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麗芙·基特里奇[伊莉莎白·斯特勞特作品]

奧麗芙·基特里奇[伊莉莎白·斯特勞特作品]

《奧麗芙·基特里奇》是2011年9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伊莉莎白·斯特勞特。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奧麗芙·基特里奇》是伊莉莎白·斯特勞特的第三部作品,2008年出版,獲2009年普利茲小說獎。作品以平淡內斂的文字描摹著普通人的生活,衰老、孤獨、流言、背叛、不可能的愛和小小的善良,日復一日在小鎮上演,外表看似波瀾不驚,內里卻漣漪四起,憤怒與悲傷靜靜浮現。

圖書信息

奧麗芙·基特里奇[伊莉莎白·斯特勞特作品] 奧麗芙·基特里奇[伊莉莎白·斯特勞特作品]

書名 奧麗芙·基特里奇

作者 〔美〕伊莉莎白·斯特勞特

譯者 張芸

ISBN 978-7-5442-5528-8

開本 32

印張 9.25

定價 29.5元

裝幀 平裝

出版時間 2011年9月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發行

內容簡介

《大方》創刊號口碑佳作《藥店》全本

一部易讀而難忘的大師級傑作

關於孤獨 關於悲傷 關於愛

榮獲美國文學最高榮譽普利茲小說獎

《今日美國》《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年度好書”

海岸,平靜的克勞斯比小鎮,脾氣暴躁的奧麗芙·基特里奇有一個“好好先生”式的丈夫和一個與她日漸疏遠的兒子,生活看上去水波不興,卻有股股暗流涌動。

在鎮上,奧麗芙也有意無意地充當了其他人生命中的過客:一個想自殺的憂鬱青年,一個患上厭食症的年輕女孩,一個數年如一日在酒吧彈琴的未嫁女子……這些懷著飢餓、揣著夢想的人們,在欲望與寂寥之間掙扎徘徊。她冷眼看待這個世界,也分外清醒地咀嚼著人生的孤獨和難堪。

作者以極富張力的筆觸探索了作為生命底色的種種矛盾與悲哀,卻也揭示了人生中畢竟抹不去的溫柔與希望。

行文雅致,不斷累積的情感深具震撼力,女主人公奧麗芙直率、有缺點但十分迷人。——普利茲獎授獎辭  作品探尋的主題是世人對彼此微乎其微的了解,為了得到自己所求而奮不顧身的努力,還有微末事物中蘊含的救贖力量。——《人物》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斯特勞特 (Elizabeth Strout)

美國當代作家。1956年出生於緬因州波特蘭市,大學畢業後開始文學創作。1998年,出版長篇處女作《艾米與伊莎貝爾》,獲《洛杉磯時報》最佳首作獎及《芝加哥論壇報》中心文學獎,併入選橘子獎短名單及筆會/福克納獎,在文壇奠定了堅實的口碑。2006年出版《與我同在》,登上全美暢銷榜,入選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奧麗芙·基特里奇》是她的第三部作品,2008年出版,獲2009年普利茲小說獎。作品以平淡內斂的文字描摹著普通人的生活,衰老、孤獨、流言、背叛、不可能的愛和小小的善良,日復一日在小鎮上演,外表看似波瀾不驚,內里卻漣漪四起,憤怒與悲傷靜靜浮現。

目錄

藥店

漲潮

鋼琴演奏者

小插曲

絕食

殊途

冬季音樂會

鬱金香

一筐旅程

瓶中船

安檢

罪犯

河流

故事梗概

伊莉莎白·斯特勞特1956年生於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從小在緬因和新罕布夏的小鎮長大,在貝茨學院畢業後又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一年。她於1982年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從此開始了創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發表在《紅書》和《十七歲》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貝拉》獲得2000年度的桔子獎提名。《奧麗芙·基特里奇》則獲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茲獎。後來此書又在義大利獲Premio Bancarella獎,據說是海明威之後第一個獲該獎的美國人。 小說人物眾多,形形色色兼備。總共有101個人物,僅基特里奇家族就出現了9個角色。有藥店老闆、數學教師、足球明星、肥胖的運貨員、理髮師、女招待、前大學教授、收銀員、木匠、醫院行政人員、會計、護士、房東、警察、五金店老闆、木材廠工人、校醫、殺人犯、士兵、學生等等。這些涉及廣闊領域、關係複雜的角色有的互相交織,有的各自為政,共同構成小鎮的社會網路,演出著各種人生的悲喜劇。如此大量的角色撐起分量沉重的芸芸眾生相的全貌,甚至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找到跟自己類似的那款人物。

