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謀善斷
好謀善斷讀作hào móu shàn duàn,成語,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出自於晉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為可以聯吳抗曹。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只可惜他有兩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點,一個是舉動隨意性太強;二就是不好謀善斷,作為一個諸侯沒有這樣的政治素質,不敗亡就是天數了。
基本信息
- 名稱:好謀善斷
- 拼音:hào móu shàn duàn
- 出處:晉·陸機《辨亡論》
- 釋義: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
- 用法:褒義 謂語
- 結構:聯合式
- 例句:疇咨俊茂,好謀善斷。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勤于思考,並善於作出判斷有關詞語
多謀善斷
好謀無決
好謀
好謀少決
好謀善斷
好謀而成
能謀善斷
同韻詞
一夕三嘆、懷鉛握槧、人離鄉賤、睚眥之怨、殺家紓難、弩下逃箭、始終一貫、龍多乃旱、終始一貫、說千說萬成語故事
三國時,孫權善於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只要有才能,願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前往荊州,以弔喪為名,聯合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共同對抗曹操。魯肅與劉備見面後,劉備表示同意,便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當時,孫權還在猶豫不決。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不採取主動將會大禍臨頭。曹軍南下作戰,非常疲倦,加上他們又不習水戰,只要孫、劉聯軍,一定能將曹操打敗。孫權聽了這番分析,增強了聯劉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議,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後,認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議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大獲全勝。周瑜的話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這一年,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程普為右督,率三萬精兵沿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迎擊曹軍。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建立吳國後,由於他善於用人,善於判斷,所以吳國越來越強大。 英語翻譯
befullofwrinkles<beresourcefulanddeci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