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孰畫派

畫派簡介

姑孰畫派明末清初遷居當塗的大畫家蕭雲從(字尺木),傑作浩瀚。其《離騷圖》、《太平山水圖》等,是其人物畫和山水畫的代表作,在國內獨樹一幟,影響及於日本。學其畫者居多,形成“姑孰畫派”,蕭為始祖。清嘉慶年間,長居當塗的翰林學士黃鉞位居太子少保,與畫結緣,深得蕭雲從遺韻,著有《畫又錄》、《畫品》行世。民國年間,縣內喜作國畫得者不乏其人,雖不見經傳,亦頗有佳作,如張翰如得花卉,楊伯勛得雁,張葉齋得竹,均受賞識。

畫派發展

1949年後,國畫藝術得到了繼承與發展。1958年縣文聯成立,調進兩名國畫作者專門從事國畫創作。1964年~1980年,舉辦8期國畫創作學習班,培訓作者30餘人。建國10周年、30周年、35周年、40周年,都舉辦以國畫為主得書畫作品展覽,促進國畫創作。朱月湖、遲明、朱白亭被縣畫界尊稱為“三老”,他們的山水、魚、花鳥,多有上乘之作,省內外報刊撰文推崇。祖籍當塗客居蕪湖的黃葉村,為安徽“五老”畫家之一,工書擅畫,名馳大江南北。尤善畫竹,風情雨露,多剛柔之姿,有“江南一枝竹”之美稱。後起之秀刑齊山、杭法基、魏培基等,工山水人物,且能出新。刑齊山被列入《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朱月湖、朱白亭、魏培基均列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現任姑孰畫院院長麻明,當塗人,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專業,擅長山水,兼攻人物,職業中國畫家,系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1968年始在朱月湖、朱白亭、魏培基先生指導下習畫。擅長山水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出版、介紹並收藏。現為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香港收藏家畫軒特聘畫師,姑孰畫院副院長,秘書長。屠潤宇,江蘇常熟人,擅畫山水、花鳥。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姑孰畫院副院長,中原書畫研究院客座教授等。曾獲“安徽省首屆青年文化節新人新作展”優秀獎,“第四屆全國山水畫展”佳作獎,“《美術界》創刊紀念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全國小幅精品展銀獎。作品和簡歷載入《中國藝術家名人錄》、《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等書。

