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伯斯佯謬

奧伯斯佯謬由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23年提出,於1826年修訂,是指若宇宙是穏恆態而且無限的,則晚上應該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在此之前,類似的想法已由克卜勒於1610年及夏西亞科斯於十八世紀提出。黑暗的夜晚印證了宇宙是非穏恆態的,是大爆炸理論的證據之一。奧伯斯佯謬又稱夜黑佯謬和光度佯謬。

歷史

早在1826年,德國天文學愛好者奧爾伯斯就提出了為什麼是黑的這個問題.他指出,如果認為宇宙是無限的,並且在這個無限的宇宙中均勻分布者無數顆發光的恆星,那么夜空就不應該是黑的,相反,應該到處都是明亮的.可事實上人們看到的夜空還是黑暗的.
夜空為什麼是黑的"這個問題,涉及到無限無邊的宇宙理論模式同客觀事實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就是天文學史上著名的"奧爾伯斯佯謬"
20世紀30年代,哈勃關於宇宙在膨脹的發現,迫使人們放棄了宇宙永恆不變的傳統觀念,並開始考慮我們的宇宙自身演化的問題.

研究

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指出,恆星和星系並非永遠存在,即恆星也存在生與死的問題.所以每顆恆星僅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輻射.根據現在宇宙學理論解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距今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夜黑是宇宙膨脹的結果,或者是說宇宙膨脹的證據之一;自從宇宙誕生以來,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把光線灑滿恆星之間的全部黑暗空間.

分析

宇宙的年齡不是無限的,遙遠的恆星光子至今尚未到達地球.我們只可能觀測到宇宙視界(天體退行速度達到光速處)內的天體輻射;由於宇宙膨脹,星系在遠離我們而去,發出的光子發生紅移.夜空黑暗的事實暗示人們,宇宙不是無始無終的,而是有其確定的開端,宇宙迄今仍然在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