東新西街春儀弄4號。
1982年4月~1990年1月,姜山鎮治設在現南大路113號。
1990年1月~1992年5月,姜山鎮治設在原解放軍駐姜山唐家部隊營區(現改建為民宅)。
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後,姜山鎮治設在現北大東路029號(原姜山區委,區公所駐地)。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姜山鎮轄有55個行政村,1個良種場、1個漁業社和1個社區。
社區 | 姜山星城社區 |
行政村 | 獅山漁業村、山西村、上游村、蔡郎橋村、黎山後村、周韓村、翻石渡村、奉先橋村、張村廟村、甬江村、顧家村、蓉江村、上張村、井亭村、陳鑒橋村、陸家堰村、定橋村、後鄮村、景江岸村、喬里村、陳家團村、勵江岸村、張華山村、侯家村、東光村、儀門村、牆弄村、姜山頭村、夏施村、上何村、郁家村、曙光村、董家跳村、走馬塘村、茅山村、花園村、胡家墳村、楊家弄村、王伯橋村、東林寺村、茅東村、陽府興村、五龍橋村、聯榮村、姜南村、東西鄭村、和益村、新張俞村、宏洲村、新汪村、同三村、沈風水村、唐葉村、南林村、虎嘯漕村、清河橋村、張新俞村 |
地理環境
位置
姜山鎮地處寧波市鄞州區南部,東連雲龍鎮、橫溪鎮,南接寧波市奉化區,西倚奉化江,北靠首南街道。
地勢
鎮域地處浙江省東部沿海平原,是純濱海平原水網地區,平原海拔高程在1.9米至2.4米之間。整個平原地勢低平,土質較粘重。
氣候
鎮域屬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
人口
2012年姜山鎮常住人口10萬,外來人口6萬
經濟產業
產業綜述
地區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3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2億元,五年基本實現翻番,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萬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2006年的3.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8億元,五年平均增長76%。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8億元。在全區鎮鄉(街道)經濟發展競賽中的排名一直處於前列,2010年為全區第二名。2011年,姜山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2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8.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6.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1元,全區經濟競賽排名連續獲得第二位。2013年,鄞州區緊緊圍繞“五大質量提升”戰略部署,著力克服乾旱洪澇災害的影響,努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全區經濟在加快轉型中實現平穩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17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40.1億元,增長0.5%;第二產業增加值714.8億元,增長8.6%,其中工業增加值683.8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422.8億元,增長12.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三次產業比重依次為3.4%、60.7%和35.9%,三產比重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4.1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22755美元)。
農業
2012年姜山鎮現有耕地面積7.6萬畝,建成糧食功能區5.2萬畝,在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3萬畝。2011年全鎮總產值257.4億元,其中一產6.3億元,二產213.2億元,三產37.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7501元,其中農業收入占48.1%。姜山鎮歷來是國家重點商品糧鄉鎮,2011年糧食種植面積96050畝次,糧食總產44594噸,畝產464公斤;完成糧食訂單契約1101.5萬公斤。其它主要種植作物有:藺草6000畝,水生作物4300畝,蔬菜類經濟作物6280畝,畜牧年存欄量18萬頭,另有設施栽培面積7425畝,其中大棚西瓜3500畝、大棚葡萄1500畝、大棚草莓300畝,水產養殖2050畝等。
現代產業
