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高中

奔牛高中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坐落於江南水鄉,季子故里,近代工業發祥地,現代裝備製造城,銀領搖籃,科教名城常州。 由著名愛國人士劉國均創辦於1933年,原名私立奔牛初級中學、樹人中學等,是武進(今常州)境內最早的一所中學。省奔中2014年建成新校區占地13.63公頃,建築面積8.63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8.11萬平方米,地下和半地下建築面積518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4.01億元。新校區2014年建成,學校將加速領跑全省全國內地西藏班前茅與北京八十高級中學、上海復旦附中同為內地西藏插班教育的第一梯隊。

歷史沿革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於1933年由愛國人士劉國鈞、邵山濤、姚祖訓先生等創辦,是武進境內最早的一所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辦學業績日趨輝煌,先後被評為江蘇省文教先進集體、江蘇省五年一貫制試點中學、中國著名中學,1980年被確認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1999年被評定為國家級示範高中,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開辦內地高中西藏班,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為中國-紐西蘭國際教育合作項目學校,2004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2004年9月,學校領導班子調整以來,省奔中人科學應對教育改革,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努力弘揚“負重奮進、爭創一流”的學校精神,勇於開拓,科學發展,立足新起點,追求新跨越,譜寫了學校發展的嶄新篇章[3]。

所獲榮譽

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全國百所德育科研名校、“2013中國夢·中國素質教育百強示範學校”、省文明單位、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省德育先進學校、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四星級先進集體、省教育學會系統先進單位、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省四星級普通高中素質教育省級督導“優秀級學校”、第26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江蘇賽區)工作先進集體、市文明單位標兵、首批市中國小德育特色學校、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集體、市體育特色學校(籃球)、市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先進學校、市“五四”紅旗團委、市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市首批教育系統行風建設民眾滿意示範學校、區文明單位、區普通高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作特等獎、區教育系統“十一五”期間“十佳創新發展成就獎”、區首批“和諧學校”、區學校三年主動發展示範學校等各級各類榮譽七十餘項。

硬體設施

省奔中新校區占地面積近300畝,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學生公寓樓、學生食堂、體育場館等教學設施和教學輔助設施齊全,圖書室、閱覽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報告廳等教學設備全國一流[4]。

400米標準田徑場一面,國際標準足球場一面,標準塑膠籃球場12面,排球場4面,體育館一座(室內包括籃球場兩面、桌球台若干、羽毛球場地若干),室內標準游泳館一座。

西藏班簡介

生活條件

住宿條件[5]

新校區西藏學生宿舍4人一間,本地生宿舍是6人一間,上床下原木書桌,熱水直通宿舍,每間宿舍兩個沐浴龍頭,宿舍全部安裝有磁卡電話,每間宿舍都裝有空調。硬體條件一流。

食堂條件

新校區實行各年級部單獨樓層制,西藏部也有相應的樓層,現在我校西藏學生早餐比本地生多一個點心,午餐和晚餐也多一個葷菜,節假日的選單都是西藏學生自己訂,食堂將單獨為西藏學生燒一些喜歡吃的菜。

網路設備條件

新校區有西藏班專用機房,位置在西藏班教室隔壁,西藏班教學樓每層有四個教室,其中兩個是上課教室,另外兩個是電腦教室,每個同學有相對固定的電腦,高一這一年,一台電腦的使用基本固定屬於一個學生。

班級模式

現在內地西藏高中班(包括重點高中)基本都採用整班建制,這種模式相對更適合西藏班學生,適合的教學難度、適中的教學進度、適當的教學方法,保證不讓一個同學掉隊。

教學、考試模式

西藏班教學實行低起點、小坡度、勤反覆的教學模式,儘可能照顧到大部分學生,高一高二階段的重要考試實行與南通中學聯考制度,進入高三以後實行與漢族班同試卷,為了減輕西藏學生學習負擔,高一下學期分文理科,這樣有利於大家集中精力有效學習。

醫療保障

學校替每位西藏學生購買了醫療保險,一般門診費用由自己承擔,住院費用由學校全額承擔,特殊學生學校將實行營養餐。

學校實行雙周休息制度,節假日期間允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外出,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回校進班點名。

節假日期間,學校的電腦教室、運動設施、體育場館對大家開放,西藏班有專屬的體育器材:真皮籃球、足球、桌球拍、羽毛拍等。

教育特色

1:我校從人性化角度考慮在校期間不強制要求著裝校服,這既是對學生身體的關愛,更展現了省奔中的以人為本[6]。

2:考慮到部分優秀學子家庭條件不寬裕,在校園獎學金,助優基金,貧困家庭扶助上學校慷慨解囊解決學生實際困難,讓他們能夠更加專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3:我校在教學安排上從高一開始實行集中嚴格管理,為每一位藏族學子制定了從早上六點早讀一直到九點半的計畫安排,對於電子產品進行集中保管,節假日歸還的措施,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並設定公用電話方便學生的家庭聯繫。