畫派人物

蕭雲從

蕭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姑熟畫派創始人。其父蕭慎余,為明鄉飲大賓,懂繪畫。雲從幼而好學,“篤志繪事,寒暑不廢”,科考多次不第,四十四歲才中已卯科副榜第一準貢。明末政治腐敗,不願出仕。
1638年雲從與弟雲倩,加入復社,與東林黨相呼應,同魏忠賢閹黨馬士英、阮大鋮等鬥爭。1644年,明廷滅亡。優憤國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願與清合作,或閉門讀書賦詩作畫,或遨遊名山大川,詩畫才華,成就日著。詩繼承杜甫,多即事憂時之作,雄渾奔放,音韻鏗鏘,著有《易存》、《韻通》、《杜律細》等。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配上俊逸瀟灑,散朗秀健的書法,達到詩書畫三者統一和諧的境界,被譽為“神品”。
雲從國畫,師法古人而創新,師造化而獨特。山水畫,融宋元諸家筆墨、丘壑於一體,“以黃公望的瘦樹、山石為之縱橫,潤以馬遠潑墨之法”,而能隨意成卷丈余。其間丘壑布水墨著色,皴擦喧染,都蒼勁秀潤,呈現出空間深度;點景人物,自然生動,屋宇、舟車、馱馬安排得體。早期作《秋山行游圖卷》,顯露才華。清乾隆閱後題詩“幾點蕭蕭樹,疏皴淡淡山。由來以意勝,無不寓神間。秋景農曆瘳廓,客人自往返。粗中具工細,識語破天慳“。後應萬選之請,為《太平三書》繪製《太平山水圖》,將太平州所屬地區山水,繪圖43幅,其中:太平山水圖一幅,當塗風景15幅,蕪湖風景14幅,繁昌風景13幅,每幅題古詩一首,說明仿某古人之畫幅,沒有雷同,各具特色。還有《閉門拒客圖》、《西門慟哭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谷幽深卷》、《崔華詩意卷》等。人物畫,繼承發揚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為《離騷圖》,人物造型準確,神態動人,點綴景物,賦有生命,雲從對《離騷》感觸甚深,作《天問》插圖,繪製《九歌圖》。清高宗得尺木《離騷圖》後,命侍臣補繪重刻,並題《山水圖卷》雲“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雲南省其人也,……“覽觀長卷四丈余,觀之不厭意不捨”。
雲從深惡官僚,清初,拘節守志,不肯臣事,不結權貴。順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委瀛,求畫不與。1662年,重修太白樓,故強其繪太白樓壁畫。出於對太白的喜愛,:畫匡廬、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絕筆。”志行高潔,為人敬慕。新安畫派大師漸江,曾師其下,後代臨摹者愈眾。順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圖》刻本,順治二年乙酉(1645),《離騷圖》刻本,曾流傳日本。《太平山水圖》為大坂兼葭堂收藏,《離騷圖》為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圖本叢書》刊行。《秋山游圖卷》,為東京帝室博物、館所藏,對日本南畫勃興起著促進作用。雲從晚年結識鐵匠湯天池,指導天池以鐵作畫,創製鐵畫。
1673年,雲從“執諸同志手,曰‘道在六經,行本五倫,無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賦詩畢,瞑去”,享年七十八歲,葬於蕪湖城西嚴家山。其詩由後學編成《梅花堂遺稿》,繼後,黃鉞將雲從和湯燕生之詩編成《肖、湯二老遺詩合編》。其畫為故宮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所珍藏。
蕭雲從與《太平山水圖》
《太平山水圖》既是蕭雲從的傑出作品,又是姑孰畫派的代表作。這幅畫把傳統的山水畫鐫刻到畫版上,以一種嶄新的版畫形式出現,對版畫的發展起了很天的作用。後人對這種形式的版畫,作過高度評價,說它是“推動版畫發展的力量源泉”,在藝術上“一直放射著耀眼的光彩”。
《太平山水圖》刊於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總計43圖,用古人的筆法,畫的是太平州所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山水風景,左圖右文,有正、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各畫分別標明摹寫古代名畫家王維、關同、郭熙、唐寅、范寬、馬楹、郭忠恕、夏珪、王蒙、沈周、馬遠、米友仁、劉松年等人的畫法;又分別題以古代名詩人李白、蘇軾、梅堯臣、楊萬里、黃庭堅等人的詩。《太平山水圖》仿唐迄明三十六家筆墨技法和構圖特徵,加以變化,布置點染,表現得既真實又有新的意境。43幅中沒有雷同,各具特色,充分流露了畫家熱愛鄉土的感情。《太平山水圖》畫成後,由徽州名刻工劉榮、湯尚和湯義等人精心刻版刊行,流布至今。
這43幅中的第一幅《太平山水全圖》,它好象一本書的序言,運用了梁代蕭賁《五嶽四瀆圖》的表現技法,描繪了太平州所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的全境,並且題上楊萬里(南宋詩人,1127—1206年)的詩:
圩田歲歲在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
夾道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
其中有關當塗勝景的就有十五幅,有關蕪湖的有十四幅,有關繁昌的有十三幅。
《桐陰論畫》作者秦祖永說,蕭雲從“所繪《太平山水圖》追摹往哲,工雅絕論,極為藝林珍重。”鄭振鐸先生在久訪獲得這一圖冊之後,讚賞道:“圖凡四十三幅,無一幅不具深遠之趣,或蕭疏如雲林,或謹嚴如小李將軍;或繁花怒放,大道騁馳;或浪捲雲舒,煙靄渺渺;或田園歷歷如 紋,山峰聳似迭島嶼;或作危岩驚險之勢;或寫鄉野恬靜之態。大抵諸家山水畫作風無不畢於斯。可謂集大成之作矣”(《劫中得書記》)十八世紀《太平山水圖》流傳到日本,經翻印後,廣泛被日人臨摹,他們稱之為《蕭尺木畫譜》、《太平山水畫帖》。日本南宗文人畫家池大雅,不僅構圖、用墨、運筆等模仿蕭,就是題款的字型也與蕭相似。蕭畫在日本流傳很廣,研習的人很多,促使了日本的南畫發展更快。可見,以蕭雲從為首的姑孰畫派的藝術成就不僅在我國藝術史上有著卓越的貢獻,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和作用。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信息來源:摘自《姑溪藝話》當塗縣文聯編 。

