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如何說,青春期孩子才會聽》主要內容:這是一份是獻給有11歲到17歲孩子的父母們的禮物。因為,在這個年齡,孩子們正長大成人,開始走向成熟——這就是所謂的“青澀時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們尤其愛使用口頭禪就是:“你不再是孩子了。”還有,“等你長大以後再說吧。”11歲至17歲的孩子已經不再是孩子了,他們開始脫離父母,試圖尋找自己的道路,而這些路卻常常被父母視為歧途。於是,父母採取了“教育措施”。但他們的做法常常是不恰當的甚或錯誤的。《如何說,青春期孩子才會聽》告訴正在為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擔憂和困擾的父母。我們再也不能按照我們的模式來塑造孩子了,因為孩子們對此再也也無法容忍。他們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置於和我們看法同等的地位,並期待我們能認真對待他們的看法。於是,煩惱由此而生……
將11歲和17歲的孩子相提並論絕非易事。他們之間畢竟存在明顯的差別。書中的內容不得不做些跳躍,時而考慮到年齡略小的孩子,時而考慮到年齡稍長的孩子。然而,這種分類也不僅僅是一個年齡的問題。例如在11歲的女孩當中,有的還是些單純的孩子——她們單薄、平胸、貪玩,而另一些孩子呢,日漸豐滿的體形則令她們將自己視為成長中的女人,並對此進行思考。男孩子比女孩子在發育上要晚兩年。因而處於這一時期的女孩子常常覺得和她們同齡的男孩子“太幼稚”,也就不足為奇了。12歲的孩子總愛以一種批判的態度來對待成年人,並常常是嚴厲而毫不留情的,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教育。而對14歲、16歲和17歲的孩子則完全無法進行教育。如果我們不能夠尊重他們,不去體諒他們的情緒,那么那條曾經存在於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紐帶就容易破裂,甚至再也無法加以補救。
應該允許爭吵,大聲激烈地爭吵。但是,即使是爭吵也有它的規則,不容輕易觸犯,以免給他人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巧妙地爭吵,這樣爭吵才會有益,才會讓人輕鬆。
年輕人必然是叛逆的。他們必然擺脫我們的影響,尋找自己的路,進行新的嘗試,而那些路也許會被我們視為歧途。他們雖然信任父母的關愛和忠誠,但在他們訓練自己的獨立性時,有時恰恰把自己的父母當作操練的工具。但他們自己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您不曾遇到任何困難?也許您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矛盾,沒有為剪短的褲腿或夜半的不速之客而與孩子爭吵過,您沒有罵過,也沒有想過從此撒手不管?那么您就不用關注這些據說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或者意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頭,或許永不會發生。大多數青少年都相當順利地步入了成年,但在許多家庭里總會有令人頭疼的幾年,這給所有的當事人帶來了麻煩和痛苦。
如果為一些鬧劇或者喧囂的音樂、為支付電話賬單和夜不歸宿而爭執的話,人們極易動怒或陷入驚惶失措之中——一切似乎都失敗了,一切似乎都是無望的。但是當倔強的孩子已長大成人,我們和這些往事有了一定的時空距離時,我們會一起嘲笑這些事情是多么的荒唐!
我並不是想說,只要做到上面所提及的,用充分諒解的態度去陪伴他們,就能自然而然地保證和孩子、青少年和睦相處。總會存在不同的看法,關鍵是應該並且必須將它們表達出來。也總會存在爭執,這些爭執需要民主的遊戲規則,必須練就並遵守它們。父母終究還是有道理的。當出現意見分歧時,無須一方動用權力,而另一方氣得咬牙切齒或者無奈地認輸,孩子不必這樣,父母也不必如此。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者介紹
黑爾加·吉爾特勒,作家,心理學碩士,生於1936年,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事過的工作主要有治療醫師、教育顧問、教師,有多年和家長打交道的經驗,也曾為電台和雜誌社工作。主要著作有:《做父母真煩人》《學校—生命中嚴肅的課題》《孩子需要固定的規則》《膽小鬼和暴君》《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小困難》《這是我的孩子在託兒所里學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