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OTO Melara 76 mm,美國海軍命名為“76 mm/62 (3") Mark 75”)是義大利奧托梅萊拉(Oto Melara)公司設計製造,並被各國海軍廣泛使用的艦炮,被譽為艦炮中的“AK-47”
奧托·梅萊拉76 mm艦炮的射速高達每分鐘120發,全自動電腦操作機炮,也可以由炮手遙控操作,可作為近距反飛彈、空防、打擊水面艦艇以及岸轟支援等多元目標使用。由於在設計時已考慮小型艦艇安裝的要素,因此重量與后座力控制在護衛艦或是巡邏艇大小的小型艦艇可承受的範圍,加上冷戰時期主要國家並未開發出適合的防空用快炮,因此奧托·梅萊拉76 mm艦炮成為西方世界船艦防空火炮的唯一選擇,大受歡迎,有53個國家的海軍使用。
為了因應現代船艦對於隱身性的需求,21世紀奧托·梅萊拉76 mm艦炮推出了採用隱身炮塔構型的改良版,於新加坡海軍的可畏級驅逐艦上使用。
發展歷史
進入70年代,由於反艦飛彈對水面艦艇的威脅日趨嚴重,世界各國中、小口徑艦炮的發展重點漸漸轉向加強防空反導能力上。僅僅只有幾年就有五、六種以多管小口徑艦炮作為攔截武器的近程反導武器系統相繼問世。在這樣的系統中,小口徑艦炮體現出射速高、火力猛、貯彈量大、反應快等特點,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末端反導防禦武器。同時,世界各國中口徑艦炮的發展在保持它的多用途性、適裝性好的前提下,力圖加強它的防空作戰能力。
義大利奧托·梅萊拉(OTO MELARA)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改進它的76mm緊湊型艦炮,改進重點是提高發射速率和精度,要求發射率達到120發/分鐘,故此稱為速射型。在1984年莫斯塔爾(Mostar)海軍展覽會上,首次展出了該型艦炮樣機。從1985年開始,快速型艦炮進行了陸上試驗,1988年4月在義大利海軍“勇敢”(Artito)號飛彈驅逐艦上進行了海上試驗。
結構特點
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有緊湊型、快速型和超速型三種,結構基本相同,其主要部件可以互換。
炮塔與炮管 炮管前端裝有炮口制動器,炮管上還裝有炮膛清潔器和冷卻水套,炮管冷卻方式為敞開式,炮塔採用玻璃纖維材料,對風浪和輻射沾染有很好的抵禦能力,炮塔後部設有檢修艙口。
俯仰結構 包括有反後坐裝置,通過2部駐退機和1部復進機相接。盤式輸彈機包括輸彈器和拋殼筒,通過1個滑塊聯動裝置與反後坐裝置相聯。鼓形旋轉機有液壓傳動裝置予以控制,接受擺彈臂送來的炮彈,並將其送至進彈機。
供彈、揚彈系統和旋轉彈鼓 位於主甲板下面,有液壓電機控制。彈鼓內,炮彈呈直立擺放於四周。供彈時,炮彈隨著彈鼓的旋轉,逐個移動到位於炮左側的螺旋揚彈機。炮彈經揚彈機被提升到炮塔平台上,2個交替擺動的擺彈臂輪流將炮彈送入進彈機,進彈機迅速把炮彈送至輸彈器內,此時炮彈即刻處於待髮狀態。
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軍火市場上,奧托76毫米緊湊型及快速型艦炮和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在中口徑艦炮里很有代表性,一樣代表了世界中口徑艦炮的發展方向。
其主要結構為:
炮管;
裝彈系統用的液壓電路自動控制線路;
擺彈臂、鼓形進彈機、轉輪:由螺旋揚彈機送到火炮俯仰位置上的炮彈,通過擺彈臂、轉輪準確地送至炮尾人膛位置;
螺旋揚彈機:將炮彈螺旋式提升至擺彈臂;
旋轉供彈倉:由人工裝填,炮彈自動輸送給揚彈機;
俯仰和旋迴驅動電機:由可控矽整流電路控制;
液壓傳動裝置:為裝填、輸彈系統提供動力;
控制桿:轉動凸板以更換彈種;
旋轉供彈倉在防空炮彈自動供彈方式下:
1.炮管;
2.裝彈系統用的液壓電路自動控制線路;
3.擺彈臂、鼓形進彈機、轉輪:由螺旋揚彈機送到火炮俯仰位置上的炮彈,通過擺彈臂、轉輪準確地送至炮尾人膛位置;
4.螺旋揚彈機:將炮彈螺旋式提升至擺彈臂;
5.旋轉供彈倉:由人工裝填,炮彈自動輸送給揚彈機;
6.俯仰和旋迴驅動電機:由可控矽整流電路控制;
7.液壓傳動裝置:為裝填、輸彈系統提供動力;
8.控制桿:轉動凸板以更換彈種;
9.旋轉供彈倉在防空炮彈自動供彈方式下:
•炮管和炮塔炮管前端裝有炮口制動器,炮管上還裝有炮膛清潔器和冷卻水套,炮管冷卻方式為敞開式。炮塔採用玻璃纖維材料,對風浪、核污染均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在炮塔後部設有大檢修用的艙口。
