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作培,男,中共黨員,經濟學教授,南通市政協七、八、九屆常委。1947年11月22日出生於江蘇南通,1966年南通中學畢業,1968年回鄉勞動,1977年考入東南大學馬列主義師資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2年2月至今,一直在中共南通市委黨校(南通市行政學院)工作,長期從事理論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工作,歷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校長。1988年破格晉升經濟學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經濟學教授。1987年被江蘇省政府授予“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2年被評為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1999年、2002年、2006三度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中文名: | 姜作培 |
國 籍: | 中國 |
出生地: | 江蘇南通 |
出生日期: | 1947年11月22日 |
逝世時間: | 2011年4月30日 |
畢業院校: | 東南大學 |
主要成就: | 省部級1-3等獎11項 |
職 業: | 經濟學教授 |
姜作培(1947年11月22日-2011年4月30日),中國江蘇通州人,經濟學家。曾任中共南通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校長1988年破格晉升經濟學副教授,1992年破格晉升經濟學教授。1987年被江蘇省政府授予“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2年被評為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1999年、2002年、2006三度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主要作品:姜作培撰寫、主編著作14部;在《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軟科學》、《中國經濟問題》、《中國農村經濟》、《中國工業經濟》、北京大學《經濟科學》、人民大學《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央黨校學報》、《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等省級以上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7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轉載和複印;主持完成省“八五”、“九五”、“十五”規劃課題,省“333人才工程” 培養課題以及省“三個代表”研究會課題等重點課題8項;成果榮獲省部級1-3等獎11項,其他各種獎勵幾十項……1998年華師大兩位教授在《經濟學家》雜誌發表文章,對1978—1997年經濟學成果進行統計分析,排出了100位高產經濟學家的名單,姜作培排名第12位。全國著名經濟學家沈立人在北京看到該雜誌後連夜打電話給老薑,表示祝賀。一個市級黨校的老師,學問做到如此程度,一時成為學界美談。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黨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陣地。作為黨校教師,圍繞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科學的理論研究,這是黨校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貴的是,姜作培從大學畢業分配到南通市委黨校工作以來,在黨校這塊陣地上奮力拚搏、默默耕耘,取得了學術研究累累成果,成為在江蘇乃至國內都具有一定影響的經濟學家。
姜作培老家住通州市三餘鎮忠義村。1963年考取南通中學。不幸的是,風華正茂的他剛剛讀完高中,卻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白白浪費了兩年時間。1968年又回家鄉務農。到1978年上大學為止,整整在農村生活了十年時間。乾農活、寫報導、搞創作,借在縣辦公室做秘書工作。這十年,讓他一輩子銘記在心。有失也有得。失去的是在青春年華便中斷了學業,得到的是對社會的了解,政治上的成熟以及文字功底的長進。1978年上東南大學讀書時,姜作培已到而立之年,並結婚生子。在這所著名的大學裡,他學到了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接觸到了從未接觸過的一些著名教授。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又恢復了高中時代的勤奮壯志,孜孜不倦、一點一滴增長新知識,吸收新營養。每逢和姜作培談起他的大學生活,他總是繪聲繪色給我們描述當年苦讀《資本論》的情景,筆記本記了8大本,作業題做了幾十萬字。不能不說,姜作培今天的研究成就,得益於十年農村實踐和大學四年打下的堅實理論基礎。