黃 鉞

黃 鉞(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當塗人,幼喪父母,由外祖父母撫養,及長,敏而好學。清乾隆年間,“以廩貢挑?錄議敘吏目”。乾隆三十古年(1768)四月,黃鉞與安徽巡道李世傑在蕪湖赭山滴翠軒創建中江書院,招員授業。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進士,授戶部主事,與和坤意左,告假回蕪“掌教皖南北書院十載”。
嘉慶四年(1799),仁宗睿親政,經安徽巡撫朱?推薦,仁宗召見,問道:“騰在藩邸時知汝名久矣,何以假歸不出?” 黃鉞據實呈奏,得仁宗賞識,加封為“懋勤殿行走”。嘉慶九年(1804),收和事提升為“贊善,入直南書房”,未補缺,特旨出任湖北、山東、順天等鄉試主考官。後兼山西、山東學政,準予密摺奏事。嘉慶二十四年(1819),由贊善升為禮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輿論入直,加封太子少保銜。次年(1820),任會試正考官,仁宗曰:“汝本寒士,因石君(即朱?)推薦,遂至於此,能法石君先生人品學業,必能永沐騰恩,”仁宗駕崩,將舉行大葬禮,但無例可循,黃鉞特奉旨擬奏喪儀條例。宣宗成封他為軍機大臣,不久調任戶部尚書,參與大典事宜,從事“京察議敘”。道光三年(1823),“賜宴玉瀾堂”,並給功臣繪像,以彰忠義,黃鉞是十五位老臣之一。道光四年(1824),為仁宗睿皇帝立“聖德神功碑文”,黃鋮“恭代書成”,宣宗賜“蟒服大緞”。嘉慶、道光年間,“賜第內城,三次太醫視疾,妻喪蛛諭賜慰節哀”。當其70歲、80歲、90歲生日時,皇上親書福壽匾聯贈壽福如意等。其子黃福民由禮部小京升為主事。
黃鋮在朝,“失勤失慎”,歷職27年,忠於職守。道光十一年(1831),捐銀千兩,“倡興賑濟”。道光十三年(1833)“捐百金助賑”,以拯鄉民。次年,蕪湖饑荒,黃鋮與王澤、許耕余等人發動有田富戶及士紳14家,按田交谷600擔,辦“豐備義倉”四座,並於倉旁建鄉塾,招童授教。
黃鋮著有《壹齋集》40卷,其中《奏御集》2卷,雜篇6卷,《蕭、湯二老遺詩合編》1卷,《畫品》1卷。工詩文、書畫,所繪山水,有蕭雲從餘韻,“久邀睿賞,與富陽首相。國稱董(浩)黃(鋮)二家”,宮內名畫,多為其鑑定真偽,詩詞有蘇東坡風韻,年九十一歲失明,自號“盲左,”仍吟詩作畫,故鄉風情,吟詠殆盡,所作《於湖竹枝詞》66首,亦詩亦史,富有深厚鄉情。宋子才有“太白脫靴”,“山谷返掉”兩圖,石刻在太平府尊經閣內。《志》謂“子才七世孫,元太平路經歷景陽刻”。嘉慶十七年(1812),黃鋮在作此圖時也注為元景陽刻。後覺有誤,自責捉筆:“承訛襲謬,未暇深考。頃友人拓贈二紙,始知其謬,愧赧無已,愛記以詩,以志吾荒陋焉”。虛懷若谷,難能可貴。
道光五年(1825),黃鋮76歲,請求歸休。宣宗“溫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請,獲準榮歸。道光二十一年(1841),逝於蕪湖。宣宗悼惜,追封為太子太保銜,入廟祠,建賢良祠,按尚書條例撫恤,諡號“勤敏”。命史館立傳,賜祭葬,樹石碑,葬於當塗南褐山下。蕪湖民眾,為之立“鄉賢祠”。
黃鉞與《二十四畫品》
在蕪湖市中心的鏡湖公園裡,觀嵐亭上,高懸著一副流美清秀的行書對聯:“春風動樹,蘭開紫葉;秋霜降草,菊吐黃花。”落款是左田鉞。
這個黃鉞,就是我們當塗人。
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的進士,任職戶部,因當時主持戶部的是大官僚和坤,專橫跋扈,為非作歹。黃左田到任後不到一年,便憤而辭職南歸。主持本省南北各地書院達十年之久。嘉慶執政後,他又被召回京,官至戶部尚書。所作詩文有《壹齋集》,畫學有《二十四畫品》及《畫友錄》。
《二十四畫品》是仿唐司空圖《詩品》的體例,致力於摹神取象地探研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及其特徵與特點,予以細緻地、概括地描述。這種描述,雖然從比較抽象的概念出發,可是卻運用了四言韻語的形式來寫成,文詞典雅,清麗可誦,表現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對於批評欣賞寫意畫,特別是“文人畫”,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十四畫品》中,他把各種藝術風格概括為:《氣韻》、《神妙》、《高古》、《蒼潤》、《沉雄》、《沖和》、《淡遠》、《樸拙》、《超脫》、《奇辟》、《縱橫》、《淋漓》、《荒寒》、《清曠》、《性靈》、《圓渾》、《幽邃》、《明淨》、《健拔》、〈簡潔》、《精謹》、《雋爽》、《空靈》,《韶秀》。近人余紹宋在《書畫書錄解題》中認為,黃鉞的這種作法,是不夠恰當的,他說:“惟以氣韻、性靈兩端為畫品,似未甚協。蓋各品之畫,俱不能離此兩端也。”
黃鉞是與“四王”末流董邦達並稱的山水畫家,又是模古主義畫家王原祁的崇拜者,藝術上受唯心主義所指導,因而在方法論上有形上學的表現是必然的。
黃左田山水得蕭雲從餘韻,與大學士董誥並稱董黃二家。晚年失明,自號盲左。他活到九十多歲才死,謚封勤敏。
信息來源:《姑溪藝話》當塗縣文聯編