結構的別致足見作家營造、用心之細密和精湛。這部作品其實是用13個故事構築起來的長篇,而這13個故事又各具相對的獨立性,其中絕大多數故事的核心人物則是女教師奧麗芙·基特里奇,她時而充當某篇小說的核心,時而又在某篇小說中飛速地露個面,目的是把全書構成某個更為宏大的有機體。全書人物活動的地點集中在一個小鎮,有些人物反覆出現。這些故事,有的寫在某個男子的葬禮上妻子剛剛獲悉丈夫對自己的不忠,有的寫發生在醫院裡的人質事件,數學老師奧麗芙充當著把這些故事勾連起來的角色。這13篇小說中寫得最弱的正是她飛速露個面的那兩篇。沒有奧麗芙,這部小說似乎就會游移不定,好像脫離了錨的船隻。這部作品,既有長篇的巨觀視角,架構可作長篇來讀,同時其中的要素又體現了傑出短篇的特質:選取生活中瞬間的碎片,用特寫來講述完整的故事,所謂的以小見大。

探索活的精神世界,切入複雜的性格深處,矛盾中浮現立體的人格。奧麗芙是個複雜的人物,並非我們一目了然的那種好人,有時在邪惡和善良的憐憫心之間搖擺。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人都是費解的謎團,奧麗芙也不例外。有時在這篇故事中,她的行為可能很惡劣,有時在另外一篇中又可能會挽救了某人的生命。連他的兒子都說:你讓人感到可怕。她甚至毫不諱言地對朋友說:聽到別人生活中碰到麻煩,自己感覺挺爽的。但是,當這些故事繼續向前推進時,我們看到這個女人更為複雜的畫像逐漸浮現出來。她可能衝著兒子謾罵吼叫,可其實心裡深愛著孩子,而表達愛的方式令人匪夷所思。丈夫是個善良的男人,奧麗芙同樣愛著丈夫,但卻在表達愛上總是跌跌撞撞,毫不流暢。她經常情緒陰鬱,可是同樣會突然發出深沉的開懷大笑。她內心深處潛藏著同情心和憐憫感,甚至對陌生人也如此。她知道,生活是孤獨的,不公平的,持久的婚姻和突如其來的死亡需要巨大的造化。她知道,自己已經爛掉,有著太多的悔恨。她知道,人們難免會失敗,最終,連脆弱的希望也會化作泡影。這就是奧麗芙複雜矛盾的精神底色。作者試圖告訴讀者,我們如果僅憑碎片般的經歷,是很難完整地認知一個人的。這部作品處處在暗示要探索這樣一些神秘的難題: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這樣做的動機何在,我們有關自我的認知是如何遭到扭曲乃至缺失的,最終幾乎所有的人基本上都無法完整全面地對待自己。這些故事充滿了思想的深度,雖然表現的都是個體,然而探索的問題卻具有穿透力和普遍性。作家促使讀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我們這個時代那些複雜、不可思議的人物的行為和精神世界,讓讀者從人與人之間內在關係的互動中理解人性的微妙。

用心來感知人情和世態,以強烈的主觀風格道出詭異的庸常。奧麗芙對自己清醒的反思貫穿通篇,那種自我意識是很耀眼的。這種自我意識的風格還體現在作者對行文調子的確定上。伊莉莎白喜歡用所謂無拘無束的間接風格。比如,作為第三人稱的敘述者可能會使用某個特定角色的語氣和視角,比如寫鬱金香盛開得很“荒謬”,而荒謬則是很具奧麗芙個人特色的辭彙,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比比皆是,作家在這種本來應該客觀的敘述中讓強烈的主觀色彩介入,就像一個強勢人物會改變某個房間的氣場。

考究而逼真的氛圍瀰漫全書,猶如淡淡的霧,讓讀者感覺頭髮里,眼睛裡,都掠過或者鑽進這樣的霧。氛圍的營造很是考驗作家的功力。如何讓自己的人物、地點浸淹在某種真實而獨具個性的氛圍中,這是需要作家費點思量的工作。全書雖然由13個短篇構成,但是,卻有某種統一的氛圍貫穿其中,悲觀的底色中處處灑著亮澤,時間在流逝,流逝的過程中載著看不見、摸不著卻在那裡存在和漂泊的情的憂愁。這些東西只可在特定的情景中意會,卻很難言傳:我個人以為,凡是用心來寫的東西,到了爐火純青之境,那個最神秘的核兒最難單挑出來說個明白。這部作品不僅把故事、人物、思想、情感呈現給我們,還把既是上述要素的融合又具獨立性的氛圍傳遞給了我們,讓我們暫時淹沒在它的氛圍之霧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