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餅

姑嫂餅

姑嫂餅是浙江桐鄉烏鎮的傳統名吃,“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這是讚美桐鄉特產姑嫂餅的一首民謠。據《烏青鎮志》記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姑嫂餅的形狀酷似棋子餅,比棋子餅略大。

起源

姑嫂餅 姑嫂餅

說起“姑嫂餅”名稱的來歷,頗為有趣。

據傳,一百多年前,烏鎮有一家名叫“天順”的夫妻糕餅店,因為本錢微薄,開不起作坊,只能做點現銷生意。後來生下一男一女,眼看這小本經營已難以養家餬口,他們就在巧字上下工夫,仿照酥糖配料,細料精製。用炒過的麵粉,熬過的白糖,去殼的芝麻,煎熟的豬油,精心拌勻,放在木蒸里蒸煮,然後用模箱壓製成一個個小酥餅。由於配料精細,製作考究,這種小酥餅一上市就深受顧客喜愛,生意越做越鬧猛。為了保住獨家經營的生財之道,在兒子結婚以後,店主打定主意:一定要保住小酥餅配料及製作方法的秘密。考慮到姑娘總是要出嫁,媳婦常留家,所以,制餅秘絕只傳兒子媳婦,不傳姑娘。為此,姑娘頓生妒意。一天,姑娘見阿嫂正在配料,有意將阿嫂支開,偷偷溜進了工場,在粉料里撒了一把鹽,拌了拌,狠狠地說:“看你還能配得出好料!”誰知歪打正著,壞事竟變成了好事。這樣配製出來的小酥餅,既香又甜,甜中帶鹹,還有點椒鹽味,十分可口,倍受顧客歡迎。店主查明這件事以後,一改初衷,決定讓姑娘也參加配料製作,並借題發揮,將小酥餅的名稱改成“姑嫂餅”,說這是姑嫂二人合力創製而成。從此,烏鎮姑嫂餅就出了名。

發展

而今,姑嫂餅成為了烏鎮遠近揚名的特產之一。

發展

泰豐齋姑嫂餅 泰豐齋姑嫂餅

由於這種糕餅的配料繁雜,製作費工,利潤微薄,食品廠一直不願多生產,只是在入秋後的糕餅淡季,才少量生產一點在當地應應時景。改革開放後的1981年春季,筆者在去烏鎮採風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採集到了這則民間故事,經整理先後在《桐鄉文藝》、浙江《山海經》和上海《採風報》上發表。生產姑嫂餅的烏鎮食品廠,發現姑嫂餅還有如此神奇的傳說,引起了很大興趣,於是立即組織一些老師傅,認真配料,精心製作,並充分利用其文化內涵,改進包裝,擴大宣傳,很快打開了銷路,並在省展銷會上多次獲獎。

傳統名點姑嫂餅的擴大生產,不僅弘揚了祖國的傳統食品文化,更引發起了人們的鄉思鄉情。

文學巨匠茅盾晚年在跟親屬的談話中,還能記起童年時吃過的故鄉這一名點。山東勝利油田浙江籍工人王述春,從報上看到有關姑嫂餅的報導以後,立即寫信給烏鎮食品廠,郵購兩盒姑嫂餅。他在寫給廠里的感謝信中說:“我是南方人,老家浙江鎮海,吃到家鄉的特產,心情與別人不一樣……我感謝你們發掘了祖國這一古老傳統糕點。”一種地方特產,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這不能不歸功於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製作

姑嫂餅,扁圓形,厚薄均勻,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潔,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有麻油香味,酥鬆爽口,由於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

姑嫂餅用料講究,先用上白麵粉用文火成嫩黃色,再將炒熟脫殼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後放上熬好的豬板油、少量精食鹽,放,進適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麵團用印模壓制而成。這一系列過程,稱之為“冷粉酥性操作工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