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他們

她們,他們

《她們,他們》根據裴蓓熱門小說《南漂》改編,由張華潔、裴蓓執導,田雨嬌、呼延曉輝等主演,講述了兩個命運截然不同的女孩在經歷了生活的重重歷練後所產生的一系列故事。

電影信息

片名:她們,他們 (原名:《南漂》)

Film:Tales of the South

音樂總策劃:廖嘉偉

Music Supervisor:Liao JiaWei

Starring:Tian YuJiao、HuYan XiaoHui、Wang Hao (Taiwan)、Wang JianXin

Starring: Wang DaYu、Zhang JinSong、Zuo WenLu

職員表

製作人謝悠、裴蓓
原著裴蓓《南漂》
導演張華潔、裴蓓
編劇裴蓓
錄音田凱

劇情梗概

電影《她們,他們》根據熱門小說《南漂》改編而成,目前正在籌備發行。

劇照 劇照

劇本以近年改革開放為背景,以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以及各種人物關係和事業發展的糾結,反映時代的變化和人性的變遷。

康嘉薇和陳珊是同一巷子長大的髮小,陳珊出身書香門第,家境殷實。而康嘉薇自幼被父親拋棄,和母親、兩個弟弟相依為命。不同的生活際遇使兩人的性情迥異。陳珊心性高潔唯美、淡定從容,而康嘉薇心思縝密、強悍實際,為出人頭地忍辱負重機關算盡。

康嘉薇和陳珊在外貌上的差距也使得兩人的關係若即若離,兩人的命運大相逕庭。陳珊清純高雅、美麗非凡,康嘉薇姿色平平。兩人先天條件的巨大反差使得康嘉薇對陳珊有著本能的嫉妒甚至怨恨。

故事兩條主線,一條是情感線,陳珊和康嘉薇同時愛上蘇齊卻態度迥異。另一條是事業線,吳伍追查蘇齊公司內幕,蘇齊被副總張永下套,一直在監獄的門口徘徊。兩條線不停地交織,情節撲朔迷離。

故事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她們來到南方開始的。陳珊和康嘉薇最早同在一家期貨公司做經紀人,陳珊升任香港老闆蘇齊的秘書,而康嘉薇卻為了拉單終日在酷暑烈日下奔波,備嘗艱辛。

蘇齊對陳珊最初的好感很快就發展為深深的愛戀,但渴望完美的陳珊沒有接納有家室的蘇齊。同時,康嘉薇卻為了這份工作,對巨富陳起恆發動了極機智極倔強又極辛酸的心理攻勢,換取了最初的一桶金,並在蘇齊的公司站穩了腳跟。

康嘉薇儘管和陳起恆有了肌膚之親,心裡卻愛著有些書卷氣的蘇齊。陳起恆在和康嘉薇交往初期,對康嘉薇關懷備至,使得康嘉薇逐漸對陳起恆產生了真情。可是陳起恆卻疏遠了康嘉薇。在感情方面受過傷害的陳起恆一直把自己置身於男女真情之外,況且他眼裡的康嘉薇對男人的事業和生活會有極強顛覆性,絕非池中物。

康嘉薇設計成了蘇齊的情人,並利用讓人嘆為觀止的忍耐和心機將蘇齊美滿的家庭拆散,登堂入室。然而,就在康嘉薇和蘇齊的婚禮上,吳伍帶走了蘇齊和康嘉薇。

陳珊忍痛逃避蘇齊後,成了刊物《打工者》的編輯,陳珊將編輯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幫助很多處於社會底層生活貧困卻堅韌不屈的打工者,成了明星編輯。刊物聲名鵲起,銷量攀升。陳珊以其寬博的愛心和平和的性情,給雜誌注入一種理念,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淡定和溫馨慰藉浮躁年代傷痕累累的人們。陳珊和吳伍結婚。

歸國華僑李進先是收購了蘇齊的公司,後又取代陳起恆成為首富,他的崛起是精英時代的象徵。

陳珊去監獄探望康嘉薇。康嘉薇說:她一輩子都在和命運搏鬥,出去後,想回到家鄉的小巷子裡看看,人一輩子都在童年的路上來回走。

演員表

角色演員
陳珊 田雨嬌
康嘉薇 呼延曉輝
蘇齊 王皓
陳起恆 王建新
吳伍 王大宇
張永 張勁松
蘇太太 左雯璐
李進 張華潔

導演闡述

小說《南漂》和劇本《她們,他們》的文學基礎提供了影像可能的表述空間。這個基礎就是特殊時代特殊地域特殊人群的一個切面。這個切面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改革之初最先崛起的南方經濟環境中的人群,個性就是這個大環境中的幾個具體男女,他們的感情、價值觀和命運。

外來者對新環境的適應,是一個很好的角度,這個角度,給出了曾經的成長環境所形成的人性底色,突然轉移變換的外在環境又刺激出新的觀念與行為。這,導致了不同的發展狀況和命運歸宿。