1983年初,也即姜作培分到黨校工作的第二年,一篇逾萬字的經濟學論文《論時間節約規律和提高經濟效益》,發表在山西社科院主辦的《經濟問題》雜誌上。把馬克思提出的時間節約規律與提高經濟效益聯繫起來考察,論述時間規律是提高經濟效益的理論根據,提出生產過程時間的節約意味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的減少,提出經濟效益必須遵循時間節約規律的內在要求,全方位、多環節的節約時間。這篇論文提出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深度,引起學術界的關注,直到今天仍可看出其中的的新意。姜作培自稱其為得意之作,當年就被該刊評為優秀論文。在黨校這個研究陣地上,姜作培一炮打響,從此樂此不疲,一發不可收拾。出於學術研究的敏銳性、對現實問題的洞察力,他抓住改革開放中一個個重大問題,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系列研究。翻開姜作培的學術研究檔案,我們看到,這些年來他對政府巨觀調控、企業改革、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失業下崗工人再就業、城鄉統籌、三農問題,都有系列成果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增長方式轉變是我國十一五期間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此問題的研究,他出版過個人專著《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政策研究》,發表過10多篇論文,其中被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複印的就有5篇。在國內研究增長方式轉變的學者中,其成果令人刮目相看。去年下半年以來,他懷著對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投身於新農村建設研究,已在《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內部參閱》、《求是》雜誌《紅旗文稿》、《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上海《毛澤東與鄧小平思想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7、8篇論文。其中《著力構建新農村建設長效機制》一文,被今年人民日報專供省部級領導參閱的《情況彙編》1-2期分上、下兩部分連續刊用,成果影響大。人民日報總編室主辦的《內部參閱》3年來已發表他8篇論文。編輯說,姜作培教授的來稿總象是及時雨,我們急需什麼稿子,他就能寄來什麼稿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科研實踐中,姜作培已具備了一個主流經濟學家特有的研究素養。大家對他的評價是,選題準、點子多、問題新、概括能力強。這樣的稿子質量就很高。姜作培牽頭撰寫的《再就業的理性審視》、《知識經濟與沿海經濟》、《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等幾部著作,傾注了姜作培不少心血,先後獲省部級1-2等獎和江蘇省“五個一工程”入選圖書獎。以《中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例,此書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對新一輪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宏偉背景,調整的目標、特點等作出有深度的闡述,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各個層面的調整提出有針對性的構想,對結構調整所需環境條件以及相關問題進行多側面的探討。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江海學刊、學習時報等10多家報刊發表書評,對此書作了充分肯定。理論界反映,這本書對理論工作者大有裨益,對實際工作者大有啟發,對廣大農民有切實指導意義。在全國黨校系統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榮獲一等獎,是全國400多所地市級黨校中唯一的一等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江蘇經濟理論界,在全國黨校系統一提起南通黨校,許多人都知道南通黨校有個姜作培教授。小地方也能出名教授,這對那些認為小地方乾不出啥名堂、小地方難有作為的人來說,無疑是個有益的啟示。
三尺講台 授業解惑
科研僅僅是姜作培工作的一部分,教學才是他的第一任務和第一責任。黨校是培訓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的學校。面對當今時代具有大專、大學甚至是研究生學歷的,來自改革開放第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各級領導幹部,要開好一個講座,講好一個專題,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沒有對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的準確理解,沒有對幹部教育規律的熟練駕馭,在黨校講台上是立不住腳、難有作為的。
三尺講台其實是姜作培最心儀的地方,也是老薑把它當作最能鍛鍊提高自己的地方。為了能站穩講台、占領講台,老薑從在黨校上第一課開始,他在講台上下的功夫、花的氣力絕不亞於科研。在論壇上,他大有作為,學術成果纍纍;在講台上,他同樣得心應手,教學成績卓著。早在1987年,他就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師稱號。如今,他已年近花甲,卻仍然以旺盛的精力活躍在黨校的講台上,備受各種班次學員歡迎。
有人說,聽姜教授講課是一種享受。這種評價並不過分。老薑講理論富有說服力、感染力;講黨的文獻有針對性、鮮活性;講現狀有歷史感、真實感,並能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中作出價值判斷。他善於把哲理融匯於豐富的歷史事實和活生生的現實之中,引人入勝、饒有興味、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老薑講課的最大特色,也是深受學員歡迎的最重要的因素。
