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吳門橋街道

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建立於1984年初,因蘇州城裡最高的石拱古橋吳門橋而得名。 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吳門橋地區的工業已發展到了相當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商業、交通、餐飲、金融等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大批新建住宅小區的建成,給吳門橋街道的區域格局和經濟結構帶來了較大變化,各項社會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基本信息

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建立於1984年初,因蘇州城裡最高的石拱古橋吳門橋而得名。吳門橋街道轄區東起南園南路和迎春路,西至桐涇南路、福星路,北以外城河及巴里河為界,南到蘇苑街以南與吳中區相連,東西長,南北窄,呈狹長形,面積4.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0萬,下設1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是一個老新村與新建住宅小區相交融,歷史文脈和新城市景觀亮點相輝映,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各種城市元素豐富活躍的城市區域
位於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古城區南部的吳門橋地區曾經有過一段辛酸的歷史,區域內的青�地(即今南環新村一帶)在甲午戰爭後,曾先後淪為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在第一絲廠內,至今仍保持著原日本領事館的建築。日本侵華期間,駐蘇日軍的“海軍司令部”就設在盤門路上。這塊土地上也曾書寫過蘇州的驕傲:早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這裡就誕生了頗具規模的工業企業――蘇經絲廠和蘇綸紗廠,成為近代蘇州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吳門橋地區的工業已發展到了相當規模。解放後,吳門橋地區的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門類也更加齊全,並逐步形成了一個工業產業群。改革開放以來,商業、交通、餐飲、金融等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大批新建住宅小區的建成,給吳門橋街道的區域格局和經濟結構帶來了較大變化,各項社會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南門路改造、南環高架路建設、新汽車南站及許多商貿建築、住宅樓的落成,使吳門橋地區展現出了靚麗的新姿。
多年來, 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街道黨工委緊緊圍繞“文化立區、經濟強區、和諧滄浪、幸福社區”的發展思路,牢牢扣住“重民生、謀幸福、建和諧”的工作重點,發揚“團結、誠信、務實、爭先、創優”的“吳門精神”,切實履行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平安社區的責任和義務,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安居環境,區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社區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成為多門類產業和民營經濟成長的一方沃土,居民民眾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吳門橋街道先後獲得了全國“社區教育示範街道”、江蘇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江蘇省“紅旗基層黨校”、蘇州市“文明單位”等榮譽,並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