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朝年間,隨沐英征討雲南後遷移到會澤的客戶,有位名叫女登的婦女,住在會澤縣魯機村,乃是沐國公的後代,太夫姓李,是個強幹的農人。
故事傳說
夫妻二人雖然勤勞,但租稅太重,生活也不怎么好過。間或年景稍好,後而穀賤傷農,一樣貧困。女登姑娘生性聰敏,智慧過人,處人耿直,做事細心,實在是個巧媳婦。她心靈手巧,無論拿什麼東西,總要翻來覆去。橫一下,直弄一下,仔細琢磨推敲。辦理一件事情,總要想出幾種做法來。掃地拿掃帚,左手拿,右手拿,正拿倒拿都行,別人掃不乾淨的地,只要到她手裡,什麼坑坑凹凹,眨眼功夫,便掃得乾乾淨淨。大家都說:“女登姐姐掃的地,睡下去打個滾爬起來,身上都不會沾點灰”。
女登姑娘平時喜歡到田邊地角,河畔溝埂摘些狗尾草、蚊子草、小青藤等,回家披開來,紡織一些花藍、提兜、小燈籠等給孩子們玩。一天,她摘了一些圓莖桿細長的多年水生野草編了個小繡球,水草披開以後,發覺裡面有一股柔軟細白的草芯,她想,這白生生、軟乎乎的東西,用來裝枕心一定很好,在她靈巧的手裡果然從這圓直的野花水草里披出了一根根細柔雪白的草芯來。這東西最易燃燒,可放在燈盞里作燈芯,比用棉線條點燈還要好得多,輕便、省油、燈光明亮,油煙又小,把它叫做燈草,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於是,女登姑娘把這種不知名的草根據其用途取名為"燈草",披出來的芯叫“燈芯”。
她和丈夫商量以後,把家裡盤著的秧田騰了一丘出來,專門移栽這種野生水草。經過她勤勤懇懇的培育後,這種水草長得更為肥實,梢子也更長了,披出來的燈芯又長又白又粗實。餘下的草殼,還可以用來紡織草帽、甑蓋、鍋蓋、籮筐、提籃、盆罐之類的小手工藝品。後來,她又用燈草做原料,編織燈草滑席,墊在床上墊睡用,非常柔軟,也可作為包裝和曬糧食之用。這些手工織品拿到市場上出售,價廉物美,輕便耐用,受到人們的歡迎,小倆口計算了一下,種一畝燈草比種十畝穀子的收入還要大得多。於是,他們把這一野生水草變為了家種,逐年發展,越種越多,生活也越來越好過。同村鄉鄰看到女登家的變化人人羨慕,個個垂涎,也偷偷地學種燈草,但是始終找不到披燈草及紡織滑席的竅門,找女登姑娘求教者日漸增多,但女登夫婦十分保守,不原傳授。
有一年,因積勞成疾,女登全家男女老少都病倒了。村裡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姚大媽,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看到女登家的窘況,便邀約了村裡的一、二十個婦女,送糧送藥,幫助她料理生活。女登夫婦觀此情景深受感動,十分內疚說道:"鄉親們真好,我對不起大家"。女登姑娘病好後,就把披燈草,編滑席的手藝傳給了全村婦女。後來,會澤魯機村的滑席,燈芯暢銷滇東北,繼而又傳到迤西、迤南,遍及全省,遠銷四川、貴州,甚至傳入京城。
另外傳說
鳳翔縣槐塬廟會源自“炎帝尋母”的傳說。傳說炎帝母親“女登”為蜂農,整日逐花養蜂,居無定所。一次,炎帝多日不見母親,十分著急,遂帶人打著“排燈”連夜尋找,終於在滿嶺槐花飄香的槐塬找到母親,進行慶賀,後傳下此典故。廟會期,以高蹺、社火、賽鑼鼓,唱大戲等表現炎帝部落找到帝母時的歡樂慶場面,熱鬧異常。
相關內容