4:充分尊重西藏學子的節日傳統,在藏曆春節等民族節日制定單獨計畫安排。

5:將江蘇全國領先的數學理念教授給西藏學子,使得我校學子在大學與其他省市的學子在大學數學中奠定了更好更優質的基礎。

6:學校提倡自學,並形成了早起在樓閣中閱讀,午間在自習室學習,傍晚在古銀杏下捧美文閱讀。在春節不忘早起讀書,在寢室里挑燈夜戰也成一段佳話。

辦學成果

高考概況

省奔中2013屆高三西藏班高考再創佳績。48名西藏學生參加高考,400分以上有33人,均分高達432分,參加高考的48名學生,絕大部分被“211”工程以上的大學錄取,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一流高校均有省奔中本屆高三西藏學生,截止2014年共有27人考入中國政法,為我校輸送學子最多的高校。同時我校也湧現出一批批優秀學子,挑燈夜戰備戰高考,為我校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濃郁的自學氛圍使得學生沉浸於學習之中[7]。

2014年我校又創佳績,提前批次招錄人數創歷年新高,多人被頂尖高校錄取,平均分連續九年不斷穩中有升,全部超一本線百分,尤其是澤敦同學創下的最高分,必將譜寫我校的有一個高峰。丁真達瓦同取得了小高考政史全校第一,物化生均獲得前三的好名次,展現我校另一項教學成果喜獲豐收。

2013屆錄取部分名單從成績上中下個抽取三人。

次旦扎西(華東師範大學)

周夢蝶(上海交通大學)

張斕(復旦大學)

胡靜洋(上海外國語大學)

毛夢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郭煜翔(西南財經大學)

普倉決(北京師範大學)

邊巴普赤(浙江大學)

德吉拉姆(上海交通大學)

旦增曲珍(天津大學)

珠加(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洛桑次仁(廈門大學)

1 白瑪梅朵 女 2008年 北京大學

2 秦 薇 女 2006年 北京大學 全國漢族理科考生第四名

3 美朵 女 2009年 北京外國語大學 江蘇藏文科總分第一,全國第四

4 旦增卓瑪 女 2008年 中央財經大學

5 虞嗣 男 2008年 中央財經大學

6 次旺羅布 男 2009年 中央財經大學

7 斯朗卓瑪 女 2009年 中央財經大學

8 德 央 女 2006年 中國政法大學

四季銀杏

9 落桑次珍 女 2007年 中國政法大學

10 普布曲珍 女 2007年 中國政法大學

11 益西措姆 女 2008年 中國政法大學

12 尼瑪卓嘎 女 2009年 中國政法大學

13 次仁央宗 女 2009年 中國政法大學

14 格桑康卓 女 2005年 中國政法大學

15 央宗 女2005年 中國政法大學

16 拉姆次仁 女 2008年 中國政法大學

17 次仁頓珠 男 2005年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8 德慶拉姆 女 2009年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國防生

19 其 米 女 2006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 次 拉 姆 女 2007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1 達瓦薩珍 女 2006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2 次仁卓嘎 女 2007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3 扎西南木加 男 2009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4 益西嘎色 男 2006年 浙江大學

25 巴旦才旺 男 2006年 浙江大學

26 土旦扎西 男 2006年 浙江大學

27 如給雅 女 2007年 浙江大學

28 邊 巴 男 2006年 上海外國語大學

29 次仁德吉 女 2008年 上海外國語大學

30 德吉卓嘎 女 2006年 北京交通大學

31 丹增次仁 男 2009年 北京交通大學

32 索南群旦 男 2008年 北京科技大學

33 益西旦增 男 2006年 北京師範大學

34 桑布 男 2008年 東南大學

35 仁青格曲 男 2005年 東南大學

36 次旦歐珠 男 2007年 東南大學

37 晉美旺久 男 2007年 上海財經大學

38 次仁旺堆 男 2005年 上海財經大學

39 巴 桑 男 2006年 上海交通大學 全國藏族理科考生第八名

40 次 央 女 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學

41 扎西羅布 男 2009年 首都師範大學

42 達娃卓瑪 女 2005年 首都醫科大學

43 邊 央 男 2006年 四川大學

44 偉 色 男 2006年 四川大學

45 達珍 女 2005年 四川大學

46 巴桑央宗 女 2005年 廈門大學

47洛桑次仁 男 2007年 河海大學

48 強巴旦增 男 2006年 武漢大學

民族教育

省奔中自2002年開始招收西藏散插生,至今已有九屆西藏學生共144人順利畢業。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升入了國內一流大學,其中清華大學1人、北京大學3人。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近40人,其中有6人在高中階段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7人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現在校西藏學生277人,絕大部分來自農牧民家庭[8]。