•俯仰機構包括有反后座裝置,它通過2個駐退機和1個復進機與搖架相接。盤式輸彈機包括輸彈器和拋殼筒,通過1個滑塊聯動裝置與反后座裝置相聯。鼓形旋轉進彈機由液壓傳動裝置予以控制,它接收擺彈臂送來的炮彈,並將它們送至進彈機。
•供彈、揚彈系統和旋轉彈鼓位於主甲板下面,由液壓電機控制。彈鼓內,炮彈呈直立擺放於四周。供彈時,炮彈隨著彈鼓的旋轉,逐個地移向位於炮左側的螺旋揚彈機。炮彈經揚彈機被提升到炮塔平台上,2個交替擺動的擺彈臂輪流將炮彈送人進彈機,進彈機相當於中轉站,它迅速把炮彈送至輸彈器內,此時炮彈即刻處於待髮狀態。
艦炮彈藥
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使用的彈藥,多為20世紀研製的新型彈藥,有 MOM型近炸引信預製破片彈、半穿甲增程彈(SAPOMER)和制導炮彈(CCS)等。
MOM 型預製破片彈用於對付空中快速飛行(包括掠海飛行)目標。該型彈彈體外殼由特種高質量鋼材製成,彈體內側壁布滿3000個0.5g的立方體鎢塊,內腔裝滿A3高能炸藥。為了提高破片飛散密度,彈體內腔設計成底窩狀,使彈尾側飛的破片數增多,破片飛散更為集中,從而提高了飛散密度。MOM型彈使用新型FB371近炸引信。該引信有雙重功能,即近炸和碰炸延時。使MOM型炮彈用於對艦作戰也非常有效,當炮彈工作在此方式時,通過火炮上的轉換裝置使引信的近炸功能失效而轉入彈頭著發延時功能,確保了炮彈在進入艦體之後引爆。
半穿甲增程彈(SAPOMER)適用於在對付艦船、岸上目標時,該型彈是在半穿甲彈(SAPOM)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保持了SAPOM彈穿透力強,毀傷效果好的優點,並採取改進彈體形狀來提高射程。SAPOMER彈頭尖細、彈體中部外形不再是圓柱形,這些改進降低了波阻,同時又使彈丸飛行過程中的空氣摩擦阻力下降,增程22%,最大射程由16.3km提高到20km。SAPOMER彈採用FB414型彈底引信,前部有1個塑膠彈托,起穩定作用。當彈丸飛出炮口後,彈托在離心力和爬行力的作用下自行脫落。
76mm制導炮彈是由奧托·梅萊拉公司和英國宇航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最新型炮彈,目前處於試驗階段。它主要用於對付未來速度更快的空中飛行目標,尤指未來超音速反艦飛彈。因此,該炮彈採用預製破片彈體結構,配用著發引信或近炸引信,彈尾裝有4個呈對稱配置可摺疊的尾翼,以保證炮彈飛行穩定;飛行時尾翼張開,靜止時尾翼摺疊。在炮彈飛行期間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即利用艦上專用雷達根據測得的伺標運動參數和彈丸飛行軌跡進行彈目相遇點解算,然後向彈丸發出無線電修正指令,它控制分布在彈體四周6個火藥柱的燃燒速度,進行機動修正,最後準確地飛向目標。
基本信息
總重 | 7500 kg |
全長 | 7.279 m |
炮管長度 | 4.724m(62倍徑) |
炮彈 | 76.2 mm x 900 mm |
口徑 | 76mm |
炮架或載具種類 | 艦載 |
最大射擊仰角 | -15°/+85°,35°/s ,72°/s |
最大迴旋角度 | 360°, 60°/s, 72°/s) |
發射速率 | 85-100發/min 120發/min(76/62 Super Rapid) |
槍口初速 | 914 - 925 米/秒 |
有效射程 | 9,000 m |
最大射程 | 20公里 30公里(76/62 Super Rapid) |
供彈方式 | 80 發彈匣 85 發彈匣(76/62 Super Rapid) |
瞄準具型式 | 艦載火控系統導引 |
裝藥類型 | Compound A3 HE |
炮彈裝藥量 | 0.75 kg |
使用國家
•美國
•佩里級護衛艦
•飛馬座級水翼飛彈艇
•漢密爾頓級巡邏艦等。
•日本
•村雨級護衛艦
•日本“高波”級驅逐艦
•日本隼級飛彈艇
•日本阿武隈級飛彈護衛艦等。
•中國台灣
•成功級巡防艦
•康定級護衛艦
•錦江級飛彈艇
•龍江級飛彈艇
•義大利
•Wadi Mragh級護衛艦
•Horizon級巡防艦
•FREMM多功能護衛艦等;
•法國
•FREMM多功能護衛艦
•地平線級驅逐艦
•德國
•布蘭登堡級護衛艦
•不萊梅級護衛艦
•薩克森級護衛艦
•德國獵豹級飛彈艇
•挪威
•盾牌級飛彈艇等;
•希臘
•埃利級飛彈護衛艦等;
•加拿大
•易洛魁人級驅逐艦等;
•韓國
•蔚山級護衛艦等
•愛爾蘭
•孔雀級巡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