作為市委宣傳部聘請的形勢報告員,老薑不僅在校內講台上,而且在市縣黨政機關的報告台上,在企事業單位,在鄉鎮街村里,到處都有他宣講黨的理論、黨的文獻、黨的方針政策的身影和足跡。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等等,這些黨員幹部、廣大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老薑總能在第一時間裡自主創新大家宣講,為大家釋疑解惑。對他講的課,從大學校長到農民黨員,均予以充分好評。去年10月,他為南通大學的領導講黨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校長們聽得饒有興趣,主持學習的通大王德明書記在結束時說:我們大學的政治理論課教師,就應該像姜教授這樣講課。南通農場的黨員冬訓課,每年必請老薑,許多農民黨員說,姜教授的課聽得進,入耳。今年5月25日下午,市老年科協請老薑去講新農村建設問題。中午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可100多位離退休科技人員,冒著大雨準時趕到環保局禮堂聽老薑的課。他們說,姜教授的課我們就是愛聽。去年中央電視台播放我市十百千形勢教育工程的報導,作為我市形勢教育優秀報告員,老薑的形象、事跡出現在節目中。
功力在講台上,功夫在講台外。老薑在講台上取得的成績,並非一日之功。除了對黨的幹部教育事業高度責任感外,主要得益於他勤奮學習、善於學習打下的堅實的理論功底。筆者多次聽到老薑這樣說,黨校教師要用理論武裝人的頭腦,首先要武裝自己的頭腦。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天1小時左右的讀報這是他的必修課。黨校圖書館借閱資料最多的,跑圖書館最勤的要數老薑,到省委、中央黨校開會出差,晚上泡在人家圖書館不願走的也是老薑。看看他家的書房,辦公桌上、沙發上、地板上,還有衛生間裡,到處堆的是書報雜誌。在知識的海洋里,老薑幾十年如一日,勤於更新知識,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真理。正是這種治學風格,使他在三尺講台上,在為廣大幹群傳馬克思主義之道、解改革開放之惑的講壇上大有作為。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面對姜作培,一副敦厚而溫文爾雅的笑容,帶幾分鄉音質樸不掩執著的語言,與他交談如沐春風,就是年青人都願意喊他一聲老薑。多年在姜作培教授身邊工作和學習,筆者最喜歡聽他的即席發言,條分縷析、絲絲入扣。在教學、科研工作之外,老薑曾長期擔任黨校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的副校長。從事管理與對待教學、科研一樣投入、一樣嚴謹,尤其注重黨校隊伍建設。作為一所不起眼的市級黨校,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出了10名正教授,有的現已成了江蘇省學術界的名人,就連離退休的老同志中,也有4位被評為教授。人才的湧現,與姜作培教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深有感觸地說,自己所最難忘的是黨校濃厚的科研學術氛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得益於黨校長期重視教學科研工作所形成的機制、體制帶來的壓力和動力。在姜作培與學校校委會努力下,南通市委黨校科研成績在全國市級黨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國黨校系統兩度評比中,都是以全國400多所地市級黨校中總分第一,榮獲優秀科研組織獎,受到中央黨校通報表彰。
抓好教研骨幹隊伍建設,培養年青人,這是老姜多年關注的大事。在他參與組織領導下,學校瞄準建設一流黨校的目標,把人才立校、人才興校、人才強校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實施,形成了良好的教研人才培養機制。師徒結對、以老帶新;調配中青年教師參與重點學科建設;組織各類教學觀摩、青年教師教學比武等等,激勵中青年教師教學上水平,科研出精品。1998年起,姜作培親自帶一位小陳老師為徒弟。帶徒開始,老薑就對徒弟的專業方向、發展目標做好了規劃。此後在學術研究的選題、構思、資料分析整理、研究方法等各個環節精緻指導;在教學上,從審閱教案、確定教法、提示課堂教學注意點,無不細緻以求。有一次小陳參加班裡的外出考察,老薑特意叮嚀,注意身體、注意安全,師徒之誼儼然已近長幼之情。在老薑的關心下,小陳老師很快在教學、科研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長為黨校最年輕的教研室負責人。最近,校委又給他一個任務,把一名剛從學校畢業分配到黨校工作的研究生當老薑徒弟。許多項目研究,老薑的課題組裡總是儘可能帶上年輕人。從去年年底開始,老薑正帶著幾個教師撰寫一部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書稿。搞研究的人都知道。要想高質量地完成一部集體撰寫的書稿,當主編是很累的,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去統稿。正如他自己說,還不如自己寫省力、省時。尤其帶著年青人搞科研,由於年青教研人員在理論深度上的欠缺、個性上的惰性與依賴,這些都給老薑帶來了額外的工作量。但老薑還是不厭其煩,抓住一些重大課題,一次又一次地組織黨校年青教研人員集體攻關,目的是為了帶出一支隊伍,使黨校教學科研後繼有人。
位居二線 身在前線
2005年初,老薑到齡離開副校長崗位退居二線。作為黨校雙肩挑幹部,在領導崗位辛苦了、奮鬥了這么多年,許多同事、同學,許多親朋好友,都觀老薑該歇歇了,該放鬆放鬆了。老薑也曾想作一點調整,實現他三個心愿:學學開車、玩玩電腦、看看小說。但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去年7月,他和幾個同事一起報名學汽車駕駛,結果練了5個早晨,沒一點長進。原來他的心思不在車上。他承擔的“南通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課題已到了結項的關鍵時刻,讓他無法移情別戀。乾脆,學費作貢獻,駕駛不學了,老薑又一頭扎進了他的工作室。至今他的三個心愿一個也未如願。
