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奎明效應(Cuming Effect)是指秋冬期間熱帶氣鏇橫過南中國海時,熱帶氣鏇的東南氣流與冬季季候風的東北氣流在華南沿岸輻合而使香港天氣轉差的現象。
起源
皇家香港天文台氣象學家奎明(M.J. Cuming)於1968年4月發表一份技術報告,研究秋冬期間熱帶氣鏇橫過南中國海時對香港天氣的影響。他其後發現熱帶氣鏇在特定位置時會為香港帶來多雲有雨的天氣,這種現象因而被命名為奎明效應。
影響
報告指出,熱帶氣鏇在北緯13度以南時,不會對香港天氣構成影響;當熱帶氣鏇進入北緯13至16度、東經115至120度之間時,香港下雨的可能性較低。而當熱帶氣鏇進入北緯13至16度、東經110至115度之間時,香港則較容易出現降雨天氣(即奎明效應),而這個範圍又稱作“奎明範圍”。
產生原因
由於熱帶氣鏇的東北象限的溫暖濕潤東南風、與影響香港的東北季候風相遇,東南風被逼抬從而升形成一道類似靜止鋒的雲帶,因而令華南沿岸天氣不穩定。但是,東南風遇上較強東北季候風的話,雲帶會受東北季候風影響而減弱消散。
作用
奎明的技術報告統計方法以及個案研究,分析秋冬期間熱帶氣鏇在南中國海的不同位置與香港本地天氣的關係、以及其背後的氣象原因。報告結果對日後香港天文台的天氣預報有很大幫助。
氣候效應
地球表面上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大氣物理作用所表現出的氣候效果叫做氣候“效應”。大自然氣象萬千,氣候“效應”繁多,有一些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有一些卻是人為造成的。 |
雨島效應 | 霧島效應 | 乾島效應 | 綠洲效應 | 大湖效應 | 雨影效應 | 冷島效應 | 湖泊效應 | 煙囪效應 | 油膜效應 | 山體效應 | 城市水文效應 | 水庫水文效應 | 森林水文效應 | 盆地效應 | 混濁島效應 | 濕度效應 | 洋面封凍效應 | 焚風效應 | 狹管效應 | 溫室效應 | 陽傘效應 | 海洋沙漠化效應 | 綠島效應 | 雨導效應 | 陽傘效應| 高原效應 | 陽傘效應 | 奎明效應 | 蝴蝶效應| 熱島效應 |