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洛穆茨之戰

蒙古軍來臨與里格尼茨之戰

1241年的初春,列格尼卡的原野散發出血腥的臭味,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的屍體與卑賤的礦工們堆積在一起,鮮紅的色澤染紅了荒涼的草原(列格尼卡戰役)。

里格尼茨之戰不僅是兩支軍隊之間爆發的衝突,更是兩塊大陸、兩種異質文化間的衝突。這些歐洲騎士對他們的文明和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堅信無疑,相信它們對於所有外來的宗教,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除了歐洲民族以外,大多數其他民族的人在他們眼裡即便不是次等人,也都是群比自己差的人。而另一方的蒙古人,雖然都是一些鐵石心腸的殺人者,卻容許那些異域宗教在被征服的領土內自由地繁榮發展,而且還能非常實用地把異域人的風俗習慣吸收進自己的傳統。

戰後,相傳蒙古兵在戰場計算死者之數,每殺一敵,割其一耳,所得之耳計有九大囊。後來在交戰之地建了一個村莊,名為瓦勒思塔特,所以這一戰也被稱作瓦勒思塔特會戰。

波蘭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蒙古徹底粉碎。拜答爾以一支偏師,建立了比哲別、木華黎乃至此次西征的實際總指揮速不台更加偉大的功勳。當他志得意滿時,絕對想不到,前方就是他的葬身之地(當然,拜答爾是否戰死,實有爭議)。
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被嚇得心膽皆碎,雖然西里西亞還有一些城堡在據守,但他完全不敢發兵救援,任由這些城堡被蒙古人一個個攻陷屠戮。
雖然西里西亞的國力不及波希米亞,但列格尼卡之戰匯聚了波茲南等波蘭各公國撤回來的殘兵,幾乎整個波蘭的人馬匯聚起來,和蒙古人做殊死的決戰,竟以死傷近半,主將戰沒告終。條頓騎士團作為波蘭名義上的封臣,也派出了百名精銳騎士(可能還有數百名扈從)支援,結果亦幾乎全軍覆沒,騎士長奧施特恩負傷逃走(1253年升任條頓騎士團大首領,1257年去世。網文說條頓騎士團大首領戰死於此役屬於以訛傳訛)。
此外,有些說法認為還有五十名聖殿騎士奉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之命,率領扈從來援,亦幾乎全滅。但《多桑蒙古史》未曾記載法軍來援,存疑。

蒙古軍以槍穿刺著亨利的頭,在里格尼志堡前徇示。此時基督教民為了抵抗侵略者,已經把城市燒毀,退守堡內。蒙古軍招降不成,就在附近殺掠一通。

基本摧毀西里西亞境內的抵抗後,拜答爾率著蒙古第二次西征的北路軍南下,進入摩拉維亞(當代的捷克東部)境內。當時,摩拉維亞、盧薩蒂亞,均是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的封地。

據《多桑蒙古史》所載,拜答爾軍在列格尼卡之戰後進駐奈思河(卡恰瓦河)附近之奧德穆霍夫。4月15日,又蹂躪了拉蒂博爾(今拉齊布日)。到了博列棱斯克,駐軍八天。

當時,指揮主力部隊在匈牙利作戰的拔都認為應將多瑙河以北的捷克軍隊打敗,於是命令拜答爾於4月16日離開拉蒂博爾,開往摩拉維亞。這一點已為一部科倫編年史所證實。途中,一支部隊到過邁森。

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很可能拜答爾的配對,里格尼茨之戰的勝利,很可能有兀良合台一份功勞。

名將出馬

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 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

波希米亞(當代的捷克西部)無疑是當時中歐的強藩,然而兵力比起整個波蘭的聯軍,尚少了不少。何況,摩拉維亞的大部分戰兵已經在列格尼卡之戰中由摩拉維亞侯爵迪波德之子博勒斯拉夫率領,參與列格尼卡之戰,結果全軍覆沒,博勒斯拉夫也戰死沙場。

蒙古軍進入了摩拉維亞,肆意焚殺,到達了波西米亞、奧地利邊境。當時這兩國都屬於波西米亞王瓦茨拉夫一世統領。國內兵少,又不敢招還波西米亞、盧薩蒂亞兩地的兵力,而把這些地區白白讓給侵略者。波西米亞已經率軍退入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國內軍隊已經不多,他命自己的悍將雅羅斯拉夫·思泰倫貝爾率領精銳步兵、騎兵合計五千人前去援助摩拉維亞,要注意防守奧洛穆茨和卜林兩座城市。

