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產中的常見病,輕則引起奶牛跛行,重則引起奶牛癱瘓,如不加以重視,則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經濟效益。臨床上主要有蹄變形和腐蹄病兩種,下面略作簡要介紹,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概述

蹄變形

指蹄的形狀發生改變。由於蹄變形發生後所呈現的形狀不同,臨床上可分為長蹄、寬蹄、翻卷蹄三種。

(1)病因

①日糧配合不平衡,礦物質飼料鈣、磷供應不足或比例不當,導致奶牛機體磷鈣代謝紊亂,鈣磷比例失調,引起蹄變形。

②蹄變形病與乳牛的產奶量有一定關係,一般單產高的牛,發病率較高。主要是因為養殖戶為了追求產奶量,在飼料中過量增加精飼料的餵量,粗飼料採食過少、品質太差,飼料精粗比例不當,使奶牛機體長期處於酸中毒狀態,引起蹄葉發炎,導致蹄變形。

③飼養管理不當。牛舍陰暗、潮濕,運動場泥濘,糞尿清掃不及時,牛蹄長期在糞尿和泥水中浸漬,致使蹄角質變軟、變形。生產中不重視牛蹄保護,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變形。

④蹄變形與公牛的遺傳性有關。如果公牛有先天蹄變形,則後代也極易罹患該病。

(2)症狀

長蹄:即延蹄,指蹄的兩側支超過了正常蹄支的長度,蹄角質向前過度伸延,外觀呈長形。

寬蹄:蹄的兩側支長度和寬度都超過高正常蹄支,外觀大而寬,故又稱為“大肢板”。此類蹄角質部較薄,蹄踵部較低,在站立時和運步時,蹄的前緣負重不實,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內側支或外側支蹄底翻卷。從蹄底面看,外側緣過度磨損,蹄背部翻卷已變為蹄底,靠蹄叉部角質增厚,磨滅不正,蹄底負 重不均,往往見後肢跗關節以下向外側傾斜,呈“X”狀。嚴重的病牛兩後肢向後方伸延,病牛弓背、運步困難,呈拖曳式,稱之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即蹄的變形情況,即可確診。

(4)防治

藥物治療不可能使變形蹄恢復正常,臨床上常採用修蹄療法,根據蹄變的程度不同採用相應辦法給予修整。因此,防治該病的關鍵在於搞好預防。生產中應注意加強奶牛的飼養管理,充分重視蛋白質、礦物質的供應。根據乳牛的泌乳狀況,合理配製日糧,特別是高產乳牛應根據其產奶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和補充。一旦蹄形開始變化可注射維生素D3,日糧中補加鈣粉,以阻止其惡化。鈣磷比例一般以1.4∶1可獲得磷鈣代謝的正平衡。

一般產頭胎的母牛過度產奶(超過6000千克)時發病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單純追求高產。如奶牛因高產而出現弓背、拉跨等現象,並且是初發病牛,應提前停乳,以促使肌體恢復。

同時,還應注意定期給奶牛修蹄。為防止蹄被糞、尿、污物浸漬,應使牛蹄經常保持乾淨(冬天干刷,夏天濕刷),運動場要及時清掃和保持乾燥,每年應對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變形蹄,一律進行修整,每年1~2次。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進行。切實加強種公牛的選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變形與公牛有關者,可考慮不再使用該公牛配種。

腐蹄病

乳牛病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質層組織發生化膿性病理過程的一種疾病,其特徵是真皮壞死與化膿,角質溶解,病牛疼痛,跛行。

(1)病因

①該病為磷鈣代謝紊亂引起的鈣磷代謝病。日糧中鈣磷供應不足,鈣磷比例不當(1.25~1.35∶1),可能是造成腐蹄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管理不當,運動場泥濘潮濕,牛蹄長期浸泡,修蹄不定期。

③尖硬異物引起牛蹄外傷,造成壞死桿菌、化膿性棒狀桿菌、鏈球菌、結節狀梭菌等細菌的感染。

(2)症狀

①蹄趾間腐爛 為乳牛蹄趾間表皮或真皮的化膿性或增生性炎症。通過蹄部檢查可以發現蹄趾皮膚充分血、發紅腫脹、糜爛。有的蹄趾間腐肉增生,呈暗紅色,突於蹄趾間溝內,質度堅硬,極易出血,蹄冠部腫脹,呈紅色。病牛跛行,以蹄尖著地。站立時,患肢負重不實,有的以患部頻頻打地或蹭腹。犢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發生,但以成年牛多見。