2010年,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50億元,擁有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企業181家,其中億元企業2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2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企業工業比重達到48%,高於全區水平,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形成,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初具規模,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各類現代農業示範園不斷湧現。
社會事業
教育
2006年成為鄞州區推進教育現代化示範鎮,2010年成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鎮,課題《幸福民生教育起步——鄉鎮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研究與實踐》獲浙江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011年通過了“區學前教育示範鎮”評估。全鎮現有3所國中,7所國小,1所成人學校,15所幼稚園,在職教職員工529人,義務段和學前教育總量約占全區十分之一。
2010年全鎮有一項課題獲得省二等獎,三項課題獲市一等獎,鎮教輔室被評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寧波市重視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各校(園)積極實施“特色學校”和“品牌學校”創建工程,精心培植特色項目,建設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校園文化。鎮中心國中的體育、勞技,鎮實驗國中的體藝,鎮中心國小的書法、體育,朝陽國小的科技,茅山國小的足球、少年軍校,麗水國小的民樂,姜山幼稚園的少兒體操等特色項目均結出了豐碩成果,有四所學校為浙江省教育特色學校。
科技
2011年全鎮高新技術企業共實現產值16.62億元,實現銷售16.33億元,實現利稅1.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67%,15.23%,20.83%。我鎮申報高新技術企業4家;申報立項第一批國家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3家;申報第二批國家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3家;申報市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申報3家;申報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申報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工程技術中心3家;申報市工業領域重大科技攻關擇優委託項目2項;計畫申報市級工程中心5家;已立項市級新產品58項;已授權各類專利327件,其中發明專利7件,實用新型專利182件,外觀設計專利138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分別同比增長75%、146%,專利數量全年指標500件,完成全年指標65.4%。
衛生
鄞州區姜山中心衛生院地處鄞南重鎮—姜山,是一所綜合性農村三級醫院,是寧波市第一家被評為省級“中心集鎮示範衛生院”的單位。
社區衛生服務2009年11月18日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會、社區健康管理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姜山中心衛生院舉行,是農村社區健康管理實驗基地。2009年5月21日 題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及管理模式研究”課研項目省廳立項(A類),是省內鄉鎮級唯一一家獲得省級課題的單位。全鎮社區衛生服務站已改建、新建完成,共有社區衛生服務站37家。
社會保障
全鎮常住人口82000人,有各類低保對象638戶1003人,其中城鎮低保84戶137人,農村低保553戶866人;有殘疾人2500餘人;因大病醫藥費在10萬以上有12戶,5萬至10萬有45戶,5萬以後有152戶;困難戶臨時救濟每季度有200餘人,每季度發放金額6萬餘元。
姜山鎮的慈善事業“慈善一日捐”活動建立企業留本冠名基金3700萬元,建立鎮級扶貧基金800萬元。
交通
姜山鎮設有同三、繞城高速兩個道口,東與雲龍鎮、橫溪鎮毗鄰,南、西分別與奉化市西塢街道、江口街道交界,西北與石碶街道隔江相望,北與首南街道、下應街道接壤。西邊東江(鄞奉江)自南往北擦境而過,經茅山、朝陽至南三江口匯入奉化江。奉化江自西北擦境而過,經朝陽折向東北匯入甬江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
名優特產
葡萄,20世紀90年代後,鎮域開始發展葡萄生產,品種以“紅富士”、“巨峰”為主。進入21世紀後,葡萄避雨栽培面積發展較快,主栽品種有“甬優1號”、“無核白雞心”等。2008年全鎮葡萄種植面積59公頃,其中避雨栽培48公頃;面積較大村有黎山後27公頃,姜南9公頃,陽府興7公頃,董家跳4公頃,茅東3公頃。