在內地重點高中舉辦西藏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是事關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的一項政治任務。對西藏生管理,學校確立了“思想上嚴格要求,管理上以人為本,教學上精心培育,生活上呵護有加,交往上平等尊重,心理上耐心疏導”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西藏班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分管校長任副組長。同時,成立了民族教育處具體協調、全面負責西藏班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活動和安全等工作。

省奔中是常州市首批“德育特色校”,學校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為主線,豐富、拓展西藏班課程。在西藏班的教學內容上,在完成全日制教材的教學任務外,拓展西藏學生的教學內容:以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的教學為依託,貫穿民族宗教知識、西藏史、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馬克思主義四觀等內容的教育。

教師是提高西藏班教育教學質量的第一要素,學校選派責任性強、奉獻意識強的優秀教師到西藏班任教。特別是西藏班班主任的配備,更是聘任工作責任心強、經驗豐富、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老師加強教育管理。學校還定期派出教師赴西藏學習交流,與拉薩北京中學進行互訪,以此錘鍊出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湛、品德高尚、樂於奉獻的從事民族教育的教師隊伍。根據西藏學生擴招的形勢並吸取以往辦班的經驗與教訓,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近兩年,學校又改散插為整班的組織形式,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西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年齡尚小,遠離親人。為了讓他們生活得舒心,學習得安心,學校全體教職員工踐行“生活上的保姆,情感上的父母,心理上的醫生,學習上的導師”的理念,為西藏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關心。學校進一步修訂完善西藏學生《常規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學生外出請假制度》、《醫藥費核報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以制度來規範管理、促進管理。目前西藏班的教室,裝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做到網路、數位電視進教室。學校還為西藏學生提供了《西藏青年報》、《西藏文學》、《中國青年報》、《中國西藏》等報刊雜誌,讓他們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糧。

為了讓遠離家鄉的西藏學生,同樣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學校經常組織西藏學生外出參觀遊覽;對獲得表彰和獎勵的學生,及時把喜報寄到學生家中。學校食堂定期徵求西藏學生意見,調整飲食的花色品種及口味;春節或藏曆新年,為學生髮放節日禮品和 “壓歲錢”,校領導、老師和藏族學生一起聯歡;為每一位西藏學生辦好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每學期按30%的比例評選“樹人獎學金”,推薦成績優秀但家庭貧困的學生參加“萬幫助優基金”的評選。

省奔中的三年,老師們用愛為西藏學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遠離雪域的江南小鎮,一隻只雛鷹在這裡起飛,廣闊藍天任他們翱翔。

2014年暑假後西藏生將住進獨棟宿舍和入住新的西藏班教學樓湖水環繞,林木蔥蔥,風景宜人。

學校文化

辦學理念

弘揚傳統,打造特色。學校以提高辦學質量為核心理念,牢固樹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按照市教委教學要求,嚴格規範教學過程,健全教學監控體系,狠抓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學校傳統文化的積澱。在七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我校凝聚了“不畏艱辛,負重奮進,不懈追求,爭創一流”的省奔中精神,努力實踐著“善待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走向成功”的教育理念,不斷構建學校特色:充滿人文關懷的德育特色,砥礪創新思維的教學特色,促進和諧發展的體育特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外語特色(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設中國教育部對外交流合作重點項目“中新友好實驗班”);藏族學生內地插班就讀的民族教育特色(省內兩所學校)[9]。

學校校訓

厚德 篤行校訓體現一個學校的個性,是學校全體師生應共同遵循的一個行為準則;校訓是辦學理念、辦學傳統和辦學目標的高度概括。能秉承傳統、維繫學脈,增強師生的凝聚力、榮譽感和使命感。

厚德:做人先立德。《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對於省奔中的學生來說,“厚德”就是要培養自己崇高思想品德,成就作為社會人的基本道德,這也是成人之本。從大處說,就是要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從小處說,就是要熱愛我們的母校,愛我們的師長,友愛同學。在行為上,講文明禮貌,真誠守信,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出自《論語》,“弘”為寬廣之意。“毅”是強忍、堅韌之意。成就事業需有執著的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意志。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程頤認為:“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居之”。“弘毅”不僅是一個人修身、成才和立業所必須具有的精神狀態,而且還與“任重道遠”相聯繫,體現出學生對國家社會所應肩負的責任。[4]

