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史記》是由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作品賞析
原文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好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羆,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大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麥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人稱西怕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大公之謀計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揖,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師還,與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群公奉明水,衛康叔封布采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矩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譯文
太公望呂尚,是東海邊上人。他的祖先曾經當過掌管四方部落的長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立過許多功勞。虞舜、夏禹的時候被封在呂,或者是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或者被封給旁支子孫,或者成了平民,呂
尚就是他們的後代。本來姓姜,因隨用封邑作姓氏,因此叫呂尚。
呂尚大概曾經很貧窮困苦,年紀老了,利用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姬昌。姬昌準備出去打獵,事先占卜吉凶,卜辭上說:“這次出獵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羆;所得到的將是成就霸業的輔佐良才。”周西伯姬昌於是去打獵,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了姜太公,同姜太公交談之後大為高興,說:“自從我的先代君主大公說:‘一定會有聖賢之士來到周國,周國將依靠他得以興盛起來。’說的就是先生你這個人吧?我太公盼望先生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呂尚為“太公望”,姬昌用車載著他一起回去,拜他為師。
也有人說。姜太公博學多聞,曾經在商紂手下做過官,商紂暴虐無道,姜太公就離他而去。周遊列國勸說諸侯,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最後才前往西部投奔周西伯姬昌。還有人說,呂尚是一位平民百姓,隱居在東海邊上。周西伯姬昌被商紂王拘禁在羑里,姬昌手下散宜生、閎夭兩人平素了解呂尚的才能,於是前往聘請呂尚出山輔佐姬昌。呂尚也說:“我聽說西伯賢明,又能善待有才能的人,我何不投奔到他那兒去呢。”呂尚、散宜生、閎夭三人替西伯尋找美女和奇珍寶物,獻給商紂王,用來贖回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紂王釋放出來,返回自己的國家。上述各種說法在言及呂尚得以臣事周國時雖然各不相同,但在說到他後來成為周文王、武王的老師這一關鍵問題時卻是一致的。
周西伯姬昌從里脫身回來之後,便同呂尚暗中謀劃施行德政以推翻商朝政權,這些事大都是用兵的權謀和奇妙的計策。所以後世談論用兵以及周朝所使用的秘計權木都尊崇太公為鼻祖。周西伯為政公正持平,等到他裁決了虞、芮兩國的爭端之後,詩人稱道西伯姬昌是秉承了上天的旨意而叫做文王。後來周討伐崇國、須密、大夷等諸侯國,大規模修建都城豐邑。當時天下有三分之二都歸附了周國,其中多是出於太公的謀劃。
文王去世後,武王即位。九年之後,武王想繼承文王未竟的大業,向東征討商紂,以觀察試探各諸侯國是否聽從號令。軍隊出發時,師尚父姜太公左手持著黃金為飾的大斧,右手握著白氂牛尾為飾的軍旗舉行誓師大會,他說:“蒼兕啊蒼兕,集合你們的部隊,交給你們船隻,遲到的將要處斬!”於是軍隊前進到盟津。事先沒有約定而到會的諸侯共有八百。諸侯們都說:“可以討伐商紂了。”武王說:“征討的時機還沒成熟,不能討伐。”又帶領軍隊返回,並與太公一道寫了這篇《太誓》。
過了兩年,紂王殺死王子比千,囚禁箕子。武王準備征討紂王,用龜甲占卜吉凶,卜辭不吉利,風雨突然降臨。大臣們都十分害怕,只有太公堅決勸說武王伐紂,武王於是率兵出征。十一年正月甲子日這一天,在牧野舉行誓師大會,討伐商紂。紂王的軍隊大敗。紂王回頭逃跑,登上鹿台。武王的軍隊於是追上來殺死商紂。第二天,武王立於神壇前,大臣們手捧淨水,衛康叔封鋪彩席,師尚父牽著致祭的牲畜,史佚誦讀祭告天地的文書,向天神報告聲討商紂的罪行。武王又散發鹿台之中的金錢,發放矩橋糧倉中的糧食,用來救濟貧窮百姓。修整比於的墳墓,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箕子,遷移象徵最高統治權的九隻寶鼎,修明周王朝的政治;與天下人民一道除舊布新。
在這些事情中,師尚父所出的謀略貢獻最多。
這時武王己消滅商朝而稱王天下,便將師尚父封在齊國的營丘。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時,在路上住宿,行程遲緩。旅舍的主人說:“我聽說時機難以得到而容易失去。客人睡得很安穩,大概不是去封國就職的吧。”
太公到了封國之後,修明政治,順應當地的風俗習慣,簡化禮節,溝通商業和手工業,發展漁業和鹽業生產,因此各地民眾多來歸附齊國,齊國成為當時的二個大國。到周成王年少即位時,管叔和蔡叔乘機發動叛亂,淮夷也反叛周朝。周成王於是派召康公授權太公說:“東邊到海濱,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面到無棣。所有五等諸侯,九州長官,只要不服從周王命令,你都可以討伐他們。”齊國從此得到征伐大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