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背景
奧森伯格名單的故事:
1945年3月,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行將崩潰,盟軍從東西兩面占領了德國大部分領土。在最後的勝利即將來臨之際,美蘇兩國意識到,德國在科學領域有許多項目領先於其他國家,德國科學家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誰能擁有他們,誰就會得到長遠的回報。同時,戰後兩大陣營的形成不可避免,誰占有這筆財富,誰將在軍事鬥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於是,在對德軍事進攻的同時,美蘇兩國間爭奪德國科學家的鬥爭也悄然展開。
美國政府對爭奪德國科學家異常重視,指示軍方成立了多達14個科技情報分隊,在美軍占領的德國領土上展開搜尋工作。這些科技情報分隊分別來自海軍和陸軍,他們相互獨立,四處出擊。
然而,希特勒對科學家以及科研資料的控制十分嚴密,他下令在盟軍先頭部隊到達前,將所有科研場所、科研設備以及相關檔案銷毀,科學家則尋找適當的地方隱藏起來。
1945年3月18日,美軍第一步兵師開進萊茵河西岸的波恩,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匆忙銷毀他們正在試驗的新式武器的相關資料和檔案。他們將這些絕密的材料撕碎,放進抽水馬桶用水沖走。可是,有一個馬桶壞掉了,碎紙片沒有被水沖走。此時,美軍的坦克已經逼近波恩大學,科學家們來不及處理這些殘留的紙片就紛紛逃離。一個負責守衛波恩大學的波蘭籍衛兵發現了馬桶中的碎紙片,他將它們全部掏出,交給了隨後到來的美軍士兵。
美國情報人員把這些碎紙片小心翼翼地晾乾,並拼接在一起,發現這是一份包含德國科研計畫摘要和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名單及家庭地址的重要檔案,它由德國研究委員會規劃局的負責人弗利茲·奧森伯格在過去的5年中精心彙編而成,價值極大,美國人稱其為“奧森伯格名單”。這份名單為美國趕在蘇聯之前找到這些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主要內容
戰爭期間,希特勒在德國中部的哈爾茨山區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兵工廠。在面臨失敗之際,他把大量科學家集中於此,改進噴氣式戰機的發動機,並準備批量生產重達13噸的V-2飛彈,以做最後的頑抗。當1945年4月盟軍摧毀這個地下兵工廠時,發現其中的科學家已經逃離一空,隱藏在圖林根地區的300萬人口當中。1945年5月27日,美國駐巴黎的軍械技術情治單位指揮官霍爾格·塔夫脫接到美軍總部命令,從圖林根地區搜尋所有科學家,並將他們帶往美國。
圖林根地區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要找到這些科學家猶如大海撈針,並且這一地區劃歸蘇軍占領,一個月後蘇軍將到達這裡。然而,執行這一任務的美軍少校羅伯特·斯達弗想到了“奧森伯格名單”,他率領科技情報分隊,按照名單,開始了艱苦的尋找。在當地人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斯達弗找到了100多名科學家,並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們同意前往美國。最終,在蘇軍占領這一地區前6小時,斯達弗將這些科學家轉移到了美軍占領區。
社會影響
1945年9月,在圖林根地區找到的100多名德國科學家被運到美國。此後,又有大量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運往美國,人數遠遠超過前往蘇聯的德國科學家。這些德國科學家在此後幾十年中推動了美國科技的進步,為將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核能科學研究、航天科學發展等方面,德國科學家的貢獻最大,他們使美國科技遠遠領先於世界,為確立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