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
如日山,位於江西省石城縣與寧都縣交界之處,距石城縣20公里,海拔600多米。山峰峻秀、木竹青翠、環境優雅、空氣清新。古時該山稱為高寨山,山頂建有一尼姑庵,相傳庵中有一玉碑能隨日而轉,而更名為如日山。
普照禪寺建於如日山東北面山腋,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清康熙至雍正初年。“文革”期間,該寺被廢,1979年開始重建。其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殿房10餘棟,總本結構呈階梯狀,寺內有大小佛像100餘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為該寺“大雄寶殿”題名。
建立年份
明朝萬曆年間,僧性期來此建寺,先後曾出過惠顯禪師、了凡稀壽大師、德勤亮如禪師、印慈大師等四位佛門宗匠,後有正靜、慈慧、法登、能良、仁善等名僧在此擔任方丈。該寺有十多棟殿房,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寺名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普照禪寺。寺內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大小佛像100多樽,常住僧尼50餘人,進香拜佛、打齋結緣、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香火極盛時節,曾日達千人。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14所重點開放寺院之一,是不可多得的佛門旅遊勝地和避暑勝地。
普照禪寺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平日慕名而來的遊人、香客遠及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澳門、台灣及東南亞等地,海內外許多著名法師都曾來寺授法、觀光。
如日山不僅是佛教名山,而且是旅遊度假的理想之地。寺院四周茂林修竹,濃蔭蔽日,煙霧縹緲,環境幽靜、氣候宜人。
歷史
普照禪寺位於縣城西北20餘華里的如日山。如日山據傳昔日山頂尼庵中有一玉牌(日晷)能隨日而轉故名。該山古名高寨,其山頂原名高靈峰。此山北、東、南三面屬石城,分別為桐坪、丘坊和沙段轄地,西接寧都縣田埠鄉金錢壩轄地。
高靈峰上古有佛寺,名高靈峰庵。清乾隆十年(1745)《石城縣誌》載:“高靈峰庵,城西二十餘里高寨,明萬曆間僧性期開創,國朝(清,下同)康熙十七年(1678)僧寂儔重建,雍正九年(1731)僧照蘇募新”。道光四年(1824)《石城縣誌》亦載:“城西二十餘里高寨,明萬曆間僧性期賃桐坪白十三郎之基建造,國朝雍正九年山主白姓重建”。康熙至雍正間又建一道觀,有大師余本來在此修煉傳教,一時門徒甚眾。多次修建,佛道同存,故有上、中、下三寺廟之說。
歷史介紹
明清以來,該處曾出過惠顯、了凡、德勤三位佛門宗師,正靜、慈惠、法登、修誠等名僧曾先後在此擔任住持。清末民初,一度為羅祖教染指,後經能良、能祥等高僧撥正,並更名如日庵,重為佛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寺中仍有常住數人,耕田自給,護持香火。“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僧尼被逐下山,佛寺被毀。“文革”結束後,宗教活動逐漸復甦,1979年7月石城名僧仁善法師率徒來此,結茅而居,設壇弘法,同時四出奔走,廣集資金,重建佛剎。1980年建成大殿及生活用房數間。1984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開放寺院。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為題寫:“如日山普照禪寺”寺名和“大雄寶殿”匾額。在此期間,接受外地捐助,寺院得以開展大規模建設。1982年冬,上海余啟鴻捐資安裝山下桐坪至寺電路,提供了寺中照明、施工用電。1984年新加坡佛協總會會長宏船法師、陳麗華居士、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聖一大和尚等先後捐巨資前來擴建寺宇。1986年贛州地區交通局支持修通桐坪至寺公路。翌年,上海鄭頌英居士提議創辦圖書室,並首批捐書100多種。隨後廣東何澤霖、福建廣化寺、上海市佛協、香港智恆法師等亦紛紛捐贈,乃建成藏書300多種的圖書庫。寺內藏有“大藏經”2部,一為民國時印慈法師引入,一為共和國成立後仁善法師請入。同時香港鄔覺寬居士、果慧法師等又助資修建了大殿前水泥地面與六角磚坪。後又經幾年陸續改建、擴建,先後建起天王殿、地藏殿、大悲殿、毗盧殿、臥佛殿、藏經閣、法堂、鐘鼓樓,遂成一座規模宏偉、氣勢恢宏的大寺院。寺中常住多至60餘人。
建寺之初1981年,在仁善法師主持下,即在寺中開始傳授三壇大戒。此次授戒未有張揚,然聞訊前來參加者達數百人。1984年經江西省政府批准,再次傳授三壇大戒,全國有3個直轄市、17省、80餘縣(市)的諸名山長老、四眾弟子1000餘人參加,受戒弟子921人。1988年5月10日省佛協一屆三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此召開。12至15日,省宗教事務處在此召開“全省寺廟生產自養會議”,省佛教協會會長廬山東林寺果一大和尚,副會長雲居山一誠方丈暨全省名山長老,地、縣(市)統戰部、佛協首長均前來參加。會議由省宗教事務處主任董劍波主持。同年冬,舉辦復寺七周年紀念暨大雄寶殿佛像開光大典,有杭州、廣州、香港及贛閩各名山長老、四眾弟子,石城、寧都兩縣政府首長及有關單位人員前來參加,雲集1000餘人。香港悲原法師、美國洛杉磯了知法師等外地名僧,亦題贈、捐款表示慶賀與支持。
經仁善法師十數年苦心經營,如日山佛寺名聲大振,附近信眾前來進香拜佛者絡繹不絕,鄰近省、地、縣(市)亦常有人慕名驅車前來朝拜。香火之盛冠於一方。
1990年仁善法師離寺赴寧都天池岩靜養,翌年釋耀雲接任方丈,釋常興當家,共掌其事。1998年釋常有接管佛寺,另有首座、都監、監院、維那、知客、殿堂職事參加和協助管理。
1997年度調查,寺中有磚木結構宮殿式法堂9座,宿舍、起居、接待等用房64間,廚房、膳廳各2間,功德堂一幢4間,普同塔1座,各種木雕四大天王、十八羅漢、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彌勒、韋馱、伽藍等數十尊。寺中有稻田12畝,自耕3畝,其餘出租;又有山崗一片約100畝,可收木材、茶果之利。因近年佛事日少,僧尼星散。是年登記常住23名,其中比丘9人,比丘尼4人,沙彌2人,沙彌尼1人,居士5人,當家僧釋常有。
2003年,有常住30餘名,當家者釋福賢。
該寺本為曹洞宗,後接雲門宗法,禪淨兼修。寺中有陶缸一口,系明末清初道士余本來坐化缸,1981年山土。出土時有蓋,後毀,現缸仍存寺中,當代新修《石城縣誌》、《石城縣文物志》及縣博物館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