好萊塢電影的敘述流暢,是我們必須借鏡的一個重要影像原則。故事的線性發展、多維並進、宏闊結構與情景細節,自如地遊走在南方城市的公共邊緣,留下微縮景觀般的生存狀態與心理層次。

東方固有的傳統美學,致廣大的廣角空鏡,精細微的特寫運鏡,是情緒的起伏也是情節的伸展。有意的聲畫留白,使有質感的生活有了觀眾情緒介入的呼吸。細微的表情捕捉與略顯疏離的景別運用,使所看和所想融為一體。

《她們,他們》是一個小型的人性標本。正向的直白,與反向的對比,呈現出中國社會激變的一個縮影。兩個不同性格的女性因著童年家境的不同影響,造成時隱時現的性格衝突與命運裂變。

《她們,他們》在表演、攝影、音樂,剪輯都追求新主流電影的原則。

新主流電影的語境,是尊重時代主體的發展方向,接地氣,不矯飾。是傾聽普通人群的心理呼聲,重人性,少煽情。是彰顯積極價值觀的理所必然,是揭露人性明暗的邏輯基礎。

新主流的美學,是尊重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是借鑑現代主義的表述方法。是深刻體會中國社會的內在善力,是自然又巧妙表現命運因果的永恆命題。

《她們,他們》的影像美學是不動聲色與機敏準確相結合,是好萊塢敘述方式與東方人文美學的自然融合。是現實主義直面生活的平和勇氣,是現代主義唯美原則的具體實踐。

在中國電影市場化和多元化的大環境裡,《她們,他們》保持了電影人關注現實刻畫人性的良知,堅持藝術品質的執著追求,同情人物命運的人文主義態度,尊重觀眾審美心理的社會責任。

在低成本電影平衡市場和藝術品質的堅韌實踐中,《她們,他們》做到了深刻洞悉,兼容中西,真切誠實,不偏不倚,舒展唯美,中規中矩,不卑不亢,見微知著。

《她們,他們》的創作者以其誠實的勞動,見證低成本高品質的電影藝術實踐成果。

作者/製片人

裴蓓,江西上饒人,九十年代南漂珠海,做過物理老師,新聞記者。現為廣東廣東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珠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嶺南文學新實力作家”之一。 珠海山中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

文學作品獲《小說月報》第十三屆百花獎、第二屆華人華僑文學獎,廣東省首屆青年文學獎,廣東省首屆散文獎。

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

2002年在《中國作家》發表第一篇小說《曾經滄海》,《小說月報》選載。

2005年在《小說月報》原創版發表中篇《南方,愛你我說不出》,《中篇小說選刊》選載。此小說後改為長篇小說《南漂》出版,全國近40家報紙連載,5.1黃金周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一套節目連播。

2008年在《當代》發表中篇小說《單位》。《小說月報》轉載。本小說參加為上屆魯迅文學獎參獎作品,獲首屆廣東青年文學獎。

2008年發表<我們都是天上人>。該小說2009年獲《小說月報》第十三屆百花獎,此小說由本人改編成電影《天上人》,並由本人製片完成,由國際知名導演寧瀛執導。本影片獲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入圍第十八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被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高分收購。

2012年將本人小說《南漂》改編為電影,即將發行。

裴蓓語錄:

我大概有些自虐的傾向,總是把自己置身於最尷尬最矛盾的境地,我因為做著世上最唯美的影視夢,便不得不在最不唯美的人與事的糾結中掙扎,步履蹣跚。然而,我所有的夢,真實而固執。

—— 摘自隨筆《這條路和我的生命有關》

其實,我們根本拒絕不了現代文明的誘惑,我們早已是當今生活方式的囚徒,我們對物質文明所造就的種種便利和舒適有著病態的依戀,我們骨子裡已經是這個由網路、通訊、尾氣、污染、競技、功利、名位等等所構成的喧囂世界裡的一份。我們對原生態的自然的嚮往只是一種意念上的逃避和回歸。那種回歸只是一個遙遠的夢境。

—— 摘自隨筆《這條路,和我的生命有關》

好的東西其實都是枷鎖,愛是,恩惠是,金錢是,名利是。總之,施與就是束縛,擁有就是負累。很多看似最保險的東西最不保險,輕易獲取的東西最後都得自己花大代價買單。

—— 摘自中篇小說《單位》

我無時不在地淡化當今教育模式給我孩子的壓力,我在贖罪。我不相信輪迴,即使有,孩子現世的快樂也比那混沌未知的下一輪更重要。孩子當下的快樂,遠遠超越我對他今後成功的期許,超越所有的所有。

—— 摘自《陪子日記》

《南漂》的慘烈就在這裡,《南漂》的心痛也就在這裡。“色”戒得不夠好,讓人心痛。“色”戒得太好,更讓人心痛。

—— 摘自《南漂》創作談

我願未來的橫琴能夠留下一座山,山下有海,山上有教堂。或者,不要教堂,也不要寺廟和道觀,什麼都不要,不要任何人工的跡象。疲憊的時候,我可以坐在潮濕的泥土和芳草上,聞著海風裡的魚腥,為自己療傷。

—— 摘自《傷橫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