校友回憶

[10]難以忘懷的歲月

母校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在官網發出公告,稱今年12月將舉行80周年校慶紀念活動,歡迎各地校友返校看看。我頓時思緒萬千,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母校是常州地區名牌高中之一,1933年由著名實業家劉國鈞先賢出資,在奔牛鎮西郊古能仁寺廢址上創辦,成為當時武進縣第一所中學,學校定名為樹人中學,實際只有國中班;1956年增設了高中部,上世紀80年代時,初、高中分離,成為江蘇省首批重點高中,1999年又成為國家級示範高中。學校坐落於京杭大運河北岸,校內有一株高大的銀杏樹,傳為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能仁寺方丈慧遠手植,樹齡已達848年,它挺拔、堅韌,象徵著母校“厚德”、“弘毅”的校訓。大運河自奔牛鎮向西流經九里鄉,舊時運河兩岸有琴溪觀魚、日照星月等“八景”,這一段運河遂被稱為“麗江”,母校在抗戰時曾更名為麗江中學。學校東圍牆外有一小溪,稱伯牙河,又名琴溪,溪水碧清,內有小魚曰“琴魚”;河上有座青石板曲橋,亦有美麗名字:子期橋。相傳此處曾演繹過鍾子期與易伯牙的“知音”故事,近年因鎮區擴容,伯牙河與子期橋均已毀棄造了房子。前些年,基建中發掘出一些演繹“知音”故事的碑刻殘片,學校便在北大門內西側建了一座伯牙亭作存放和紀念,此亭飛檐翹角,柱上鐫原對聯:“鐵佛寺前晨鐘暮鼓傳佳節,伯牙橋畔高山流水葉清音”,此亭與古銀杏樹相映,成為校園內兩景。1958年9月我考入母校高中部,正逢“大躍進”,校內無書聲,卻轟響著煉鋼鐵小高爐的噪音,我的第一個學期差不多都是在土高爐前、大運河拆房工地和磚窯工地(使我學會了做磚坯手藝)度過的,直至1959年春天起才正常上課,又因遭逢“三年困難”,生活條件艱苦,我們這些農村學生只能自帶粗細糧蒸飯吃,下飯菜日常是家裡帶去的鹹菜炒黃豆、茭白炒醬、蘿蔔乾之類,肚裡沒油水,總感到很餓,那年到附近農村參加“三秋”勞動,同班同學燒菜粥“聚餐”,我竟呑下滿滿一大搪瓷洗臉盆,肚子漲得沒法睡覺。寒冬時,母親因參加“修水利”沒空做棉鞋,我只能光腳板穿膠鞋,上課時腳指頭凍得發麻。儘管物質條件匱乏,但許多農村孩子學習卻非常刻苦,那會兒,我搞到了省立常州高中的大量數、理、化習題和試卷,課餘時間瞞著老師和同學獨自沉浸在題海中,數學、物理成為我的最愛。高中時光最不能忘懷的是母校給我的“特權”:可以隨時獨自任意出入校圖書館,取閱新舊書報雜誌。從國小五年級起直至國中,我一直有向村里長輩或同學借書的習慣,讀的是舊小說和連環畫,記得第一本是文言文的《楊家將全傳》。奔牛中學雖有一個圖書館,但供出借的圖書較少,管理的老師又是兼職,所以每周只有一兩次開放時間,雜誌更不對學生出借,為了課餘時有書讀,我便到全天都開放的奔牛鎮圖書館借書。高二時,學校的蔣敬老師去世,他愛人張珍鳳老師從外校調來專職管理圖書館,那時她才30多歲,尚未從喪偶的痛苦中恢復,眼露憂傷,穿著樸素,辛苦地撫養孩子。但她工作敬業,見到學生時臉上總是掛著母親般慈愛的笑容,每當同學們去借書,總是很熱情地介紹有什麼新書。張老師來後最大的變化,是校圖書館新添購了大量圖書,還把原先雪藏的圖書都拿出來出借,使圖書館可借閱的書增加了一倍以上。原先只供老師使用的報紙雜誌也拿出來,放在閱覽室桌上讓學生閱覽,圖書館每天下午都開放。這段時間,我不僅頻繁地在校圖書館借書,還如饑似渴地閱讀許多報刊,如《文匯報》、《新華日報》、《青年報》、《人民文學》、《雨花》、《萌芽》、《劇本》、《戲劇報》、《文藝報》等。由於我每天都去校圖書館,午間及課外活動也幾乎都泡在閱覽室,久而久之,便與張珍鳳老師相熟,她偶爾外出,讓我代行借書事務。這樣,我逐漸取得了她的信任,後來她乾脆給了我一把圖書館的鑰匙,這一“特權”使我得益無窮,不僅可以任意窩在圖書館挑書讀,周日和晚自修時也可以一個人關在圖書館閱讀,徜徉在上萬冊圖書、幾十種最新報刊的海洋中,對一個嗜讀的高中生而言,是人生最幸福的享受。這一“特權”的另一種結果是使我堅定了文科的興趣,誘發我經常向《常州日報》等報紙投稿。高三時,語文老師何久偉又給了一項“特權”:我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學習,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可以不做。所以,何久偉、張珍鳳兩位師長便成為我最難忘的恩師。1961年暑期,我如願考入了復旦大學新聞系,全校都轟動了,因為我們高中才辦了三年。經過一代又一代師生的努力,母校發展了,大批學子考入名校,成為棟樑之才。學校規模也擴大了,2012年,學校擇地開始建造更漂亮、面積更大的新校舍。2014年將落成,唯一遺憾的是那株見證了母校發展的參天古銀杏樹無法隨校搬遷。不過我想,它雖將會留在原地成為他校的“財產”,但仍將是省奔中校友們心中的神樹和永遠的繫念。在遙祝母校80華誕之際,我突出一個想法:能否請母校在新校園內闢地建一銀杏園或銀杏大道,栽上更多的新銀杏樹,讓“銀杏精神”和風采裝點校園,並祈願在學子中栽培出更多的“參天銀杏”   陳雲發:作家、戲劇家,兼從事文藝理論及長三角經濟的研究,已出版長篇傳記《吟嘯菊壇》、歷史專著《天子輓歌》、古典文學研究專著《儒林外史作者對我說》、古典戲劇鑑賞專著《元雜劇選解》、評論集《熱點QQ網評》等11部,大型舞台劇本《夢斷薩迦寺》等3部,另撰有大量散文、隨筆、評論、學術文章,先後4次獲“田漢戲劇獎”(劇本獎2次及評論獎、編輯獎),又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2006——2007)優秀成果獎”等;最早參加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的策劃創辦、擔任評審。