因為兵力少,他下令只可憑藉城堡防守,不能和蒙古人野戰,這個決策無疑是正確的。

蒙古人善用間諜,喜歡研究地勢。所以思泰倫貝爾必須比拜答爾更早掌握戰略要地 。

思泰倫貝爾進入卜林,當時此州的人也已經集合了若干軍隊,就留了4000人防守此城,自己率領1000人入據奧洛穆茨。

生死圍城

第三日,蒙古大軍正式圍城。
拜答爾滿心以為城守空虛,不過當他趕到時,發現守軍並不少。
按照他親自估計,城內守軍應該有一萬二千左右。雖然拜答爾擁有四萬軍隊(其中應該有兩萬上下是輔兵),但作為攻城來說,也是很頭疼了。
但實際上,是因為奧洛穆茨城內器甲充足,思泰倫貝爾臨時大抓壯丁,拼湊了一支龐大的烏合之眾,又多樹旗幟金鼓,虛張聲勢;於是乎,拜答爾對城內的兵力便形成誤判。
拜答爾身為當世名將,當然也懷疑思泰倫貝爾在虛張聲勢。然而他率領的偏師兵力有限,下面還有作戰任務,他不願意輕易損耗在攻城戰中。
拜答爾是察合台的六子(也有說法說是次子),這次西征的表現將影響到他在黃金家族當中的地位,乃至察合台汗國的繼承權。所以,他不得不謹慎。
無疑,思泰倫貝爾利用了拜答爾的謹慎。城內真正能戰的兵卒頂多兩三千,其餘都是烏合之眾、老弱病殘。如果蒙古人蜂擁蟻聚而上,城池說不得要馬上淪陷,但這一下,拜答爾謹慎過度,反而中了思泰倫貝爾的虛張聲勢之計。
拜答爾當然也不是要放棄攻城。他命令大軍鋪開,包圍城池,以強弓硬弩攢射。
在對金和西夏的征伐當中,蒙古人已經學習到東方先進的弓弩技術。不但騎射能力強,而且步弓殺傷力同樣驚人。如雨的箭矢覆蓋到城頭,複合弓與神臂弩撒開死亡的雨點,登時城下血花爆開,慘叫不絕。
不過,思泰倫貝爾早已布置好滾油礌石等物,是以蒙古軍不敢離城牆太近。
然而直接對射,在蒙古軍的弓弩有優勢的情況下,即便是低處射高處,城外射城內,兵力寡弱的守軍也終究承受不起損失。所以思泰倫貝爾下令扎若干草人,樹於城牆上,起到分散敵軍火力的作用,收集的箭矢,還能納為己用。
拜答爾拿守軍無可奈何,又不敢冒險強攻,再次心生一計。
他故意帶著少量衛隊,在各營之間巡邏,似乎無意地靠近城牆。
思泰倫貝爾的副將們按捺不住,但思泰倫貝爾制止了他們,不受誘敵。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他不惜削減士兵們的士氣,也要阻止他們輕率決戰的衝動。
拜答爾見誘敵不成,便轉兵進攻奧洛穆茨城的附郭。附郭的城牆較為低矮,於是拜答爾派兵收集了大量木柴,點火焚燒加上煙燻。
本來附郭中有修道院,極為堅固,但火燒煙燻之下,內中防禦的戰士們被迫出戰,於是全軍覆沒。

拜答爾更是命人把騎士的屍體拖在馬後,不斷在城堡外來回賓士,試圖引誘思泰倫貝爾出戰,但思泰倫貝爾卻仍然不為所動。

拜答爾因此堅信守將膽怯。
於是拜答爾派出一部分軍隊,殘破周遭各地,以收集需要的糧草物資,並捕捉百姓,準備作為炮灰攻城。

奇襲破敵

在1241年的6月24日晚,思泰倫貝爾率兵偷襲了已經懈怠的蒙古大營,其重要目的是對蒙軍主帥進行斬首。

歐洲史料記載蒙軍損失挺嚴重,但思泰倫貝爾部也損失了三百人。而當蒙古軍整軍包圍敵眾時,思泰倫貝爾則回到了城市裡。

有人說這是歐洲的具裝騎士勝過蒙古重騎兵的表現,但《多桑蒙古史》並未明確指出此次奇襲具體的兵種,而且此書之後認為歐洲諸國的少數重甲騎士和半數鄉民不敵蒙古軍的善射輕騎兵。不過,根據根據赫梅爾尼克戰役和列格尼卡之戰,少數重甲騎士衝擊使得蒙古軍一時後退來看,正面衝擊,歐洲重騎兵確有優勢。就常理來推測,思泰倫貝爾劫營應該依賴了衝擊力強悍的重騎兵。