黃葉村

黃葉村(1911—1987),書畫家,原名厚甫,學名成昆,祖籍安徽當塗。因讀東坡詩,“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到出霜根,扁舟上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慕其意,遂改名黃葉村。其父黃思進是裱畫師,字畫均佳,葉村幼讀私塾,1920年入公立國小,因家中貧寒常為小店書寫招牌。1926年去繁昌雜貨店學徒,不原為商,歸家專攻書畫。1934年,在霍丘縣松滋國小任圖畫教員。1937年—1962年,在太平、屯溪、歙縣、涇縣、南陵、青陽、貴池、桐城、安慶、懷寧等地中學和師範學校任美術教師,其繪畫得益於新安派大畫家汪采白及其父汪福熙指點。葉村作書作畫,以形寫神,最喜畫竹,曾作詩云:“平生愛畫竹,畫竹常青青,月上清影瀉,風來奏好音。”他讚賞“竹是四君子之一,虛心向上,節節長青,寧折不彎”,因以自號“竹痴”。所畫竹子,老嫩疏密,錯落有致,風晴雨露,各具英姿,濃淡相宜,有“江南一枝竹”之譽。其山水畫,匯新安畫派各家之長,書法,揉合篆、隸、魏等筆法,執刀於方寸之間,功力頗厚。與蕭龍士、葛介屏、趙良翰、張正吟等書畫名流,相互切磋,過從甚密。1940年,與農家女結婚,因家貧寒,所生二女送人,獨子病亡。生平三願:一國家富強,二人民安樂,三為國效力。1979年,任安徽文史館館員。古稀之年,多次入三峽,下桂林,登黃山、九華,游蘇杭,寫生作畫不輟。曾任安徽省美協會員、書協理事,蕪湖市政協常委,中山書畫社社長。其作品流傳到西德、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曾參加省級、國家級聯展。1980年,參加省博物館“五老畫家畫展”,1984年3月,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民主黨派、工商聯書畫聯展及全國儲蓄書畫展。“老舍故居紀念館”收藏其“露竹”一幅;安徽省博物館收藏其“山水”、“雨竹”各1幅;其他報刊雜誌均有其作品刊登。1987年5月病逝。1988年5月20日,安徽省博物館舉辦“黃葉村遺作展”,震動省城,被贊為“繼承和發揚新安派傳統之第一人”。
1989年,黃葉村遺作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引起較大反響,方毅、吳作人等參觀後均給以極高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