陝西鳳翔一帶,是炎帝的家鄉,每年一度的“女登會”是這裡最熱鬧的廟會。 農曆正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陝西省鳳翔縣槐原村以及周邊地區的村民,甚至甘肅、河南、山西等省的百姓,不辭辛勞,結伴搭夥,頂風踏塵來到槐原“女登祠”祭拜炎帝及其母———女登
鳳翔槐原的“女登會”又稱“排燈廟會”。廟會的正日子是正月二十六日,而正月二十五日晚,槐原村各隊每戶人家都要像舉火把一樣高挑著燈,成群結隊地去女登祠祭祀炎母。這是廟會的前奏,也是廟會最神秘,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大約在晚八點左右,天色已完全黑下來,散落在曠野中的村落里不約而同地亮起了排燈,人們從四面八方,挑著排燈,敲著鑼鼓向女登祠匯攏,黑暗中一條條火龍在田野中遊動。禮炮聲、鞭炮聲、鼓鑔聲此起彼伏,伴隨著村中不時騰起的焰火,為寂靜的鄉村夜晚憑添了熱鬧的節日氣氛。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排燈會”上演了。排燈會的形式簡單而樸實,每個隊來到廟前由領隊人進廟叩拜炎母女登像,門外燃放鞭炮,鑼鼓隊即興表演一段鼓樂,一村村、一隊隊按到達先後的順序獻藝。在所有的“演員”中沒人指揮,所有村民的行動都井然有序,全套的排燈會演下來要持續兩個多小時。
農曆正月二十六日上午,廟會進入第二場“祭祖拜神,祈求保佑”的儀式。清晨,許願的鄉民們老早就在女登祠里燃起了香火,祠堂上空青煙繚繞。和前一晚的情景相比,這裡沒有了鑼鼓的喧鬧,更多的是膜拜和虔誠。進門叩拜後,會場中負責組織的村民會送上一根紅絨線並系在膜拜者的手臂上。這是平安帶,繫上後神靈會保佑平安,並實現所許下的心愿。
祠堂西側的空地上豎起一棵人造的“搖錢樹”,樹枝上掛滿了象徵財富的彩條和紙幣,樹下有一“敬德箱”,所有到那裡的人都要搖晃那棵樹,在劇烈地晃動中,不時有彩條和紙幣從樹枝上落下。搖財、捐款,在樹上系平安帶或插香都是許願的方式。
上午十點左右,村里傳出了陣陣鑼鼓聲,旌旗隊從村中走出,鑼鼓緊隨其後,隊伍最前面是幾位中年男子,領頭人手托供盤,上面擺放著煙、酒、糕點等供品。隊伍首先通過主會場,然後來到女登祠,領頭人將供品送進祠堂,擺放在女登像前,這時鼓、鑔、鞭炮齊鳴,場面非常熱烈。最激動人心的要數鑼鼓表演了。各隊到來後,鑼鼓隊擺開陣式,亮出各自的絕技,隊員基本都是中年男子,身著古裝,列隊在旌旗下,威風凜凜,鼓槌在他們手中上下翻騰,節奏時緩時急,引得觀眾聲聲喝彩。另一隊到來時,上一隊方才罷手。
下午三時許,隆隆的禮炮聲再次響起,社火游演開始了。社火隊游演路線仍是以女登祠為主會場,然後穿村莊離場。社火表演是女登廟會的第三場,也是整個廟會的最後一個項目。社火分為步社火、馬社火、高芯子等,槐原獨特的山社火用很大的木架子,一般用圓木捆綁,上用方桌和椅子搭成“山”形,外形用紙包裝,描繪成山色,抬起後的高度約七八米,木架下方墜有數根石條以求降低重心便於平衡,扮演女登的演員端坐在頂端,周圍站立著原始獵民,手執木棍、弓箭、魚叉等表示漁獵生活。抬“山”人數達上百人,規模大,表演時需要寬闊的道路和場地。正因如此,這種眾人“抬山”的場面如今已很少見到。
中原一帶的百姓總會在新年的正月末,直接去槐原,現場感受那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面,感受那紅紅火火的鄉土民情 陝西鳳翔一帶,是炎帝的家鄉,每年一度的“女登會”是這裡最熱鬧的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