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語言

在少數民族地區,除了講本民族語言外, 也通行德語。學校的語文課教授少數民族文字和德文。作為一名遊客, 在奧地利最好還是多少了解一些德語為宜,因為許多貿易檔案、商品目錄、產品說明書、 服務指南及公路路標和廣告牌都是用德文,或加上少數民族文字。
如果一個外國遊客或以其他什麼身份訪問奧地利的人,用德語與當地人交談,他們會十分高興, 並熱情的向你解答一些問題。維也納的口語與柏林的語言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施工德國人初到奧地利幾乎聽不懂當地的語言,只好求助於文字了。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
奧語的定義
第一屆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於2003年在保加利亞舉辦,此後每一年都有比賽,分別在莫斯科、荷蘭、愛沙尼亞、聖彼得堡舉行。2008年的賽事又是在保加利亞進行。
奧語的前身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前身是曾在蘇聯時代的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保加利亞舉辦了40逾年的“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屆比賽於1965年舉行,它是由愛菲爾德·納甌莫維奇·齊林斯基 (Alfred Naumovich Zhurinskiy) 最早發起的,他本人設計了第一屆比賽的全部問題。
奧語的比賽內容競賽中的問題包羅萬象,含語音知識、歷史語言學、句法學,甚至還包括人造語言(因為科學家對此頗感興趣)。所有的問題皆直接取材於語言學家的日常研究,只不過是加以簡化。有趣的地方是,參賽者不需具備任何的語言學知識或者懂得多種語言,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在考題的範圍內找得到答案。換句話來說,就是只要套用一點邏輯的知識再加上細心,任何人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語言學家的任務是揭示語言背後的結構規律,以及分析人類使用語言的習慣。儘管在實際的研究中這些問題會變得非常複雜,甚至語言學家也爭論不休,但作為競賽性質的考題則出自不偏不倚的觀點,因為比賽的目的是向學生引介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
IOL分為個人賽和小組賽。個人賽規定選手在6個小時以內解決5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分值等同,皆為20分。小組賽通常只需解決一個問題,小組成員要求在4個小時以內解決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所有的參賽選手可以選擇自己的比賽語言——所有的問題都會翻譯成他們選定的語種。
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