②腐蹄 腐蹄為乳牛蹄的真皮、角質部發生腐敗性化膿,表現在兩蹄支中的一側或兩側。四蹄皆可發病,以後蹄多見。成年乳牛發病最多,全年皆可發生,但以7~9月發病最多。

病牛站立時,患蹄為球關節以下屈曲,頻頻換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時,患肢向前伸出。進行蹄部檢查時,可見蹄變形,蹄底磨滅不正,角質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質尚未變化,修蹄後見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膿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於角質溶解,蹄真皮過度增生,而肉芽突出於蹄底之外,大小由黃豆大到蠶豆大,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關節時,關節腫脹,皮膚增厚,失去彈性,疼痛明顯,步行呈“三腳跳”。化膿後關節處破潰,流出乳酪樣膿汁,病牛全身症狀加劇體溫升高,食慾減退,產乳量下降,常臥地不起,消瘦,治療困難。

(3)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及蹄部檢查即可確診。

(4)防治 生產中應堅持定期修蹄,保持牛蹄乾淨;及時清掃牛棚、運動場,儘量保持乾燥衛生。加強對牛蹄的監測,以及時治療蹄病,防止病情惡化。同時要保持日糧平衡,鈣磷的餵量和比例應適當,以減少腐蹄病的發生。如已經發病,可採用以下方法儘早治療。

①蹄趾間腐爛 以10%~30%硫酸銅溶液,或10%來蘇兒水洗淨患蹄,塗以10%碘酊,用松餾油塗布(魚石脂也可)於蹄趾間部,裝蹄繃帶。如蹄趾間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區,或以硫酸銅粉、高錳酸鉀粉撒於增生物上,裝蹄繃帶,隔2~3天換藥1次,常於2~3天次治療後痊癒,也可用燒烙法將增生肉烙去。

②腐蹄 腐蹄病分急、慢性兩種。當奶牛換急性腐蹄病時,應先消除炎症,臨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進行全身治療。金黴素、四環素按每千克體重用0.01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體重用0.12克,一次靜脈注射,每天1~2次,連用3~5天。青黴素250萬國際單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天。

當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時,應將病牛從牛群挑出,單獨隔離飼養。並將患牛蹄部修理平整,找出角質部腐爛的黑斑,用小刀由腐爛的角質部向內深挖,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膿汁流出為止,然後用10%硫酸銅沖洗患蹄,內塗10%碘酊,填入松餾油棉球,或放入高錳酸鉀粉、硫酸銅粉,最後裝蹄繃帶。

如伴有關節炎、球關節炎,局部可用10%酒精魚石脂繃帶包裹,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藥物,如青黴素200萬~250萬國際單位,肌肉注射,每天兩次;或10%磺胺噻唑鈉150~200毫升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續7天。

如患牛食慾減退,為消除炎症,可靜脈注射葡萄糖,5%碳酸氫鈉500毫升或40%烏洛托品50毫升。 (記者 佚名)

預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發生的四大疾病之一,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發展奶牛業,達到牛群健康、高產、長壽的目的,必須對嚴重危害奶牛生產的蹄病進行綜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須貫徹“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方針,根據各場的具體情況,制訂一整套的措施。

(1)飼養方面

平衡日糧:根據奶牛泌乳各個階段的不同,進行分群飼養。根據營養配置各種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糧,特別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當,優質的粗料是奶牛必須的。必須保證飼料中常量元素鈣、磷、鎂、鉀、鈉和硫的量,特別是鈣和磷的量和適當的鈣磷比;保證微量元素鐵、銅、錳、鋅、鈷、硒、碘的量;注意日糧中陰陽離子的平衡。必須保證奶牛維生素A、D、E和煙酸的供應,為了保證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間可以添加緩衝劑,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採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場環境衛生,保持運動場和牛舍的清潔乾燥,可有效預防蹄病的發生。因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質含水量增多,角質軟化,降低牛蹄對各種損傷的抵抗力。每天應及時清除牛舍及運動場的牛糞、污水,及時清除運動場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傷;剛修過蹄的奶牛在最初兩個星期內不應在水泥地上運動;水泥地上應有紋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損傷牛蹄。牛舍的設計必須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後應睡在牛床上,牛床上應有足夠多的乾燥清潔墊料,奶牛的休息時間也應保持在4小時以上,因為乾淨乾燥的牛床可以減少細菌繁殖和蹄病的發生率。為了有效的預防傳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質的硬度,堅持每周2次給牛隻噴蹄,選用刺激性小,沒有異味的4%硫酸銅浴液,用塑膠噴霧器直接將藥液噴在奶牛蹄部。噴蹄時應將牛掃去牛糞、泥土墊料,使藥液全部噴到蹄殼上。在有條件的地方在擠奶台的過道上和牛舍放牧場的過道上,建造長5 米,寬3 米,深10 厘米的藥浴池,讓奶牛上台擠奶和放牧時走過,達到浸泡目的,但是藥浴池必須經常更換藥液,不要使其成為“牛糞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預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療

治療蹄病所採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確切的診斷為基礎,應根據奶牛的臨床症狀,並通過問診、望診、觸診以及各種特殊檢查等診斷程式確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論治療何種陳病,首先應徹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後對蹄病進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變部位,在實施治療措施前要對患蹄徹底消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