草莓,2000年後,鎮域種植面積擴大,均以大棚栽培方式種植,採收期從12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2003年面積37公頃,畝產1500千克左右,主栽品種為“豐香”。2 004年引入“紅頰”草莓,該品種具有品質好、果形大、口味佳的特點,但易感炭疽病,育苗難度大,發展緩慢。草莓種植雖每畝效益較高,但栽培化工大,用工成本高,近幾年面積略減。2008年種植面積16公頃),主要種植村有黎山後7公頃,周韓4公頃,陸家堰2公頃,花園1公頃。
文化氣息
姜山系江南水鄉,平疇廣袤,村落密布,碧水繞村。人傑地靈,人才薈萃,文臣武將,代有輩出。民眾敦樸,勤耕讀,善德行,重詩禮。選錄先輩人物若干,供後人緬懷、 學習。
人文氣息
姜山烈士英名錄
黃一亭(1948年11月,淮海) 黃如惠(1953年6月,玉環) 黃家忠(1954年 12月,洞頭)
黃忠芳(1954年12月,洞頭)張章華(1952年12月,玉環) 楊金芳(1953年6月,玉環)
程金芳(1954年12月,洞頭) 秦慎之(1944年4月,鄞縣)秦根慶(1953年10月,朝鮮)
陳冠雄(1952年7月,奉化) 陳福康(1952年10月,玉環)何阿定(1953年,金山)
楊孝華(1952年10月,玉環) 洪友銘(1952年10月,玉環) 董忠耀(1952年10月,玉環)
董大荒(1952年10月,玉環) 陳忠德(1952年10月,玉環) 楊祥弟 (1963年9月,青田)
周國芳(1952年10月,玉環)錢昌明(1964年9月,舟山) 孫岳生(1952年10月,玉環)
名村氣息
中國進士第一村——走馬塘
走馬塘村始建於北宋端拱年間,根據《四明走馬塘陳氏五房譜》載,先人陳軒從姑蘇長洲遷此歇腳居住,遂為鄞縣人氏,歷經宋元明清和民國,子孫繁衍,族漸擴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走馬塘碧水環繞,中嵌名池,環境幽雅,風俗醇美
古文化氣息
董家跳遺址:1984年3月22日,董家跳村西岸高地發現距今65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屬河姆渡文化的組成部分),面積約400平方米。暴露的河岸斷面顯示:上層地表厚度20厘米,為農耕土;第二層厚60厘米,屬亞粘土;第三層厚23厘米,為灰黑色粘土;第四層54厘米,灰色粘土。出土器物陶器有釜、罐、豆把、盆、器蓋、鼎足等,為夾沙陶和灰質黑陶。石器較少,僅斧、石奔幾件,還發現一些牛、豬等獸骨及酸棗等果核。
大橋頭山遺存 1983年大橋頭村東發現新石器時期石斧、石石族 、石鑿5件。
景區景點
走馬塘
走馬塘有“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有江山之勝,水陸之饒”之美譽,歷朝歷代,這裡出過76位進士,被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
走馬塘獨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條河流環抱,有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等於河上,聯繫各水系。東鄰漕、邵家漕、蟹肚臍、後王漕、徐家漕散落其間,還有十餘個大小參差、形態各異的小池掘於村中。走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備的河網防務系統,能使村民最大程度地抵禦旱澇和火魔的侵襲。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向全球推廣的首屆“發現中國·魅力小城”在評選出的首批18箇中國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馬塘村獲稱中國"魅力小城"。
范欽墓
范欽墓建在茅山上,坐北向南偏西,民稱五台墳。昔日,墓汞高聳,松柏掩映,翠竹欲滴。從茅山旁的墓道入口,中軸線上分置五個平台,進次升高,每個平台高差1.5米,墓室就在第五平台上。每級平台兩側,仁立石獸、石翁仲和石凳、石扶欄。兩兩相對,莊嚴肅穆。氣勢雄偉的墓道,在鄂甫平原上可謂首屈一指。
經過半年修葺,范欽墓基本復原。如今,古墓借山川靈秀,融古脈神奇,巍然屹立。
董肖東董槐安烈士墓
肖東烈士墓位於鄞州區姜山鎮茅山初級中學右側的白虎山上。烈士墓整體坐西朝東,中有紅字墓碑一通,墓碑兩側是原鄞縣人民政府於1989年所立的烈士紀念碑,墓周翠竹掩映,松柏環繞,環境靜穆。
為了紀念肖東烈士,她生前工作過的鳳亭鄉改名為“肖東鄉”。建國初,烈士家鄉人民將烈士遺體由余姚游源岙村遷到茅山北麓,與烈士胞弟董槐安烈士遺體安葬在一起。1989年又由茅山北麓遷此安葬。
茅山師範讀書會
茅山師範讀書會舊址是抗日進步組織鄞縣鄉村師範讀書會的主要活動場所。舊址的主體建築由兩幢七開間西式二層樓房構成,坐北朝南,青磚混凝土結構,樓前各有做工講究的橢圓形水池座,使得整體建築顯得格外氣派大方。
茅山鄞縣鄉村師範學校舊址位於鄞州區姜山鎮茅山初級中學內,這裡背靠茅山西依奉化江,左右青龍白虎兩山護持,形成山環水抱之勢。在茅山師範讀書會舊址西南約二百米處有肖東烈士墓,西側約二百米為范欽墓,東距姜山鎮政府約六公里,前傍明州工業區主幹道。茅山鄞縣鄉村師範學校在漫長的辦學過程中幾經更名改制,但作為茅山師範讀書會舊址的兩幢主教學樓,面貌依舊,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