不能僅通過這一戰,就說明蒙古重騎兵不敵西歐具裝騎士。 不過,就整個蒙古戰史來看,蒙古本民族重騎兵表現確實不如歐洲和亞美尼亞的重騎兵,即便裝備相仿,熟練度也有差距。

有一種說法,拜答爾在這天晚上戰死,第二天,守軍聽到了韃靼營中哭聲,偵察得知韃靼人殺了俘虜來祭祀他們的將領。三天后,蒙古兵解圍而去,經格羅森科夫山口和雅勃洛諾夫山口,打到西斯洛伐克。對斯洛伐克進行劫掠之後,於1241年12月渡過多瑙河,與拔都統率的主力部隊會合。

思泰倫貝爾答謝天助奧洛穆茨之恩,曾為聖母在其地建設教堂一所。國王瓦茨拉夫獎賞他的功績,讓他主掌摩拉維亞州的事務,準許在他的徽章中加公爵之冠,賜地於奧洛穆茨附近,建堡一所,而受思泰倫貝爾之名。又據別的史學家的說法,所賜之地包括蒙古主將戰歿之處。按多桑的說法,蒙古兵侵入歐洲之事,記載較詳者,僅此奧洛穆茨一戰。

蒙古軍撤退

蒙古人恃於騎射,又長期對付的是缺乏重裝騎士的對手,即便波蘭人亦是如此。而面對休養得神完氣足,以逸待勞的波希米亞重裝騎士,他們發現所謂的蒙古重騎兵不過如同豆腐一般。蒙古人為他們的輕蔑,付出了血的代價。拜答爾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赫赫戰功,已經是一代殺神,本來可以在接下來攻宋、大理、阿拔斯諸國的戰爭中,於元史內給自己撈一個戰神的名頭供後人吹捧,卻無可奈何花落去地葬身此地。
蒙古軍損失雖然不是很大,但失去殺神的士兵們已經失去了戰意(拜答爾很可能戰死,但也不排除重傷導致無法繼續指揮作戰),也完全失去了繼續進攻神聖羅馬帝國的勇氣。他們在副將(合丹或兀良合台,有爭議)的率領下,南下與速不台的南路軍會合。

思泰倫貝爾答謝天助奧洛穆茨之恩,曾為聖母在其地建設教堂一所。國王瓦茨拉夫獎賞他的功績,讓他主掌摩拉維亞州的事務,準許在他的徽章中加公爵之冠,賜地於奧洛穆茨附近,建堡一所,而受思泰倫貝爾之名。又據別的史學家的說法,所賜之地包括蒙古主將戰歿之處。按多桑所言,蒙古兵侵入歐洲之事,記載較詳者,僅此奧洛穆茨一戰。

爭議

拜答爾後來出現於1247年的忽里台大會的諸王的名單上,或許是史集誤記,也或許拜答爾並未戰死。

但就蒙古軍撤軍而言,拜答爾即便未死,當時也至少重傷了,無法再指揮軍隊。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很重要,奧洛穆茨之戰是一次守城及奇襲戰,而非野戰,說不上什麼大兵團對決。

在第二次蒙古西征中,拔都和速不台高估了匈牙利王國的實力,只看到匈牙利紙面上土地廣大,對於匈牙利內部鬆散缺乏凝聚力的情況缺乏了解,甚至認為奧地利可能會直接援助匈牙利。但實際上,奧地利公爵,巴奔堡家族的腓特烈二世打著援助的旗號趁火打劫,使得匈牙利局勢更加不利。

所以,拔都和速不台以主力攻擊匈牙利,在北路卻只派出了拜答爾率領的偏師。

奧洛穆茨之戰體現出德意志人的實力顯然是事實。

按照地形,奧地利也屬於廣義的潘諾尼亞盆地,按照蒙古人的最高預期,是要將東歐所有可能作為草場的平原地區都納入版圖或者勢力範圍。然而而蒙古西征北路軍南下時,並未對奧地利發起進攻。

顯然,他們擔心一再侵犯神聖羅馬帝國麾下的邦國,會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羅傑(腓特烈二世)組建大軍來對付蒙古大軍。

腓特烈·羅傑當時正忙於經略北義大利,對抗教皇,對教皇呼籲其去討伐蒙古侵略軍的要求置之不理。同時,腓特烈·羅傑也是當時的歐洲第一名將,對北義大利城邦聯軍屢戰屢勝,也曾經在第六次十字軍東征中收復耶路撒冷。

是以奧洛穆茨之戰,使得蒙古人認可了德意志人的實力,做出判斷——如果和神聖羅馬帝國全面對抗將得不償失。這應當是可信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