——恢復高考的初始幾年

黃毓瑀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的大地驚雷揭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迎來了科學、教育的春天。第二年,教育部宣布恢復高考。這個鼓舞人心的訊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神州大地,萬眾為之沸騰!

是的,高考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在那十年內亂的日子裡,高等教育飽受衝擊,居然連讀幾年停止招生,後又以“推薦”的形式招收工農兵學員,嚴重干擾了中學正常的教學秩序,挫傷了學生求學的積極性。那個年代,“階級鬥爭為綱”統帥一切,大批判充斥課堂,《三機一泵》、《農業會計基礎知識》成為必修課,教材的內容變化很大,諸如歷史教科書上涉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時“朱德的扁擔”變成“林彪的扁擔”……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對於“文革”期間學校教育、教學的無序狀態,大家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學校的領導、教師痛心,學生上課、作業無心,“讀書無用論”一度泛濫成災。

然而,恢復高考的訊息發布,學校的現狀頓時明顯地變化。首先是師生精神狀態的變化,教師從壓抑、被動轉向積極主動,似乎儲存多年的能量急待釋放,個個躍躍欲試,爭著多上課,上好課;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有了轉變,從感到讀書前途渺茫,無所用心,被動應付的“要我學習”,轉而上課專心,認真作業的“我要學習”,學風顯著好轉。

1978年始,學校的領導班子逐步調整充實,由金庭兆任校長,徐耀增、宗卓雄、金國瑞、賈志鵬等先後任副校長,規章制度也逐步恢復和健全,並且陸續調回了“文革”中流失的本校骨幹教師,還引進了多名兄弟學校的骨幹教師,師資力量明顯增強,學校的教育、教學日益有序、規範、健康地發展,重振了奔牛中學“有志、好學、文明、樸實”的優良校風。

在恢復高考制度後的初始幾年,武進縣的各所完中紛紛辦起了“複習班”。應屆班與往屆生並存是個鮮明的特點,這既是廣大往屆畢業生、社會青年和家長的需求,也是當時社會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需求。複習班開辦時,特別是面對那些一直懷揣著大學夢的已是而立之年的“老三屆”,他們十分專注的聽講和充滿渴望的眼神使我們這些“執教者”無不為之動容,講課也因此格外賣力。

