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紅調

好花紅調

好花紅調是流傳於黔中南布依族地區的民歌形式,因源於惠水縣的民歌“好花紅”,也稱“惠水山歌調”。曲調為四聲羽調式,活動音域八度;迂迴曲折,悠緩自如。歌詞一般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見物生情,內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動活潑,委婉動聽,頗受人們喜愛而廣為流傳。列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好花紅調,來源於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該民歌傳唱於20世紀初的清末民初。20世紀40年代新中國建立前惠水縣毛家苑鄉輝油寨的布依族老藝人王昌吉等演唱的《好花紅》詞曲與後來流行的基本大同小異。20世紀50年代的建國初期,這首布依族民歌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和喜愛,不斷引起各級各部門各方面的高度重視。音樂家們將其曲調作為素材,改編或創作成合唱、舞蹈音樂、雜技音樂、影視音樂等,形成了好花紅調。

流傳地區

好花紅調發源於貴州省惠水縣好花紅鄉一帶布依山寨。流行於黔中南惠水、長順、貴陽、龍里、貴定等縣(市)布依族地區,基本上概括了這一帶布依族民歌的格調風貌。

曲調特徵

“好花紅調”,也稱“惠水山歌調”。曲調為四聲羽調式,活動音域八度;迂迴曲折,悠緩自如。歌詞一般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見物生情,內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動活潑,委婉動聽,頗受人們喜愛而廣為流傳。音樂家們已將其曲調作為素材,改編或創作成合唱、舞蹈音樂、雜技音樂、影視音樂等,頗受民眾歡迎。與大調、小調、大歌、小歌一道成為布依族​曲調的代表。

傳承價值

好花紅調歷史悠久,從建國初期起就從鄉村唱到省城,唱到北京,並通過電台、報刊傳遍了全中國。已成為一種文化品牌而被布依族及其他民族廣泛認同,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優秀代表。
好花紅調是布依族人民智慧凝聚的文化遺產,其簡約明快、悠揚委婉的曲調和清新簡練、寓意深遠的歌詞,表現了布依族人民清新優美的審美情趣,反映出布依族人民醇厚多情的心理素質及激越向上的精神風貌,因而已成為布依族特定的民族文化符號。
好花紅調的地域、文化、思想等基本特徵,奠定了其在貴州布依族民歌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成為貴州布依族民歌的縮影。作為貴州布依族地區的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它既是古老布依族音樂的遺存,也是布依族傳統文化變遷的實證,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相關典故

早在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好花紅》這首布依族民歌受到廣大民眾的好評和喜愛,不斷引起各級各部門各方面的高度重視。1956年8月,惠水縣舉行第一屆工農業餘文藝匯演,毛家苑鄉新民俱樂部布依族姑娘秦躍珍、王琴惠演唱的《好花紅》引起前來觀摩匯演的省歌舞團專家的關注,及時幫助整理和指導。使這首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民歌從省一直演唱到北京,引起轟動。特別是在1959年5月,貴州省組成民族參觀團赴京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接見。在黨中央、國務院舉行的招待會上,惠水縣布依族代表楊通錦高舉酒杯,向朱老總敬酒,伴隨著《好花紅》悠揚動聽的鏇律,博得與會者熱烈掌聲,朱老總聽後非常高興,將所敬美酒一飲而盡,成為佳話代代相傳。2002年貴州省歌舞團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好花紅》獲得文化部頒發的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後。“好花紅”被歷史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成為布依族的文化的象徵。

傳承保護

1953年,中國著名作曲家羅宗賢惠水縣布依族村寨採風後,以《好花紅》鏇律作為基調,創作出歌曲《桂花開放幸福來》,這首歌很快在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時興歌曲中的經典之作,是《好花紅》不可多得的姊妹篇。
1981年農曆六月初六,經國家民委批准,貴州省、黔南州文化局和貴州省、黔南州民委在惠水縣董朗大橋組織“六月六”歌節,來自全省的200多名各民族歌手、樂手參加賽歌,觀眾達十萬多人,國家民委和文化部派員到現場祝賀。惠水縣代表隊的8位布依族姑娘首先登上歌台,引吭高歌一曲《好花紅》,引得掌聲雷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以及黔南、惠水縣把《好花紅》收入《布依族歌謠集成》中。同時,黔南州歌舞團的江帆和玉楓在《中國音樂》雜誌上發表了《盛開在黔南的山花―――貴州布依族民歌》一文,著重介紹了這首精品《好花紅》。此外,電影《山寨火種》和電視連續劇《布依女》的主題音樂均採用《好花紅》的鏇律。2002年2月,經貴州省政府批准,惠水縣毛家苑鄉更名為好花紅鄉。2004年10月,貴州省著作權局接受辦理了著名布依民歌《好花紅》文化智慧財產權的註冊登記手續,確定惠水縣人民政府為《好花紅》的權力代理人,並頒發了證書。從2001年開始,惠水縣每年舉辦“好花紅”藝術節,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