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藉。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成語典故
出處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典故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占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
原文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示例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平王曰:‘卿久不蒞任,朕心懸懸。今見卿來,如魚得水,卿何故出此言那?’”
◎在黑暗的舊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統治階級以及他們的幫凶,象小劉麻子、小唐鐵嘴、小二德子一類人物,卻感到"如魚得水",活得很自在。
◎ 只有全面、深入地學習好鄧小平理論,我們深入生活,才能如魚得水;分析生活,才能理絲有緒;認識現實和把握未來,才能洞若觀火;論世衡文時,也才能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 當他接觸到第一部文藝作品——一本描寫抗日軍民打日本鬼子的小說時,他就被迷住了,從此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五二年,全軍開展的向文化大進軍運動,對這個渴求讀書渴求知識的少年軍人,真是如魚得水,旱苗遇上了春雨。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若使他回來了,我們就應該如魚得水,歡喜的了不得,那裡還有功夫在這裡納悶呢!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
【拼音代碼】: ryds
【近義詞】:如虎添翼、情投意合
【反義詞】:寸步難行
【歇後語】: 劉備遇孔明
【燈謎】: 漁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英文】: feel just like fish in water
【正音】得;不能讀作“dě ”。
【辨形】魚;不能寫作“漁”。
英文
如魚得水
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as a duck takes to the water;as fish getting to the water;as if the fish had got into the water again
雙語例句
1. Such a system is fine for those who have it in them to succeed. 這樣的制度對那些有能力成功的人來說 如魚得水。
2. Vance was in his element here, as Hurstwood would have been in former days. 萬斯在這種地方 如魚得水,就像赫斯渥從前一樣。
成語故事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被稱為千古一相。李斯在任的時候曾經輔佐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做出重大貢獻,包括制定《秦律》統一法令、建立郡縣制、統一併簡化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馳道、統一貨幣等。
然而李斯的貢獻還不僅僅如此,其實他既是一個文學家又是一個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大文豪魯迅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足見其推崇備至,至於李斯的書法也是後人眼中的瑰寶。
李斯的《用筆法》是中國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書法理論,開創了書法理論的先河。他寫這篇作品的本意據載: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希望有標準的字型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項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型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型,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同時,他還專門講解了書寫文字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於是,就有了李斯的書法理論傑作《用筆法》。
成語“如魚得水”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