1977-1982年是辦“複習班”最為紅火的幾年。1983年始,重點中學執行省教育廳的“五項規定”率先停辦“複習班”,以後幾年,我縣各完中也陸續停辦了“複習班”。毋庸置疑,在完中的高中畢業班中,“應屆班”與“往屆班”並存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在當時確確實實地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急需的大學學子,使他們早日成材、報效國家。進入21世紀以來,先後有6人在奔牛高級中學任校長、副校長,他們都是恢復高考初始幾年的“複習生”。然而,辦“高復班”也同時給完中教學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加劇了師資緊缺的矛盾,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那幾年,畢業班的教師普遍負擔超重,我個人一度承擔五個班級的政治課和兩個班級的歷史課,還肩負著教務處的一些日常工作,真忙得不可開交、也不亦樂乎!然而,恰恰就是那幾年,卻成為我三十多年教學生涯中最為難忘乃至引以自豪的幾年。

永遠不會忘記,恢復高考初始的兩年,只有簡單的考試綱要,一些學科尚無統一的教本,無可供參閱、借鑑的教輔資料,更無系統、配套的練習題。奔牛中學高中畢業班的教師靠相互切磋,靠自己刻苦鑽研,自編講義和練習題,自刻鋼板,自己油印。那幾年,教師很少有假期,不論寒冬酷暑為學生補課、輔導,從不計分毫報酬,大家一心撲在教學上。記得自修課下班答疑解惑,常常幾門學科教師“撞頭”。我以為那階段師生情感的交融遠勝於以往的歲月。

難以忘懷那幾年,農村的供電還不夠正常,夜自修常常突然停電,但是,只要幾秒鐘學生就點亮了早就準備好的蠟燭,課桌上燭光飄忽搖弋,教師坐鎮講台,煞是一番美妙的景象。還記得在停電的時分,我曾經“創造性”地把學生帶到水泥球場上起“黑課”,在朦朧的月色下高聲講讀,讓學生靜靜聽講,默默記憶。

難以忘懷的還有那些在奔牛“無家可歸”的教師,他們一日三頓常常喜歡在辦公室“聚餐”,幾乎言必講高考,對學生進行“會診”,甚至把一個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聆聽。久而久之,我們對學生學科長短、知識缺漏的情況了如指掌,進而對症下藥,個別輔導,成效十分顯著。

恢復高考的那幾年,沉悶已久的教研之風驟起,校內同學科和跨學科的聽課交流,校際的教育研討活動十分頻繁。尤記那一年,在宗卓雄副校長的授意下,我和教導處錢國興、沈曉明兩位副主任分別向全校各科教師上政治、語文、物理公開課。公開課特意安排在課外活動時間的“大實驗室”。課後,全體聽課老師集中在會議室評議,大家開誠布公,各抒己見,評長論短,不遮遮掩掩,氣氛十分濃烈,有力地推動了全校教師“向45分鐘要質量”的教學研究活動。

還記得1981年10月,我校曾經一次性組織接待來自蘇、浙、皖三省25所學校的200多位教師的大型聽課交流活動。各考試科目全面開課,十幾位開課老師廣受好評和讚譽。我校還與南通市的海門中學、揚州市的靖江中學,蘇州市的梁豐中學,無錫市的江陰縣中等五校結成聯誼校,每年春秋兩次輪流舉行學校辦學經驗交流和學校教學經驗交流。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980-1982年,在奔牛中學複習的往屆畢業生共被各類高校錄取274人。從1980年始,我校應屆錄取數首超往屆生,且錄取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以為剛剛恢復高考的那幾年,各完中雖接受一批往屆生組班或插班復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使學校有限的教育教學資源更趨緊張,但它畢竟是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現象,畢竟為國家多輸送了一批批急需的後備人才,還了“文革”多年欠下的陳帳。況且,那些二、三十歲的大哥哥、大姐姐孜孜不倦、刻苦攻讀的學風也在無形中影響了那些十六七歲的應屆小弟弟、小妹妹(九年、十年一貫制的應屆生),使他們更加懂得珍惜青春,發奮讀書。

30多年過去了,許多往事在記憶中都已淡漠、消逝了。然而,從教數十年的我依然難忘恢復高考初始的那幾年不平凡的歲月。那時候,師生親密無間,教學相長,感情十分融洽;教師合作共事,目標一致,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幫助,不少情景感人至深,歷久難忘。那時,奔牛中學的骨幹教師大多是“不惑”之年或正當步入“知命”,也不知道哪裡來的一股沖天幹勁,也許是十年壓抑的一種宣洩,或者是一種長期積澱的驟然迸發吧!滿頭銀髮的高炳方老師是60年代初大學中文系畢業生,當年由語文改教地理,居然欣然接受、樂此不疲,且把地理課上得有聲有色。他兼做班主任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乃至年年高結束送別學生時總是依依不捨,眼噙淚花,個別學生甚至淚流滿面,那種“情”與“景”感人之深、沁人肺腑。