退居二線,擺脫了行政領導事務的他,在黨校的講台上、論壇上幹得更多、更歡了。他認為,行政領導工作有起點、有終點,科研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有人對老薑作了這樣一個評價:行政退二線,教學科研上前線。這話一點不假。筆者翻閱老薑去年一年的工作量,位居全校第一,校委給了他拔尖檔次的獎勵。校內完成的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是一般教師的數倍,甚至幾十倍。一年撰寫並發表了長篇學術論文10多篇,完成項目課題2項,參加市、省學術討論、諮詢活動20多次,學校外各單位作各種講座近百場。再加上作為省委宣傳部重點文章寫作宣傳班子成員所完成的任務,一年完成這么多的教學、科研工作量,這要付出多大的辛勞啊!他夫人看到他退居二線還是那樣沒日沒夜、沒節沒假的看啊、寫啊,多少次心疼地說:你不要命了!今年以來,他仍在緊張地工作著、忙碌著,從年初開始,他便查資料、搞調研,組織教師一次又一次開討論會,全身心地展開了對新農村建設的系統研究。今年五一長假,許多親朋好友紛紛邀他聚一聚、玩一玩,老薑卻帶著夫人倪老師不辭而別,離開喧囂的城市,回到老家三餘鎮鄉下。在村里走家串戶搞了一天調研,其餘六天關門閉戶,埋頭於新農村書稿的寫作。五一長假一結束,他又受黨校校委會委託,擔任了鄉鎮領導幹部新農村建設專題研討班的教學管理小組組長,精心思考著、謀劃著名研討班的一個個研討專題,一項項研討活動……可以預見,今年,在他退居二線後第二年,又將是姜作培教授辛勤的一年、收穫的一年。
其實老薑一生在進退之間還有許多故事。大學畢業的時候,他作為班上黨支部書記,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東南大學迫切要他留校工作。但是老薑很實在,思考再三,還是選擇回南通工作。他的幾個留在南京工作的同學,現在居高位者、學術成果顯著者不少。老薑以他們為榜樣,激勵自己,鞭策自己。上世紀90年代,省社科院、南京一些高校邀請其加盟,母校領導又多次派人請其回校工作,老薑婉謝之。他動情地說,我已離不開生我養我的南通,離不開為我進步和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南通黨校。
業廣惟勤 持之以恆
從一個普通農家的孩子,成長為知名度、美譽度較高的經濟學家,我們問老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老薑坦言:天分平平,僅靠勤奮和持之以恆而已。這話既樸素又直爽,但卻耐人尋味……
說到勤奮,老薑的確是當得起,在黨校上上下下是公認的。黨校校長、市委王德忠副書記曾這樣評價姜作培教授,他象一頭老黃牛,在黨校這塊土地上,埋頭苦幹,勤奮耕耘。王書記希望黨校人要學習姜作培教授的老黃牛精神。王書記的這個比喻十分貼切,說的也很客觀。在擔任原副校長工作之餘,能出數量如此之多、質量如此之高的學術成果,可以想像姜作培教授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什麼地方。NTTV曾有一檔介紹南通人夜生活的節目,老薑雪案螢窗夜秉燭的鏡頭也成為南通人典型的精神風貌之一。對老薑來說,幾乎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在南通,老薑的朋友多、學生多,凡酒席宴請,他能推則推,能躲則躲,因為他不願把時間耗費在酒席台上。老薑好文藝。可是多年來老薑想看卻不敢看小說,想看電視劇卻不敢看電視劇,因為一看就放不下了。前幾年中央台播《大雪無痕》、《大宅門》,老薑看了幾集,被牢牢吸引住了。老薑想,看完可要花多少時間啊,他趕緊叫夫人到書店買來小說,一個晚上就瀏覽完了。2003年8月,他跟省委黨校代表團去歐洲考察,當時他正在撰寫《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一書。為了能在年底拿出書稿,在訪問歐洲八國的20多天裡,他在長途旅行車上冥思苦想,在晚上挑燈熬夜,筆走稿箋。功夫不負有心人,出國期間,他圓滿完成了兩章書稿的寫作。老薑處處省時,就連評職稱都是如此,他兩度破格晉升,別人花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的教授夢,他十年就完成了……
姜作培的勤奮,緣於生活的磨練和對事業的忠誠與不懈追求。他出生在貧苦家庭,父親是1942年入黨的老同志,母親是勤勞樸實的農民,從童年時期始,他就受到家庭嚴格教育和艱苦環境的鍛鍊。他兄妹9個,僅靠父親不高的工資和母親種田收入維持生計,條件可想而知。也正是環境磨鍊了老薑肯吃苦、不怕累,願意多做事、做好事的性格。他的那種老黃牛精神,讓現代人感覺到既陌生又熟悉;他的那種對待名利保持平靜,對待事業超越平庸的個性情懷,我們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聽老薑聊起他青年時代的文學夢,聊起他對事業、對生活甚至是對文學創作的那份執著時,我們突然感到原來這是一代人的情結。他們這一代人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老三屆”,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是他們的精神追求,紮實刻苦、勤奮堅忍,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是他們性格寫照,他們的拼搏精神不僅創造了國家事業發展的諸多輝煌,也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逝世時間
於2011年4月26日突發心肌梗塞住院,後引發腦梗死,經搶救無效於2011年4月30日上午8時30分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