那幾年,小小的文科班、外語班高考捷報頻傳,奇蹟不斷,不少復讀生被名校相繼錄取。九里的陳俊國78年高考落榜,與分數線相差甚遠,復讀一年,成績突飛猛進,第二年就考中北京大學;虹橋的錢衛民高考成績名列鎮江地區第二名,也上了北京大學。他們在奔牛當地廣為流傳,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來自奔牛農機廠的一位常州市老三屆的國中畢業生時殷宏,僅在首屆複習班“復讀”數月,就被南京大學錄取,而今是中國人民大學知名教授,是學術界頗有名望的美國史專家。

教師的幸福和自豪,莫過於一批批學子的成材。我依然特別懷念恢復高考的那幾年。

1978屆的回憶30年前,他們風華正茂,課堂中不時傳出他們朗朗的讀書聲;30年後的今天,他們都已近不惑之年,卻依然能團坐在一起,齊聲說“老師好”……別以為這是在這拍電視劇,這恰恰是一次難得的闊別30年的母校大團聚。然而,當省奔牛高級中學近150名78屆畢業生們再相聚時,不禁激動得喜極而泣,更讓這些老同學感動也意外的是,當年的老師還送來了一聲遲到30年的“道歉”。

遲到30年的一聲“道歉”

“想當年,倚寒窗,伴孤燈,窮研理化讀史經,鑄成友情深似海;看今朝,精管理,懂經營,波及市場建奇功,煉出豪氣氣如虹。”這是18日出現在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正對學校大門電子螢幕上的一句感人至深的對聯!

這天,曾經從這裡走出去的莘莘學子們,終於如約回到了闊別整整30年的母校。早晨8點開始,就陸陸續續有78屆畢業生前來簽到,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老同學們見面後,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走到了兩棟教學樓之間的草坪上,靜靜地注視著角落裡的那棵銀杏樹。

上午9點半,老同學團聚會在省奔中一間大禮堂里舉行,近150位同學老友們歡聚一堂,老師還是老師,學生依然齊坐檯下。曾經的班長徐亮春擔任大會的主持人,在“老師好”的歡呼中,第一項議程開始了:曾經的班主任依次點名。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在耳邊響起,一張張久違的面孔在眼前閃現,大家仿佛回到30年前的學生時代,激動地盯著每一個站起來的同學。

然而,有一個意外的場景令所有老同學大為感慨。黃毓瑀老師曾擔任過他們的政治老師,他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的開場白十分特別:“在發言之前,我要向大家道個歉。最近剛剛開完了十七屆三中全會,但是30年前你們78屆畢業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都還沒有開,因此我教學中的一些錯誤觀點還沒有得到更正。開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你們也已經畢業離校了。今天趁這個聚會的機會,我一定先要好好地‘檢討’一下……”

“我們趕上了好時光!”

這150名78屆畢業生們畢業當年恰逢改革開放,如今一別30年,他們中有人下海經商,有人從政為官,有人懸壺濟世,有人為人師表……不過大家見面都在不約而同地感概著:“我們都趕上了好時光啊!”

唐澤民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之一,他告訴記者,他是79屆“高二一班”的畢業生,面對記者的疑惑,他笑著解釋:“看你們都挺年輕的,肯定在奇怪為什麼不是高三幾班吧?當時的教育年限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上學的時候,國小5年,國中、高中各兩年。所以,高二年級就是學校里的畢業班了。”唐澤民說,78屆中的同學現在有很多已經擁有自己的公司了,此次同學聚會一些經費就是一個做地產同學贊助的。

那棵老銀杏樹還沒有變

提到學校的這棵銀杏樹,在武進日報社工作的魏國琴感慨萬千,“這可是當年學校的第一高度啊,如今卻顯得那么矮小。”魏國琴也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她告訴記者,學生時代的她們覺得這棵樹很高很大,三四個同學手拉手才能把它給抱起來,四周的平房教室都顯得很矮小。現在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學校的教學樓大多為五六層的建築,這棵樹齡超過500年的古銀杏樹在周圍高聳的建築物的環抱之中,看起來雖然依舊高大,但絕對稱不上“第一高度”了。“除了這棵銀杏樹沒變,其他的都變了,都是新的,條件比30年前要好很多了。”一位同學發出了如此的感嘆,在他們眼中,學校那棵老銀杏樹是他們年少時就紮根心中的人生印跡。

談起這些當年活潑可愛的學生時,步壽康老師顯得很是欣慰和羨慕。今年已72歲高齡、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的他收到學生的邀請,便欣然前來參加這次聚會。“30年還能再聚,不容易啊。今年正好也是我大學畢業50年,也打算弄個同學聚會,可惜有的人已經不在了,來不齊嘍!”步老告訴記者,78屆的畢業生大多比較有出息,他認為個人的奮鬥是一方面,但是大環境的改變也同樣重要。

會後,學生們簇擁著曾經的恩師,再次回到了那棵闊別30年的銀杏樹下合影留念。一位同學告訴記者,他希望畢業40年的時候再來這裡聚會,那時大家的生活肯定更加美好。

知名校友寄語

這三年,對我這一生太重要了,那時說不上什麼革命人生觀,但母校、老師的教導,使我深刻的記住我是中國人,是有著古老燦爛文化的傳統、有著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和為國家、為民族、為大義有自我獻身精神的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要愛國家,要有中國人的自尊。現在我是南京藝術學院的中國畫教授,我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重要因素之一,是母校給我打好了基礎。我常懷著感激之情,懷念我的老師,懷念我的母校[11]。

——劉菊清。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45屆校友,中國工筆花鳥畫大師。

我對您充滿敬仰,我不敢輕言愛您,我只能加倍刻苦努力,只為有一天成為您的驕傲。啊,親愛的母校,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說出深埋心底的話:我愛你!

——朱琨。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46屆校友,著名書法家。

曾記否,你和我,還有他,同飲古運河水長大。怎能忘,清脆悠揚的鐘聲,陪伴了我們三載時光,那棵老銀杏樹,見證了我們十年寒窗。願鄉情像運河水一樣,永遠在你胸中流淌;讓友情隨著時光放飛,時光多長,友情多長。

——張正方。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53屆校友,詩人。

校園內的銀杏樹。粗壯挺拔,枝葉繁茂,每當秋天,滿樹金黃。讀書時,大家把樹幹比作母校,把果實比作學子,而將枝葉喻為辛勤耕耘的老師,銀杏遂成為母校的象徵。

——陳雲發。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61屆校友,資深記者,著名作家。

大運河畔白果樹下那鳥語花香的美麗校園,那可是令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啊!莘莘學子在這裡讀書奮進,放飛理想,磨練意志,孕育著創先思維的翅膀。他們深深懂得,知識是耕耘生活的犁,品德是牽住人生牛鼻的韁,而真情關愛則是左右命運吆喝牛歌的鞭。

——殷紅堅。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64屆校友,著名作家。

作為省奔中的學子,我們無不為幾十年來母校歷任領導、各位老師、各屆校友為省奔中培育的優良傳統和良好校風驕傲自豪,無不為母校巨大的發展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歡欣鼓舞。母校的發展變化使我們再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再次深切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蓬勃向上的朝氣,並將永遠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地努力奮鬥。

——嚴坤林。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64屆校友,原海軍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少將。

母校,永遠難以忘懷的母校,永遠難以忘記的珍藏在心中的銀杏樹葉,她是一股清澈的泉水,一幅壯美的圖畫,一組充滿激情的詩歌,永遠激勵萬千學生前進的步伐,我離開母校的懷抱已經整整三十五年,我還沒有回去過,這是一個過錯,但我相信,母校是會諒解的,因為她的學生確實以全部的精力投身於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我愛我的母校,我愛我的老師,我愛母校古老但永遠充滿青春活力、碩果纍纍的銀杏樹。

——王國良。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70屆校友,曾任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美麗的校園,古老而蒼勁的銀杏樹,一切都是那樣的新鮮,又是那樣的熟悉。盛夏的晚霞絢麗多彩,也更襯托出校園的美麗。畢業之際,老師語重心長地贈給了我們兩句話。第一句話:“不待揚鞭自奮蹄”,第二句話是:“重任在肩上,事業在腳下。”他那慈祥的神態,語調至今歷歷在目。

——王立軍。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1986屆校友,留美博士。

現任校長

王奕飛[5]

王奕飛,1964年生,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大學本科文化,蘇州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結業。1983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分別在武進坂上中學、武進高級中學、武進鳴凰中學、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工作,曾擔任政教處副主任、副校長、校長職務。2013年9月,擔任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校長。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學校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教師專業發展為關鍵要素,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的工作理念和“精細務實、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風,取得了卓著的成績。現擔任三個省級以上課題組組長,撰寫的《構建“全程導學”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踐行人文教育,培育辦學特色》等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先後被評為中央教科所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個人、常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好校長、常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武進區專業技術十佳拔尖人才、武進區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武進區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等

學校地址:江蘇省常州高新區(新北區)奔牛鎮南觀路2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